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的历史
Posted 汉字
篇首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语言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语言的历史
一、中国语言发展史
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收单字10100余个,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全部7000个通用字以及“7000字”之外的不很生僻的字2800个。为了方便读者查考,它还酌收了当今仍有实用价值的罕用字300个。如此之大的汉字库,足以说明汉语的包容性。
二、中国历史语言
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官方语言这个说法.一般在全国比较流行的都是首都的语言. 跟现在是一样的。
而且语言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各地方言、各民族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所以说古代各地方言和现代差别是很大的。
具体历朝历代说的是什么样的官方语言,很难去做一个统一界定,只能说个大概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音”,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战争、联姻、通商日益频繁,所以中原的华夏正统语言已经开始不纯正了,出现了大量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中华语言是没有卷舌的),但长江沿岸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是保持古老的华夏语言,当然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汉语所特有的音韵消失了,不过这时候的官方语言依然是南方吴音,这个可以从大量的唐诗韵脚中得以验证,在隋唐时期,现在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带(南京、扬州、镇江)还是在讲吴语的,这一块区域是北方话和吴音的分界
从宋朝开始,江淮一带的吴语也为北方话所侵蚀,成为了江淮官话,当然在明代,由于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话是中国当时的官方语言
从清代开始,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的强势方言,继而奠定了现在的普通话为国语的基础,但是从语言学角度讲,北京话是非常不纯正的一种语言,是古汉语和胡语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韵味,只保留了四个音韵,但由于自从明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三、中国历代语言文字的历史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 参考资料:://col.njtu.edu/zskj/5027/b/b_1/b_1_1/b_1_1_01/b_1_1_01_02.。
四、中国文字有哪些历史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参考资料:://col.njtu.edu/zskj/5027/b/b_1/b_1_1/b_1_1_01/b_1_1_01_02.
五、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请问中国历史上以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
他在1906年写了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语”。
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各地赴京应试、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北京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掺杂此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上使用,所以称为“官话”。
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
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用“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汉语改革工作,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定义,并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中国语文发展史
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
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
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
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该教材以语文知识为经,以选文为纬,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在知识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比较成熟的语文教科书。
相关参考
1.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谓高语境文化,乃是指内在意涵丰富而语词简约的,换成中国话来说,就是言简意赅,甚至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名言警句,就属于高语境,许多人也将这种高语境作为
远古之时,日本人虽有自身的语言,却没有记录的方法,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据日本《古事记》记载,285年,百济的汉人博士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孝经》等带往日本。三国时代以后,汉字、汉文化
第一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它使很多汉语词汇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些新的意思,使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加重。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这对正规汉
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在《中国影像方志》栏目285集,播出了介绍咱们博白的专题片。展示了博白厚重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美食、文艺和现代化发展趋势。公元40年,东汉建武十六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区)发生叛乱
西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这三个专业哪个比较好这三个专业都是西北师范大学实力很厉害的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都有,历史和中国语言文学还有博士后流动站,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在文史学院,地
世界上哪种语言的历史最长语言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可是,人类用书面记录的语言材料只有几千年,在这之前上万年的放言情况我们几乎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都不过是一种假设.有人
一百家争鸣当中,诸子百家一直在相互攻讦,而且骂得很厉害,比如孟子就攻击墨子的思想是「”禽兽”思想。但是百家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大一统”。所有的学派都呼吁赶快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都认为天
每一朝的语言,不见得一定是国语或台语,语言是慢慢演变的...基本上,隋唐之前中国流行的语言比较偏台语,隋唐之后比较偏国语,到了明清,应该已经隋唐之前是南北朝,穿过东晋偏安长江以南,中原文化产生第一次的
1、法语的演化是各种语言的混合,首先本体是罗马的拉丁语,混有高卢语和凯尔特语(高卢地区在罗马时代的两大民族的语言),然后随着日耳曼人(旺达尔、法兰克人等)的征服再混入日耳曼语,最后在查理曼大帝时代规范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和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