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誣陷而死

Posted 兵部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誣陷而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誣陷而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擁立朱祁鎮複位,隨即下令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抓入大獄。石亨、徐有貞等人誣告于謙有意更立東宮,企圖另立襄王的兒子做太子,隨後于謙被定為謀反罪,處以極刑。那麼為何于謙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一、得罪了石亨、張軏等人
在北京保衛戰之時,于謙和石亨、張軏等人是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正是在眾人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事實上,石亨原本是個打敗仗的將軍,正是因為于謙的舉薦,才再次掌握兵權,之所以石亨能建功立業,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于謙的幫助。
只是有些人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在北京保衛戰後,石亨陞官進爵,其野心也愈發膨脹。原本于謙是石亨的上司,石亨在心裡還是很感激于謙的,所以石亨推薦于謙的兒子到都督府為官,于謙卻嚴詞拒絕了石亨的好意。
于謙對皇帝道:「現在國家多事之際,臣的兒子從大義上講,不能只顧私情,石亨身居高位,沒有看到他保舉什麼為國之士,反而推薦臣的兒子,對此我不能接受,也不能讓兒子冒領功名。」
對此,石亨很不爽,他本是好意推薦,卻弄了一鼻子灰,於是石亨便記恨上了于謙。如果石亨真是個心胸寬廣的將領,或許會一笑置之,但石亨恰巧是個心地狹隘之輩,這就給於謙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大公無私的于謙,不僅得罪了石亨,也得罪了張軏。一次,張軏在征討苗人的行動中犯了軍規,被于謙上疏彈劾,所以張軏對於謙也心生怨恨。有意無意間,于謙得罪了那幾個復辟集團的主謀人員,等到朱祁鎮復辟後,于謙必定會遭受報復。
二、權力過大,威望甚高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精銳部隊全部淪陷,京城周圍只剩下不到十萬的普通士兵,面對瓦剌大兵壓境,是于謙站主動了出來,承擔了守衛京城的重任。在那一刻,于謙是大明最有權勢的人,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節制全國兵馬。
原本兵部只是作戰計劃的制定者,只擁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五軍都督府才是最重要的軍事部門,但此時所有的權力集中在於謙一人身上,所有的命令全部由於謙一人發布。
史料記載「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勛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大多的軍事命令,全部是于謙親口說出,屬下馬上記錄,將領們根本不用多操心,只需要執行就可以了,小紙片大小的命令,即刻就可以傳到萬里之外。于謙才思敏捷、精力旺盛,是不世出的奇才。
從北京保衛戰之後,五軍都督府淪為閑職,兵權回到了兵部,而且於謙還設置了十二團營,增強了京城的保衛力量,可見當時于謙的權力有多大。于謙有著令人眼紅的權力,卻是個忠心愛國、不徇私情的好官。
所以於公於私,復辟集團都要剷除于謙這個敵人,或許在此之前于謙已經有所覺悟,他的死可能無法避免。
三、特立獨行
于謙有著為國為民的抱負,也從來不徇私情,從道義上講,于謙是高尚的、無私的,但這樣的于謙也很難融入錯綜複雜的官場。于謙不會不通權謀,只是于謙對善惡的標準看得太清楚,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于謙的特立獨行,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時間一長,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史料記載「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
景泰帝朱祁鈺對於謙深信不疑,凡是人事任免,都是先過問于謙,于謙總是公正地評析,從來不帶主觀意見,這樣做的後果也很嚴重,很多無法上任的官員對於謙怨恨至極。瓦剌剛剛撤軍,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專斷獨行,當然了,彈劾于謙的必定不會只有一人,好在朱祁鈺非常信任於謙,對這些彈劾奏章不太在意。
我們反觀張居正,張居正是大明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做法明顯和于謙不同,張居正上位全是通過權謀詭計。張居正改革雖說變動巨大,但張居正也給官員留下了不少餘地,所以他的改革才得以成功。
只有融入對方,才能改變對方。在戰時,于謙的作用恰到好處,他挽救了國家的命運,而到了和平歲月,于謙明顯十分厭惡那些阿諛奉承之輩,他無法融入複雜的官場,也造成了他最後的悲劇。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祁鎮從瓦剌回來之後,就已經是個潛在的威脅,不論朱祁鈺對他的哥哥好與壞,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朱祁鈺把哥哥關進南宮,不僅派人監視,還經常讓他哥哥缺衣少穿,朱祁鈺的做法可以讓人理解,他既怕哥哥奪取他的皇位,卻又不敢背負弒兄的惡名。
如果把朱祁鈺的位置,換成李世民來坐,想來李世民絕對不允許這眼皮子底下的威脅,必定會找個理由幹掉朱祁鎮,只有朱祁鎮死了,他的皇位才能穩固。
于謙是朱祁鈺提拔的,也可以說是朱祁鈺最信任的重臣,除此之外,于謙還是個不肯妥協的忠臣。所以,于謙對復辟的朱祁鎮沒有絲毫用處,從常理上說,那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廢掉于謙,這朱祁鎮的天下才算是重新開始。
就算石亨、曹吉祥、徐有貞跟于謙沒有仇,在朱祁鎮復辟之後,于謙的官路也走到了盡頭,就算不被殺,也會落得個丟官罷職的下場。
綜上所述,于謙不是完人,這世上也不會存在完人,但在於謙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忠勇和頑強,這一切足以讓他傲立史冊,為萬世所敬仰。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五十八》

相关参考

陳循曾勸明代宗還政英宗,為何英宗複辟後,卻杖責於他

陳循,字德遵,江西泰和人。陳循自幼父母雙亡,二哥也不幸早亡,他便和大哥陳德遜相依為命。雖然生活過得十分清苦,但兄弟二人團結一致,也算是苦中有甜。陳循從小就十分聰明,史書記載:“初入鄉塾讀書,不三數過輒

從馬嵬坡之變的得意到宮廷政變時驚懼而死,唐肅宗李亨的悲慘人生

從馬嵬坡之變的得意到宮廷政變時驚懼而死,唐肅宗李亨的悲慘人生唐朝時期,太子是風險極高的職位。能好好活著都不容易,別說繼承皇位了。唐朝立國後,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

讓李世民下定決心,發起玄武門之變的不是房玄齡,而是另有其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美名一直流傳到現在。作為一代明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時主動消滅地方各種割據勢力,唐朝的繁榮和安定也是他的努力得到的。除了用盛世之君來

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為什麼不殺掉朱祁鎮,並一舉拿下北京

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為什麼不殺掉朱祁鎮,並一舉拿下北京?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明境,王振攛掇朱祁鎮親征。由於大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擊敗,二十萬明軍精銳毀於一旦

明英宗殺死於謙,難稱英明,但卻做了三件事,贏得後世稱頌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後兩次在位,雖然廟號是英宗,但卻難稱英明。第一次在位時,重用宦官王振,引發土木堡之變,損兵折將;第二次在位時,處死於謙等有功之臣,為王振建旌忠祠,祭葬招魂。明英宗在位時

土木堡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

明帝国英宗皇帝在土木堡的惨败,是当代网络史圈的一个讨论热点。最流行的说法认为50万明军被区区2万瓦剌军击败并全歼,明王朝的军事因此被很多人嘲笑,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瓦剌和鞑靼土木堡之变,所谓2万,只是

这锅王振背了570年,明英宗要是走紫荆关,能避免土木堡惨败吗

在《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一文中,我们介绍了土木之变战前明英宗出征时的局势。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另一个土木之变的关键点——是否因为取道居庸关回师才导致了土木之变

谁该为土木堡之变负责?明英宗还是宦官王振

在明英宗统治的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堪称是今人最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兵分三路,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全面进攻。明英宗朱祁镇仅经过3天准备,就率领号称50万的大军北征,遭瓦

明英宗是受了王振的怂恿才惨遭土木之变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英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所谓的“土木之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土木堡之变”,又或称为“土木之祸”,此次大变对于明朝来说,不仅仅是蒙羞的问题,毕竟皇帝成了俘虏实在不怎么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