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历史总结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必修历史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必修历史总结

一、请总结一下高中历史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 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 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 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

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

二、求,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第1课: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第3课: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第4课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第二单元第5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第6课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第三单元 第7课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第8课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第9课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

(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三、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随着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高中历史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

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而烦恼,甚至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结合高一历史新教材的教改实践,借鉴有关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对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走出学习历史的误区 1、历史小说不等于历史。 历史小说是一种历史范畴的文学作品,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主题的小说。

“历史”和“历史小说”是两个概念,不能将其混淆,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纠正。 2、学习历史不能光靠“死记硬背”。

学习历史和学习其它学科一样,绝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正确的读史公式是:理解+记忆+运用。

理解:就是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这样知识才能活。记忆:在理解基础上,抓住历史事件的特征进行记忆,运用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进行记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然,最后的落脚点是运用,只有对知识进行运用,才能真正消化知识,锻炼能力。 二、初、高中历史的不同 1、初、高中教材要求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 高中历史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初、高中教材体系不同。初中历史教材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

高中新新教材分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体系明了,理论性强,易构建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3、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不同。

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 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

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

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2、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

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政治文明历程》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

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

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

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

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给章节以。

四、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x09特点\\x09地位\\x09成就官营手工业\\x09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x09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x09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x09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x09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x09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x09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x09农户的副业\\x09▲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x09发展状况\\x09表现春秋战国\\x09商业繁荣\\x09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x09发展艰难\\x09开始重农抑商隋唐\\x09商业发展\\x09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x09空前繁荣\\x09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x09商业繁荣\\x09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x09城镇商业繁荣\\x09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

相关参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岳麓书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

高中历史总结必修一的中国史和外国史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理性之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第十四课理性之光——启蒙运动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指导思想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技:

历史选修课总结感受

1.高中历史必修每课的心得体会80字左右叔叔你们了啊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

1.高中必修3历史详细总结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

高中历史必修一故事讲坛

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随着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高中历史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而烦恼,甚至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结合高一历史新教材的教改实践,借鉴有关专家的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考点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总结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现阶段关系到社会的热点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1.人教版历史必修2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

袁腾飞高一历史必修一

1.求袁腾飞老师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的总结视频正史即经过官方编修的历史,一般较为权威可信。野史正史之外带有传说性质的历史。史书史书共分为七种类型:(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例如北宋司马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