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真实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和真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和真实
一、历史一定真实吗
史书都是历代的史官所撰写,而史官撰写历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秉笔直书,真实客观的记下历史,但受个人思想意识和积极观念及封建传统道德的制约,史官们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美化一些历史,尤其是涉及到封建帝王及其统治集团时,秉笔直书的下场可能是身首异处。
所以正史中一般不会记载宫廷秘辛或君王丑态,鲁迅先生不是说过类似于这个意思的话,即封建社会的历史记载的多是封建帝王的一家之言,就是说封建史书记载的多是皇帝的家事,甚至连皇帝每天吃了几顿饭都有详细记载。但封建历史中还是对当时社会的主流形态做了详细的记录。
历史上对君王的一些过错一般都是较隐讳的记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宫,历史上尽以玄武门之变概括,所以去看历史课本上的记录,凡是事件较大,叙述文字却很少的事件,基本上都不会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和冠冕堂皇,背后一定有不便记入历史中的东西。不然,也不会有野史这种文学题材的产生了。
无论社会处于那个朝代和时代,只要是阶级社会,那么历史就不可能完全真实,所有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论和记载最后都会被消灭或从史书中删除。例如,历史中没有记载清朝孝庄文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记载,但历史上她为了巩固儿子的帝位确实是按照满蒙旧俗下嫁自己的小叔。
但就封建伦理道德而言,这是女子失贞败德的表现,是为社会所不容的。所以后来这段历史才会在史书中被删除,而孝庄皇太后在逝世多年后不能妥善安葬,也是因为她的两次出嫁,最后她的曾孙雍正皇帝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他独立安葬,没有与她的丈夫皇太极或小叔多尔衮合葬,只是让她孤独的葬在可以看见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可以看见她毕生维护的满清王朝皇宫的地方。
历史都是不尽真实的,因为史书是有人所撰写,无论他多么的公正客观,只要在阶级社会,他就有他本身的阶级属性,那么他所撰写的历史也就有了阶级的局限性,不利于他所属阶级发展的东西,不是被美化就是被忽略不计,即使勉强记录也会在后世修订时被后人或删或改,如今我们看到的历史,已经不知被篡改删减过多少次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了。
二、什么是历史真实
真实的历史就是自己。
历史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里埋藏着我们的想象和希望,生长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成为历史剧创作的宝藏。戏剧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常情况下,历史学家会对此感到不快,这似乎也是“自古而然”的。新编历史剧的流行,更使历史学家的愤怒到了“于今为烈”的地步。
最早的“新编历史剧”《戏说乾隆》令国人耳目一新,历史学家颇有雅量;《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随后登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纪昀(晓岚)为主人公的两大部“历史剧”(《风流才子纪晓岚》和《铁齿铜牙纪晓岚》),改写了历史上主管《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赫赫有名的学者形象,导致了某些历史学家的切齿之恨。
随之而来的,是对历史剧的严厉指责和苛刻要求,甚至大有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势。对历史剧的指责包括:胡编乱造,随意臆造,迎合低级趣味,背离历史的真实,模糊历史的真相……对历史剧的要求包括:不仅要注重艺术真实,还要注重历史真实,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以便“艺术地再现历史”……只有“忠于历史”,“回归历史”,认可“基本史实”,注重历史的发展趋向,与历史保持一致,才是历史剧脱离苦海的惟一出路。
我们应该承认,历史剧的确存在着“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杀岳飞”、“宋版《康熙字典》”、“我孝庄皇太后”之类的细节失真(即硬伤)。但是说到“背离历史的真实”和“模糊历史的真相”,说到“忠于历史”和“回归历史”,我们则不得不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历史的真相?我们是如何获知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真相的?历史本身是否包含着艺术性,即包含着修辞性和文学性(形象性、想象性、虚假性)?如何理解这种修辞性和艺术性?一句话,历史是真实的吗?在谈及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时,我们一方面承认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把历史与历史剧严格区分开来。
我们认为历史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历史剧属于艺术创作的领域;认为历史体现的是历史真实,历史剧体现的是艺术真实;因此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剧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其实这种区分是靠不住的。
何以知之?首先,我们似乎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一种是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的历史(the historic),一种是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之记载的历史(the historical);前者才是客观的,后者则是被主观化了的。在英文中,“the historic”(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的历史)与“the historical”(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之记载的历史),两者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
前者指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后者是对前者的记载或“反映”。比如说到“古建筑”时必须使用“a historic building”,而非“a historical building”;说到“历史剧”时必须使用“a historical play”,而非“a historic play——”“a historic play”这种说法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
作为朴素的唯实论者,我们相信,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的历史(the historic)与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之记载的历史(the historical)之间的关系是“被反映者”和“反映者”的关系。这是不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我们是通过“反映者”来认识“被反映者”的,我们也只有通过“反映者”才能认识到“被反映者”,这无异于以“反映者”征服“被反映者”。
离开了“反映者”,我们就无从认识、理解和把握“被反映者”。我们触及的只是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之记载的历史(the historical),而无从触及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的历史(the historic)。
即使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建筑”(historic building),也几经风雨,几经粉饰,与原物大异其趣,不再是纯粹的古建筑了。虽然“今月曾经照古人”,毕竟今天的月亮不再是古代的月亮。
月亮尚且如何,何况建筑物呢?我们不妨把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的历史(the historic)称作历史(history),把作为客观人物或事件之记载的历史(the historical)称为历史编纂(historiography),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在此我们要讨论的是:历史编纂与历史剧是否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历史编纂是否只具有客观性而不具有艺术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历史编纂究竟包括多少种类型?据我们所知,历史编纂至少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证性的历史编纂,它注重数据,强调实证,倾心于语言的明晰性、意义的明确性、逻辑的一致性,以“科学”自诩;一种是叙事意义的历史编纂,即所谓的叙事性的历史编纂(narrative historiography),与“科学”的僭妄相比,修辞性和文学性乃其本源之所在,它也坦然地承认这一点,并得意于这一点"实证性的历史编纂是分析性而非描述性的,它关心的是环境而不是人,着眼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因果性,关注“长时段”(longue dure)的转换和巨大社会结构的变迁;叙事性的历史编纂是描述性而非分析性的,它注意的是人而不是环境,关心的是人的情感和命运。西方的历史编纂传统一直是叙事性的,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实证主义的勃兴,史学的科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把历史编纂转化为一门严密的科学,甚至。
三、什么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的真实有三种:
第一种:符合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第二种:政治上的真实
第三种:史学家考证的真实
第一种,我们现在都不可能看到,是一个绝对的真实。但可以通过第三种间接的看到,而第三种的真实性又受到第二种和史学家学术水品影响。第二种指的是符合政府或者国家利益的真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说侵华战争是解放中国人民。
以上说的真实是历史事实的真实。
还有就是历史规律的真实,这个真实完全没有一个像绝对的真实存在。这个真实只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真实的,当然,应为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真实只是一个相对的真实,他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的。
四、有那些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这里,必须明确,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相关参考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哪个更符合真实历史? 《甄嬛传》是由同名网络人气小说改拍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追捧,无论是电视剧本身,还是人物乃至“甄嬛体”都受到了网友的热议。 尽管这部电视剧以及原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66303134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
历史上多尔衮是不是和大玉儿在一起,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关于多尔衮和大玉儿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中大玉儿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