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答题怎么做
Posted 材料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问答题怎么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问答题怎么做
一、高中历史考试怎么答问答题
选择题答题步骤(三步走):1、题干: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制2、选项:(1)划出主要词汇,排查每个词汇是否符合题干;(词汇弄懂字面涵 义并能结合史实分析) (2)选项本身逻辑关系正确与否;(3)是否与题干有必要的逻辑联系。
3、再对不确定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1)分析要全面、注意每个选项的侧重不同,(2)最后再读题干,(3)比较哪个选项符合题干的一切限定条件,表达更客观科学就选定答案。 主观题答题 标好每句顺序,圈号关键词,整理关键信息,然后结合书本,做到史论结合,再答题。
二、高考历史问答题如何回答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
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
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
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
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 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
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
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
三、如何做高中历史大题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
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
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
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
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
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
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
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
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
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
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
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
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
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
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
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
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
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 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的结构弄清,把握住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了试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
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础知识,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认识?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
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 二、找齐材料 在"审清题目"之后,考生的思维应立即转向对答题所需材料的收集上来。
四、高中历史问答题该怎样答
看看下面的学习方法,希望你能够对问答题有更好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
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
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
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
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
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
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
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
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
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
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
“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
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
五、高中政治和历史问答题该怎么做
主观题(材料题为主)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例:07年广东高考29
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六、如何做好高中历史简答题
其实历史最主要还是背,比如说历史事件的大概经过、原因、意义之类的最好都要弄清楚; 参考书上对课本上有些没有详细说明过的一些事件的补充分析最好也看一下,至少要有个印象; 还有,最好在看书的时候自己把同类历史事件都作个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比如说可以比较两个朝代中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的相同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周边环境的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轻徭薄赋、中外交流的增多之类),或者是两次变法或改革的相同与不同点之类,这样可以锻炼做题的思维,同时加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考试的时候也经常会出这类要进行比较的题目; 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要清楚,即使有些难记也要尽量记,至少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一道题目做过以后,把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对比一下,如果有答不到或是答不全的地方,最好补充上之后再作个标记,复习的时候把错的地方都重新看一下; 老师总结的重点也要背,这点其实很重要; 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尽述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 最后,祝你考出好成绩!。
七、高中历史主观题怎么答啊
下面是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是由一位名师总结,希望能对你解答主观题有所帮助!! 第一,要认真审“材”,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
以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
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第二,要认真审“问”,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
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仍以上题为例,其第二问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这一问中有两个小问。
第一小问之指向是要检验考生观察、分析材料即魏晋墓砖壁画,从中发掘信息以印证历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逻辑语言的能力。第二小问之指向则是要考生参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学课本知识,分析汉长城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因此,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
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认真审“答”,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消化、对问题的理解,精心组织答案。现在文综试题的答案,要求具有简明、扼要、本质、概括性强的特点。
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突出关键,突出重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即通常所说的要答在“得分点”上,因为高考评卷就是采点给分。“点”得其所就有分,“点”而不当就无分。
如前所举问题之“点”是:“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六个答案要点,表述简练明确,没有虚言废语。
做这类题目时,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东扯西拉,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书写潦草,惹人生厌。考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第四,要认真审“变”,题“变”我“变”,题“新”我“新”,不要被重组过、化妆过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所迷惑,产生恐惧畏难心理。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活气的主观性试题多半不会出现。
考生思想上应有这种准备,从而镇定自若应考。回答这样的“变化题”,实际上就是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加以重组,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
题目虽变,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如: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对的。
利的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推动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世界的繁荣,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弊的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
相关参考
19世纪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上海强辟租界,福州路东段已有外商建屋设洋行。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拥向租界,原在县城的富豪商贾纷纷北移,福州路、广东路、河南路棋盘街一带,报刊
1.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答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最好说一下高中历史的答题方历史题啊。这是个积累的过程。话说这是个量的积累绝对没错首先关于问题中提到的问题背景原因等问题你肯定要清楚尤其是他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市的
1.高中历史全国卷主观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答题技巧+例题实解1.选择题的做法(1)选择题的构成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
高中历史的答题规范史料题分析的一般步骤一、认真阅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越多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出阅读正文外,还要
主要结合材料,我是今年高考生,今年的历史题就是偏主观题,没用到多少书本知识。答题技巧,一定要用到材料,否则不给分,然后答题不要单一,结合多种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另外多注意一些著名运动,如五四
一、高中历史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是什么给你介绍一篇比较全面的解题策略,是我整理出来的,你看一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啊一、选择题:审清4个要素:时间、答题主体内容(主题词)、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二
一、高中·历史,答题格式一、书写到位。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
一、谁有2011年上海市教委出的的高中历史会考考卷,应该算是模拟会考卷2011年上海市高中学业质量抽查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
(一)我的高中政治老师经常说文科并不是只靠背!学好政治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背是必须的,因为答题的时候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理论的积淀,就什么也打不出来,但只靠背的话。没有思路,仍然没法得高分!首先,认
一、公务员考试做题app哪个好公务员考试做题APP:1、粉笔公考2、砖题库公务员3、每日一题腰果公考4、腰果公考5、公务员考试随身学6、101贝考一、粉笔公考粉笔公考是一款专为公考、司法考试而准备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