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士兵都願意沖在最前面
Posted 士兵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士兵都願意沖在最前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士兵都願意沖在最前面
在一些古代攻城影視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無數奮勇拼殺的士兵扛著雲梯架到敵方城牆上,爭相恐後向著城頭進攻。往往頭一批衝上去的士兵幾乎全都是命葬當場,鮮少有人能夠真正衝上去。也就是說,第一批衝鋒的士兵更多的是充當著炮灰的角色,那麼,既然如此,為何還頻頻有士兵爭相登城呢?關於攻城戰,古代的《孫子兵法》便已有解釋。它其中曾這樣闡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說,在正常情況下,攻打城頭都是屬於拔下城池的最後一道關卡,同時攻堅戰也是危險程度最高的戰鬥。
當兩軍為了奪守城池而戰時,守軍一方正常情況下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派出軍隊出城阻敵,最大限度損耗對方的軍事力量。特殊情況下,如守軍兵力嚴重不足,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死守城頭。在當時那個沒有重火力的年代,攻城掠地算是一場非常艱難的血戰。守軍一方依靠著強大的防禦工事攻守皆可,佔據極大主動地位。
而攻城一方若想拿下城池,往往會付出極大的代價。他們不僅需要捨命爬上牆頭,還要預防來自各個方向的弓箭、石頭等投擲武器。攻城軍隊中的第一梯隊,也就是架設雲梯的士兵。他們在攻城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梯是否成功立上城牆決定著攻城能否成功。
介於此,攻城軍隊的雲梯士兵往往是敵軍的第一攻擊目標。很多時候,第一批雲梯士兵連城牆下面都未到達,便被敵軍的弓箭射死在衝鋒路上。如果有雲梯士兵陣亡,後面衝上來的士兵會繼續頂上去,一直到雲梯架到城牆上。
雲梯假設完畢後,等於攻城第一步完成,接下來便是真正的血戰時刻。
奮勇衝殺的攻城士兵不顧一切的順著雲梯往上衝鋒。迎接他們的往往是敵軍的石頭、弓箭和滾木。甚至,一些敵軍,為了守住城池不惜使用惡毒之計,用一些特製而成毒水倒向攻城士兵。這些毒水一旦沾到人的皮膚,便會快速腐蝕皮肉,毒性入骨。隨後傷口便擴大腐蝕範圍,造成全身中毒。
攻城士兵往往痛的撕心裂肺,就算僥倖沒有死於中毒,整個人也算是失去戰鬥力了。攻城時,由於範圍有限,只能單人爬城。因此,就算有哪個士兵躲過弓箭石頭,跳上城頭後,往往會因為寡不敵眾,而遭受到城樓士兵的瘋狂砍殺,這就使得後續支援士兵必須要快,否則,只會被敵軍接連單殺。
那麼,既然攻佔城頭如此危險,竟然還有士兵爭相衝鋒,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作戰中,賞罰分明是激勵士氣的最好手段。在攻城戰中,這點的體現尤為明顯。在古代,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士兵,被稱為「先登」。「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韓非子》,這是吳起領兵的典型戰例。
對於「先登」的獎賞非常豐厚,甚至,比一些斬將奪旗的人都高。如果有人能在攻城戰鬥中屢次先登,往往會受到快速提拔,成為軍中大將。
比如:漢朝的樊噲。
他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屢次先登城頭奪取城池,後來被劉邦封侯加爵。另外一位大將周勃同樣如此,在攻打下邑之戰中,周勃作戰勇猛,先後兩次攻上城頭,不可謂不強。之後周勃能成為劉邦的開國功臣,與他的先登之功是分不開的。
三國時代也有先登猛將。如:在曹操麾下有一名叫樂進的普通軍士。
起初他在曹操營內毫不起眼,但隨著曹魏對外征戰,他也有了表現的機會。在多次征戰中,他先後擊敗呂布、張超、袁譚等知名大將。在這些戰鬥中,樂進都是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將領,隨後,其職位也是一路飆升。從一個普通軍士上升到領軍一方的大將,成為「五子良將」里的一員。
樂進戎馬十幾載,先登次數無法言計,由此被稱為:「先登之王」
唐朝同樣也有因為先登而受到賞賜的事例。在當時有個將領叫做張士貴,多次在攻打高麗的戰鬥中獲得先登之功,唐太宗為此專門接見他,並賞賜其金一百卅挺,絹彩千段,奴婢八十口。先不說日後會不會被加官封爵,單論如此財物,便就值得冒險一搏。
明朝時期,「先登」的賞賜尤為之高。如當時有位明將李如松,其在攻打平壤城前夕,為了激勵士氣便宣布,攻城時第一個先登的士兵,可以獲得賞銀五千兩!這在明朝可是極為豐厚的一筆賞賜,按照現在價格來算,一兩白銀相當於300人民幣,五千兩白銀就是150萬人民幣,賞金之高令人為之瘋狂。
在這些豐厚賞賜的誘惑下,不怕死的士兵總會搶著衝鋒,一旦成為先登之人,那可是祖上風光的事情。
用高風險換取最打的彙報,在許多士兵眼裡都是很值得一搏。韓非子曾經說過:「秦朝為了激勵先登之人,以百里封宅和高官俸祿作為賞賜。如此誘惑下,秦軍作戰異常勇猛,大有橫掃千軍之勢,所到之城,無論多麼堅固,皆可破之。」
關於「先登」,古代還出現了專門的「先登軍隊」。這些軍隊里的士兵都是經過仔細挑選的不怕死之人。
如:袁紹手下的「先登死士」,以作戰迅猛、敢於拼殺的名頭迅速崛起。曾經,以八百人之力擊潰公孫瓚的數萬軍隊,這便是先登精神。呂布的手下高順也有一支「陷陣營」,同樣是走精兵路線,整個陷陣營只有七百人。但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曾將擁兵數萬的劉備打的潰不成軍。
此外,先登之功在許多士兵看來是莫大榮耀,能成為先登者也是他們心中的至高目標。這種榮耀不僅僅是物質的獎勵,更多的是一種家國精神,而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我軍的部隊中,許多軍隊被稱為「先登第一連」、「登城第一營」,這便是祖國給予將士的榮譽,以獎勵他們在戰爭中的先登之功。
大多數士兵也明白,在大規模對戰中,每方軍隊後方都有監督部隊,主要是用來防範有士兵臨陣退縮。一旦有己方士兵退出前線,便會遭到後方監督部隊的無情斬殺。所以,在大部分作戰中,士兵唯有前進方才有生還希望。
橫豎都是一死,與其死在自己人手中,倒不如死在衝鋒的路上,也能落個名聲。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逃不了也不想衝鋒當炮灰,直接躺地上裝死不就行了。
但筆者想說,裝死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兩方對戰,勢必是成千上萬的士兵進行大混戰。一旦進行貼身肉搏,躺在地上只會遭到無情踩踏,難以活命。
就算僥倖裝死混過作戰,但戰後不論是哪方獲勝都會清理戰場。如果是己方獲勝,自己重新混進隊伍可能還會沒事。而如果是敵方獲勝,他們則會讓俘虜進行清理戰場,一旦被俘虜的士兵發現了裝死的戰友,那裝死者的下場無疑會變得很慘。
咱們以上說的都是通過賞賜來提升士氣,可這種手段並不能作為百戰百勝的法寶。任何軍隊若是以賞賜來作為激勵士氣的手段,只會培養士兵的貪慾,一旦獎勵消失,整個軍隊很可能戰力下滑。因此,真正的戰場需要的是軍人衝鋒陷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領軍將領身上。
俗話說將雄兵強,也就是說一個敢於身先士卒的將領,手下的士兵必然也不是慫包。尤其是士兵跟著將領一路出生入死後,所呈現的無畏精神遠遠不是賞賜所能激勵出來的。看過電視劇《亮劍》的朋友應該知道,李雲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他卻精通領兵打仗,才能出眾。而且他為人率直,對士兵推心置腹,所有的士兵都願意死心塌地跟著他,這便是將領獨具魅力的一面。
在李雲龍接手部隊時,可謂是一窮二白,裝備武器全靠搶,如此艱苦條件下他手下的士兵卻毫無怨言。李雲龍多次身陷險境時,手下士兵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前去解救。這是多麼偉大的取捨精神,在這種精神里,士兵們沒有任何功利目的,有的只是戰友情深。
而像這種精神,在我軍歷史上屢見不鮮。也正是因為此,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當然,古代很少有這種家國情懷,尤其是亂世,很多人都是被迫拉來當兵,真上了戰場自然是不願意拚命。但是這種如果放在攻城戰中,將領一旦下令,士兵就只能服從,尤其是大規模兵團衝鋒,在如此狹小的城池前,排頭兵就算怕死也沒有後退的道路,唯有前進拼殺方是正道。
以上便是士兵為什麼敢於爭相第一個衝上城頭的所有原因。可以看出,古代還是以豐厚獎勵為主,這樣可以短時間內激勵士氣,但是,其作用有限。想要發展軍事強國,唯有培養軍人的勇於衝鋒、敢於犧牲的精神,這樣方能走的更遠。
相关参考
相信很多喜歡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他們通常是先直接攻城,攻城之後才能進行下一場戰鬥,攻城的時間通常很長,但優勢是破壞性較小。這也讓很多朋友感到很不解,古人為什麼要攻城呢?我們不能繞過去嗎?在古代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要問賽羅奧特曼的父親是誰,估計很多人會覺得匪夷所思,難道他父親不是賽文嗎?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當年賽羅第一次登場的時候竟然不認識賽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要說起來,賽羅已經出場十年了吧,大家還記得他
從影視劇上看,娶公主好像是一件很風光的事,為嘛?跟天家結親,等於領導眼皮子底下辦事,從此飛黃騰達,指日可待,然而,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古代,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娶公主為妻的。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拒絕娶公
大家都知道在西周的時候就以陝原為界劃分界限,分成了陝西和陝東兩個地區。那時候的陝西指的是陝原以西的地方,由於管轄和地理探索的緣故,陝西最西邊應該是現在的甘肅天水等隴東地區。秦朝的發源地是現在的天水,進
首先,秦朝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朝代,討論的時候往往將秦之前劃作一個階段,秦之後劃為另一個階段。秦之前,天子將天下分封給諸侯,稱為國,諸侯將國分封給大夫,稱為家,以此類推,整個貴族階級奉天子為共主。整個商、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清某祖」、「清某宗」,比如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
棉甲不是滿洲人發明的,而是明朝嘉靖以後,明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宋末元初,棉花被作為經濟作物引進內地種植後,到了明朝以後,已經成為了江南重要的紡織經濟作物。現在你到太倉沙溪古鎮,你可以看到一整從古
古代打仗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戰爭也是講究排兵佈陣的,並不是莽撞的一堆人混打,那麼無論是在平地上還是攻城戰只要打仗就會有犧牲。而在打仗的時候,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率幾乎爲百分之百,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