中国城市土地改革历史

Posted 土地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城市土地改革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城市土地改革历史

一、中国近代历史上土地改革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解决贫雇农土地不足的问题;在土改工作薄弱的地区,则没收地主、旧式富农多余土地、房屋、耕畜、家具,按人口平均分配。

在陕甘宁、晋绥和东北解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打乱,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在新开辟的解放区,也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的做法,迅速开展开仓济贫、分土地、分浮财运动。

(据新华网 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 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

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自此,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

虽然新中国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国内生产的有限性,尤其是粮食供给的有限,中国出现了粮荒,为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够,所以又进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传为加强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

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5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第四次土地改革: 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发挥出优越性,直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群农民违法结束了这种土地制度。

这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求温饱,求生存。而官方推行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满足农民。

二、中国1950年至1958年土地改革

总得来说就是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人民,再从人民集中到合作社。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第二次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

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自此,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第三次土地改革: 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

虽然新中国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国内生产的有限性,尤其是粮食供给的有限,中国出现了粮荒,为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够,所以又进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传为加强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

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5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三、近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资产阶级:提出“民生”主张,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国民共享。

中国共产党: 1927-1937: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5-1949: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1953-1955:社会主义改造,由农业互助组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196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1990s: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如下: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窘,人民开始了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建立了太平天国,推行天朝田亩制度,不过这只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

启示:《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式的平均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为彻底摧毁地主所有制,消灭地主剥削,□除农业生产中封建的荆棘,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但由于生产关系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最终失败土地革命 背景 四一二事变后,位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一方面镇压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继续对奉系军阀作战,以其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

时间:1927-1937年。 意义:废除了在革命根据地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内容:没收地主。

富农土地,分给贫雇农。废除所有封建债务。

土地改革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

1957年冬和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

9日,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

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违反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 1979年中国开始以场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或向中外合资企业收取场地使用费。

土地使用权可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合营者的投资股本。 从80年代起,中国开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

四、中国近代历史土地改革发展史

中国近代历史土地改革发展史 : 改革开放30年,13亿中国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划时代的绚丽篇章。

30年前,发端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今天,中国改革再从农村出发。

一场涉及25亿亩集体林地、9亿农民切身利益的一次重大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展开,成为“新阶段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这场当代中国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重大变革,被称之为一场“生态受保护, 农民得实惠”的绿色变革。

它使亿万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还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改革从田野走向山岗 我国林业产权制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大体上分为土地改革时期的分林到户、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和目前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5个阶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由耕地延伸到林地的深化和发展进步,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1979年6月,福建省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农民李金耀与大队签订合同,承包了当地马山1200亩的荒山造林,种下了37万株杉木、7万多株柠檬桉树、3000多株果树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家庭林场,开创了中国林业体制改革的先河,成为闻名全国的“林农”。

而今,这个家庭林场已是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收获了林改结下的丰硕成果。 2003年8月,福建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李金耀的女儿李美和从副省长刘德章手中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一张白纸黑字的合同书变成了绿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从此,林权制度改革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2003年,集体林权改革在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率先推进。

2006年3月,国家林业局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小组;当年在福建、江西省分别举办了高规格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定下了改革的主基调。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五、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运动:

①原因:

a、根本原因: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目的: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以调动人民革命的积极性与参加国家经济恢复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概况:

a、1950土改开始。

b、与以往土地政策的区别:以往是限制打击富农经济,而此次采取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这有利于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及早日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

c、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完成。

③意义:

a、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完成了民主革命时期未完成的彻底反封建任务。

b、广大农民经济、政治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六、简述中国四次土地革命的历程

1、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4、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七、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二、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四、近代以来 (一)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四、新中国成立后 (一)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二)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三)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四)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土地制变迁轨迹沿着土地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公有制向土地私有为主的私有制变迁。

地主对土地的不断兼并, 使得国家所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日益萎缩, 直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社会腐败不堪、税负繁重、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以至于难以维持生计, 因而激起社会动荡、农民起义, 推翻封建统治, 原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推翻, 土地制度再次回到原点。 然后, 新一轮的地主所有制又开始对土地不断兼并, 直到农民不堪重负、再次举义推翻当朝统治。

这是秦汉以来不断循环上演的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土地制度变迁与朝代跌宕起伏紧密相连。

历史不可改写, 但历史留下的经验深值反思。新时期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 现行土地制度的优势被弱化, 回顾、总结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史, 以期启发未来土地改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土地制度。

相关参考

深圳30年的变化

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过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

泰安城变革的历史

1.泰安改革后的变化不知道你要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第一种(官方的)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的城市人口比重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居

中国4大古都、6大古都、10大古都,指的哪些城市

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经历过许多王朝的变动。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变化,每个朝代都有他们每个朝代定居的地方,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一样。

就在咱们中国,如今繁华依旧

现如今,不少大城市的人口都已超过一千万,百万人口的城市根本不算啥,比如阜阳市的临泉县,其人口将近230万。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就足以称得上特

文化人物他与这片土地的情缘

【文化人物】他与这片土地的情缘衡铭文冯勇“中山桥”“中山林”“中山路”……当我们在兰州的大街小巷漫步,会惊奇地发现,兰州城市建设中保留着“中山印记”。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历史

一、06高三海淀文综历史题:关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指的是原本不属于城市范畴的地域(比如农村),通过改革和其他措施,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逐步转向依靠第二(工业),第三产业,同时社会文化

求介绍西安的文字包括风土人情及对城市的感觉

西安---神奇的旅游胜地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

湖北汉川有什么特产

汉川(Hanchuan),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汉江下游,紧邻省会城市武汉,因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是一座快速崛起的中国内陆新兴城市。汉川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素有“江汉明珠”和江汉平

农村“户籍改革”马上开始

农村土地管理将变得严格,这从目前宅基地审批变难、违建逐渐被拆除等就可以看出。农业城市户口合并马上开始。农业户口取消政策是在土地确权之后出台,那么土地确权完成,农业户口将全面取消。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必然

上海的历史城市发展

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