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传佛教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传佛教历史

一、藏传佛教的历史

藏传佛教的起源

前弘期

中国藏传佛教开始于西元七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后寂护大师返印,敦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莲华生大师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许多西藏传有的传统与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与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

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失败,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1]。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后弘期

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后来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苏。在朗达玛灭佛后,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后,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

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

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着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喇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见面殿下在蒙古传播的种子,蒙古源流说,俺答汗的从孙切尽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

二、汉传佛教传教的历史人物

太多太多啦,从古迄今,举足轻重的祖师大德不胜枚举

印手菩萨道安大师

净土宗祖庐山慧远

译经圣手鸠摩罗什

中国首位比丘尼净检法师

解空第一僧肇大师

空有相融道生大师

复兴北魏佛教的昙曜法师

佛教艺文家僧祐律师

皇帝菩萨梁武帝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师

三阶教主信行法师

复兴三论宗吉藏大师

东土律祖道宣律师

留学圣僧玄奘大师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

百部论师慈恩窥基

曹溪六祖惠能大师

开拓华严判教法藏大师

天文科学家一行禅师

日本律宗始祖鉴真大师

创立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

阐扬华严澄观国师

河东大士裴休宰相

会通三教宗密禅师

禅净双修永明延寿禅师

断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云栖菩萨莲池大师

三教一家紫柏大师

重振曹溪憨山大师

莲宗九祖智旭大师

五宗并嗣虚云和尚

创办华严大学的月霞法师

净土再来人印光大师

天台教育家倓虚法师

持律弘教的慈舟律师

中兴律宗的弘一大师

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

弘扬净土的李炳南

弘传东密的持松法师

开创台湾佛教的慈航法师

三、藏传佛教的发展史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

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

赤松德赞(755一797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792—794),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

赤祖德赞(815一838在位)时,又委僧人为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rin-chen-bzang-bo,958—1055),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

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

藏传显宗教理的传授与探讨特别注重口头的立宗辩论,辩论时严格按照因明学的“应成论式”的规矩进行,辨析精细入微,为其他各系佛学少有。藏传密宗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四、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区别吗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那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

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

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

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

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五、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盘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

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 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宗中随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 唯识学研究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麽样的“理”。

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未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原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 由於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於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麽不同。

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

六、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自特点谁能简单概括介绍一下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

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 这时期,随着大量印度佛经论著的翻译、传播、弘扬,思想理论获 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 派别,后来主要流行的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立宗, 故称三论宗。 其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此宗是由印度的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

主要依据《解深密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 《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宗,故称瑜伽宗。

唐代的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 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 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 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 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 立,是印度无著。

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目前,台湾佛教正觉 同修会,多以此宗理论破邪显正。

三是天台宗。 此宗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

中论》为依据,形成其思 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Yi,住在浙江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其宗 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以自 宗为圆教,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 具有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并有深入的研究和阐发。

此宗创始人 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称为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

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其中心思想,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 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发展了大乘思想。 五是禅宗。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即静中思虑的意思。 是 指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叫做禅定。

参究、看话头以期明心见性, 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次第禅、顿 超禅、菩萨禅等。

而在中国“教外别传”的禅宗,是直指心性的顿 修顿悟的祖师禅。现在,台湾佛教正觉同修会已经有200多人证悟, 所修的就是这祖师禅。

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祖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

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 的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很兴盛。

在八世纪间此派分为南北两宗。 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后来衰落。

南宗慧能即六祖,主张顿悟,弘 传甚盛,广为流传,后来演变成五家七派。 六是净土宗。

此宗是依净土五经而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为宗旨形成的宗派,故称净土宗。五经指:阿弥陀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以及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

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因别的宗依戒定 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而净土法门一生至诚 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 行道。

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七是律宗。

此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 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戒条戒相有五戒、十戒、具足 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戒。

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 戒。 菩萨戒分出家在家戒。

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 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 菩萨戒为三聚,称为三聚净戒。

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 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 利益一切众生”。 律学的研究,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

八是密宗。 此宗是指唐密、东密,非藏密。

藏密吃肉、行邪淫,不认为是佛教。 见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

在此从略。 大乘佛教有六大宗派,即“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又称“真言宗”)。

禅、天、华、唯四大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虽各不相同,但都讲“心”和“空”,故被划归为同一系统。该系统的空观可以从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龙树的名偈中揭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不生也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万物皆由因缘所生,并无本体,都是空的。万物的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因它们本无实体。

大乘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道出同样的信念。“色”(Rupa)指“物体”或“能看见之物”,“ 空”即“物本无体”。

这句话就是说,一切能见之物,均无实体;凡无实体之物,即是能见之物。 这种空观不仅常人难以明了,许多僧侣也无法说清楚。

据说,一次清顺治皇帝问禅宗和尚通秀(玉林):“山河大地妄念而生,妄念而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通秀只能含糊答道:“如人睡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净土宗可称为大乘的第二系统。

此宗主要是说,如果人相信阿弥陀佛,并不断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梵文。

相关参考

唐僧历史原型

唐僧的历史原型是谁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又称玉华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我

在历史里唐僧真正名字叫什么

玄奘(602年-664年),也叫唐玄奘,《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太宗贞观三年(

白城华严寺的历史

白城华严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原座落在白城市民生小学校院内,始建于民国初年,属汉传佛教寺院。原寺结构精致,气势恢宏,庄严雄伟,香火极旺,教化一方,颇负盛名。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夷为平地,经像法器,

古代神话中的八大妖龙,一条是孙悟空的哥哥,还有两条被炼成兵器

龙文化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龙被奉为帝王的象征,在道家神话中龙是掌管大海和司雨的神祇,在汉传佛教中龙是天龙八部之一,是佛的护法与信徒。而除了这些正面的龙之外,古代神话里还有一些妖龙、

印度佛教历史

1.在印度佛教历史上,对传播佛教事业有大贡献的国王是谁著名的有下列4位:1.频婆娑罗王,他是摩竭陀国的国王,为了协助佛弘扬佛法,他在他的京城王舍城建筑竹林精舍,以供佛讲经说法。2•波斯匿王,他是中印度

道教为什么斗不过佛教

原标题:道教为什么斗不过佛教?历史研习社回复「书单」给你50份良心书单中国宗教历史上有几个大问题颇让人揪心,来自异域的佛教为何能征服中国?道教为什么比不过佛教?宋代以后佛教为何走向衰落?政府如何控制宗

回顾历史佛教对中国哲学有哪些深远意义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

历史上全真教和佛教激烈争辩的事情怎么回事老子化胡

问题的本身不在于佛道之争。而在于官方是否允许有超越君权的本体哲学的存在。儒教崇尚君权,道家尊崇天道,而佛教讲虚无缥缈的因果。儒教是最贴合统治者心意的,佛教这种基本上没几个和尚可以看懂的因果也可以缓和统

从历史上看……信奉佛教的……

总的讲佛法不会灭。但世间任何事物都有生、住、异、灭,佛法也不例外。正法、像法、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12000年,之后佛法就消失了。所以佛留下《法灭尽经》,令后人好分别决断。法灭尽经闻如是。一时佛在

佛教为何在印度衰落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准确的说是起源于古印度,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在流入中国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