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近代历史

Posted 绥远

篇首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呼和浩特的近代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呼和浩特的近代历史

一、呼和浩特市的起源及历史故事

呼和浩特虽然仅有400多年的建城史,但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原汉民族同北方各少数民族频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交往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1973年至1984年,在市东郊30公里处的山区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4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在呼和浩特平原设置了云中郡。当时的云中郡辖地甚广,它南起长城,北至阴山,西南到黄河岸边,东北达大青山与蛮汉山相连处以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天下为36郡,"云中"为秦朝36郡之一。辖境大致与战国时赵国的云中郡相同。公元前206年,汉朝沿用秦制,亦称"云中郡",后将"云中郡"的南部划归"定襄郡"管辖。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曾起过重要作用。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建都,北方"十六国"的分裂得以统一。随之将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安置大漠南阴山下的平原上驻牧,呼和浩特便有了"敕勒川"之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描绘的就是该地美丽动人的风光。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白道川"。唐朝曾设置"云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在今托克托县县城附近筑"东受降城"。唐朝还在云中一带设立"云中都护府",后改称"单于大都护府"以统辖云中、定襄等都督府。公元758年,唐朝在盛乐设置"振武军"节度使。此后,一度称呼和浩特地区为"振武军"。五代十国时期,称呼和浩特平原为"哈罗川",为契丹所占据。公元10世纪初,契丹建辽后,这个地区始置丰州,属西京道(今大同)管辖,此后这个地区又称为"丰州滩"。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14世纪末,由于战争使"丰州城"及"妥妥城"(今托克托县城)和"黑城"(今托克托县境内)等先后内迁。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于明嘉靖年间率土默特部迁徙"丰州滩"驻牧,并于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呼和浩特境内兴建"板升"(蒙古语意为房舍)。阿拉坦汗化干戈为玉帛,与中原地区展开和平互市,并接纳大批内地来的汉人,"开云田丰州万顷,连村数百",使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复兴,商贸也为之活跃。从此,呼和浩特以"土默川"著称于世。

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动土建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

这座规模极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大青山辉映下,显露出一派苍郁的生机。当蒙古族人

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意思是"青色的城"。1581年阿拉坦汗去世后,

其妃子三娘子为各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贡献,人民为了纪念她,也把呼和浩特称为"三娘

子城"。

17世纪30年代,清政府为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五

里处修建了一座供满州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当时人们称"绥远"为新城,

而把"归化城"称为旧城。清代"归化城"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康熙年间,新疆、甘肃、宁

夏等地区的回民商队常旅居"归化城",山西大同、右玉的回民也迁徙到"归化城"定居,该

城逐渐形成蒙、汉、回、满等民族聚居的城市。

大召小召席力图召,观音寺五塔寺昭君坟,清真大寺小寺南寺等等

二、呼和浩特的历史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三、呼和浩特市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从1981年至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 (共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呼和浩特名列国务院1986 年4月24日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8个)之中。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5000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窑文化”就拉开了呼和浩特地区古老文明 的历史帷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呼和浩特境内的考古发现证明,从商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北方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和开发、创 造草原文明的历史舞台。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和秦汉至明许多王 朝遗留下的长城,总长度达500多公里。

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 赵长城、秦始皇万里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这正是呼和浩特周 边自古就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的明证。

而战国时期赵国的云中 城、北魏早期都城盛乐城、隋代突厥可汗庭大利城、唐代单于大 都护府驻地盛乐城、辽金元丰州城、云内州城乃至明归化城、清 绥远城等延续2000年的建城史,更昭示呼和浩特地区确为我国 北部民族杂居地带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综合开发的 范例区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地。 呼和浩特南北(从和林格尔 至武川)100公里范围内曾经是孕育北朝历代及隋唐二代开国皇 帝及其奠基者的摇篮。

昭君墓作为西汉后期“胡汉和亲”、民族团结的纪念性建 筑,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汉墓之一,2000多年来一直屹立于城 南的大黑河畔;市区东郊的万部华严经塔(白塔),高耸入云, 标志着辽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市内的大召、五塔 寺和公主府、将军衙署等不寻常的建筑,展示着明代以来藏传佛 教的文化精髓和清代皇亲国戚、一品封疆大吏的权势威仪。 呼和浩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目前市级 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60多处,其中国家级的6处,自 治区级的9处。

至今保存的2300年前的“云中”古城遗址,标 志着呼和浩特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史就此拉开了序幕,也证明 古云中城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草原城市之一。 呼和浩特出土的国内 仅存的汉代日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元代钧窑香炉和现存最早的 纸币“中统元宝交钞”,都被列为全国文物之最。

四、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

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

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

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

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

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

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

五、呼和浩特的历史

呼和浩特 市名

呼和浩特市(英语:Hohhot/Huhhot)。简称“呼市”

城市级别

首府城市 中国乳都

政府驻地

新城区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辖区

9个 呼和浩特共辖4区,4县,1旗

面积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人口和民族至2008年末,全市有常住人口258.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3.08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11.6‰,自然增长率-1.7‰。居住着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010000

电话区号

0471(+86)

汽车牌照

蒙A

语言

汉语 蒙语 阿拉伯语

方言

山西话(晋话)(呼和浩特口音)

普通话(呼和浩特口音)

市花

丁香

六、呼和浩特历史名称的演变

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程。

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雄的战国时期,赵国攻占了呼和浩特地区,并在这片土地上修长城,筑城池。据史籍《虞氏记》载:“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

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

文中所说赵武侯所筑云中城就是今天呼和浩特西南42公里处古城乡的古城。可见,城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军事和政治需要。

古城为方形,周长8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云中城是呼和浩特市的建城之始,不仅年代久远,而且也是呼和浩特地区早期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

汉代呼和浩特地区古城有三十余座,城市设施较完善。从出土文物及古城遗址发现,这些古城形状相仿,建筑风格相同,大部分有内外两城,城内建有官署、庙宇、民居、作坊、粮仓、街道等。

城外有墓地。有的城市还附有瓮城,城障,烽燧等军事设施,呈棋盘式的规划模式。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坊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

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

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

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

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

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

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使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

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取代。

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丰州古城的遗址内的千年古塔———“万部华严经塔”,还详实记录了当时丰州城内的30余条街巷和城郊40多个村庄的名称。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归化城和清代的绥远城。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玉泉区境内。

该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最初的归化城,占地面积很小,城围仅2.4里、城垣也高不过10米。

只有南北二个城门。清代中期后,归化城的内城逐渐成为官署衙门的所在地。

外城,则主要是蒙汉官吏的住宅区。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区周围。

尤其是南门外一带最为集中。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归化城的商业区和召庙寺院最集中的地区。

自乾隆年后,归化城又曾多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发展成一座闻名塞外的历史名城。

绥远城是仿照北京城的形制建造的,最初的绥远城,完全是一座驻军的城堡。城内街道整齐、布局合理。

全城共有大小街巷50余条。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出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的四条主干大街。

在四条大街的两旁又延伸出若干条整齐的小街小巷,构成了一个棋盘式的图形。 到清代末期时,绥远、归化这两座姊妹城形成了东西相望的城区格局。

这一格局也最终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近百年来一直到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 呼和浩特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规划思想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国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时代,为地区统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城市形态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由于所处于中原农业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过渡地带,同时又融合较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明清以前,经济较原始,城市形态简单,政治内容突出,城市形态为“向心”集中式。

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坊制度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建有归化城,它与后建的绥远城遥相呼应,形成姊妹城。

在全国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随之经历了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兴盛与衰败,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城市形态也随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时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内容。正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基础。

七、呼和浩特的历史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且不论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就已掀开了呼和浩特人类文明的历史。自战国建城、秦时建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赵武灵王在今托克托县境内始建"云中"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城池之一。至今大青山依稀可辨的赵长城遗址,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大地"变俗胡服,习骑射"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曾在中国建立36郡,云中郡就是其中一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又曾建立北魏的"盛乐",辽代的"丰州"城。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库库和屯”城。明廷曾赐名为"归化城",是今日呼和浩特市的雏型。之后,清朝又在此基础扩城屯兵开市,修建了绥远城,呼和浩特开始成为中国北部边疆的军事重镇及商品集散地。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 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八、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

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

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

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

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

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

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

九、呼和浩特市的“呼和浩特”是什么意思,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沿革、主要

呼和浩特市翻译过来“青色的城市”,它的前身是明朝的三娘子城,呼和浩特市是蒙古俺答汗为与明朝修好,建立的“互市”,即便贸商业城市。

呼和浩特也是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的重要融汇区,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点,呼和浩特以东为内蒙东部,农业以农牧林为主,以西为内蒙西部为沙漠景观,呼和浩特以南为农耕区,以北为畜牧区。 呼和浩特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其次是蒙古族。

汉、满、蒙、回、朝鲜是这里的主要民族。呼和浩特的汉文化主要承接山西文化,方言为山西方言,所以凡是能在山西看到的东西,在呼和浩特基本都能看到。

蒙古文化以宗教文化为主,有大召、小召、希力图召(蒙古活佛所在地)、五塔寺、白塔等。 这也是呼和浩特有名的文化旅游地。

满族文化馆、将军衙署等凸现出浓郁的满族文化。 清真大寺的建筑风格是伊斯兰教和汉文化的结合。

在209国道13公里处有著名的昭君墓。 在赛马场可以品尝到蒙餐,大街上也有奶茶馆,一壶奶茶大概需要10元。

去奶茶馆的主要是外地游客,因为这里的人基本都会做奶茶。 奶茶制作程序:首先将青砖查水煮沸,捞出茶根,1:1或1:2加入鲜牛奶,煮沸,根据自己口味放盐,很简单吧,有机会你也试一试。

相关参考

内蒙古的历史变迁

1.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

锡林浩特历史低温

锡林浩特的历史“浩特”意为“城市”,有“草原明珠”之称。锡林浩特是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现锡林浩特市由建国前的阿巴哈纳尔左翼旗、阿巴嘎左翼旗和浩齐特右旗几经分合而形成的。阿巴哈纳尔部和阿巴嘎部,汉为上

呼和浩特是什么意思

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上,东径110°46ˊ至112°10ˊ,北纬39°35ˊ至40°51ˊ。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

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旅游

一\\路线1\\从呼和浩特出发,走呼和浩特西南出城口,上呼---大高速,高速路行车近60公里.走托县出口,就可以到达托县县城.2\\从包头出发,走包--呼高速,在土左旗下高速.走土---托西路(全部是

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到托县古城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64.0公里起点: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90米,左前方转弯2.行驶100米,右转进入空港大道3.沿空港大道行驶240米,左转进入启航路4.沿启航路行驶370米,

塞北四省之绥远,呼和浩特旧城1930年

原标题:老照片:塞北四省之绥远,呼和浩特旧城1930年  绥远省为中华民国之一级行政区,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区。原在清朝为归绥道,属山西省,1914年北洋政府将之分出山西,与兴

呼和浩特1919年,百年前的归绥生活

【席力图召寺前的木牌楼】席力图召(延寿寺)位置在呼市的旧城,在寺庙门前,有高规格的木结构牌楼。席力图召建造于明朝年间,清朝康熙帝曾经驻跸于此。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席力图召的主要建筑毁于火灾。

文物部門正在核對呼和浩特發現成吉思汗墓葬事件

資料配圖「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小黑河鄉南營子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楊進東在挖沙子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根據專家考察,判斷其年代為元代初年。根據種種跡象,專家有理由懷疑這是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地。」這

文物部門正在核對呼和浩特發現成吉思汗墓葬事件

資料配圖「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小黑河鄉南營子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楊進東在挖沙子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根據專家考察,判斷其年代為元代初年。根據種種跡象,專家有理由懷疑這是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地。」這

蒙牛历史人物

一、蒙牛集团的历史蒙牛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份,总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总资产达76亿元,职工3万人,乳制品生产能力达400万吨/年。到目前,蒙牛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