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的历史事件
Posted 条约
篇首语: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时务报的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时务报的历史事件
一、《时务报》《新民丛报》各代表了哪个时代(历史事件)
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论》,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新民丛报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於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於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民丛报》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在其前后阶段有所不同。早期即自创办至1903年 2月前,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客观上曾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启发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中期自1903年 2月至1905年末,则加紧立宪保皇宣传,逐渐暴露其敌视革命的顽固立场,影响大为削弱;后期自1906~1907年冬,主要与革命派的刊物《民报》进行激烈论战,表现了对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极度恐惧,其言论对革命起了阻碍作用。
二、1840~1949年的历史事件,人物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1842年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56年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 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1860年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1862年 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1869年 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师1872年 (1)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2)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3)《申报》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81年 中国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战(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4月 (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3)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1896年 维新报刊《时务报》1897年 (1)德国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狂潮(2)商务印书馆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 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1905年 同盟会成立,创办机关刊物。
三、历史作文,内容是1840
珍珠港事件 美国向日本宣战 盟军诺曼底登陆 二战结束 新中国成立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1842年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56年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 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1860年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1862年 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1869年 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师1872年 (1)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2)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3)《申报》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81年 中国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战(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4月 (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3)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1896年 维新报刊《时务报》1897年 (1)德国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狂潮(2)商务印书馆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 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1年~1911年 清末新。
四、康有为的历史事迹,5点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事迹:
1、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2、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4、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5、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五、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
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
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
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
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
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我国报纸之最】 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张汉文日报,是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外中新报》。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url澳门新闻纸[url》,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url澳门新闻纸[url》和《[url澳门月报[url》(魏源在《[url海国图志[url》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1872年广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实录》,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
《[url昭文新报[url》: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我国近代报纸】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 《新青年》,成为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六、这幅剧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离我们最近的那个中国人 可以清楚的看到 是 马建忠 1884年(光绪十年),马建忠加入唐庭枢主持的轮船招商局。
中法战争后,他升任轮船招商局会办。1890年(光绪十六年),马建忠开始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
不久,受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旋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1895年(光绪廿一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应李鸿章之邀到北京,襄助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
********翌年,马建忠与上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并出版了《适可斋记言记行》。所以选 C.马关条约OK~~。
七、1840到1949年中国历史事件和时间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842年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 1862年 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1869年 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师 1872年 (1)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 (2)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3)《申报》 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国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战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4月 (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 (3)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1896年 维新报刊《时务报》 1897年 (1)德国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狂潮 (2)商务印书馆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创办机关刊物《民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年 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抨击新文化运动,拉开中西文化论战序幕 1917年初 (1)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8年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5月4日,“五四运动”(北京天安门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开始,推翻北洋军阀 1927年 (1)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2)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制造“七•一五”政变。
政变后,宁汉合流 (4)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 1928年 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 1928年6月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约 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 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934年10月 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 红一、红二、红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史称“西安事变”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9月 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9月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军队开展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1938年10月 武汉会战后,日军占领武汉,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 1946年6月 国名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罗荣桓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淮海战役,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国名党统治的结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
八、历史上,发生在上海的大事件
古代 东晋末年,江浙沿海一带爆发声势浩大的孙恩农民起义。
隆安五年(401),孙恩率军攻占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县境内的沪渎垒,杀死守将袁山松,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内地发展。不久,东晋大将刘裕举兵反扑,孙恩战败撤走,史称沪渎之战。
近代 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沿海路北上进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奋力抵抗,击伤英舰多艘。两江总督牛鉴闻报后,排列仪仗前往吴淞,途中遭英军舰船炮击,牛鉴惊慌失措,临阵脱逃,清军阵脚大乱。
英军趁机从东炮台登陆,夹击西炮台,陈化成孤军无援,与守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数日后,上海县城失守,英军继续西进,并攻取南京。
8月,《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定为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在1843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中国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于1855年小刀会的广东人刘丽川占领上海。
1860年6月太平军赖文光占领上海。1862年初太平军李秀成占领上海的战役。
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事实上演变成独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的租界。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召开。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
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进行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惨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于杨树浦引翔港的三友实业社(今长阳路双阳路口)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1943年初美英与重庆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在华租界。
1945年上海光复,此后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1946年,爆发大规模国共内战。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
相关参考
晋国贤士毕阳的孙子名叫豫让。刚开始的时候,他给范氏和中行氏打工,总不被看重。后来他辞职不干了,跑到智伯那里充当家臣,智伯很宠信他。后来智伯被赵、韩、魏三家灭了之后,由于赵襄子特别怨恨智伯,就把智伯的头
睚眦必报的范雎带着在魏国受到的屈辱,远走他乡在秦国蛰伏两年后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惩罚性地对当日欺辱自己的魏齐和须贾实施报复,由此落下了他心胸狭窄的铁证,可谁又知道一路走来他的艰辛?从小家境贫寒的范雎,
核心提示:李银桥见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了不少:“不识时务么!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和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清朝开始出现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他们为了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措施。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维新派创办《时务报》。1896年8月9
自古有很多至理名言,其中“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很出名的一句,今人还很频繁的使用此句。那么,怎么做才真正叫做“识时务”?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的人生经历,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1、不愿入朝为官萧何在未追
一、国内大事记♦ 1896年8月9日维新派创办《时务报》 122年前,1896年8月9日,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旬
我想考天津师大的历史学科教学的研究生,需要看什么书?希望有考过报的人不多学校历史专业每年一志愿都可能招不满人录取线大致是A区国家线复试就是看书认真复习其他的也没什么历史学相对来说其实通过初试不太难只要
207年,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司马徽对他说:你手下的谋士都是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对此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人们
在清代访问中国的欧美人,时常会在记录中引用「”邸报”这种刊物。例如,1706-1731年间客居于中国的耶稣会士龚当信(CyrContanci)便在发给法国的报告书中,如此描述邸报的价值:阅读它,可以了
在清代访问中国的欧美人,时常会在记录中引用「”邸报”这种刊物。例如,1706-1731年间客居于中国的耶稣会士龚当信(CyrContanci)便在发给法国的报告书中,如此描述邸报的价值:阅读它,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