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从思想史的角度_分别

Posted 史实

篇首语:如果梦想有捷径的话,那么这条路的名字一定叫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答案:从思想史的角度_分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答案:从思想史的角度_分别

一、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重点在于要从思想

先进的制度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而制度是人尽其才的保障!而先进的制度源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思想被实践并最终确立为制度后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更为广泛的积极影响。新生思想产生之初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在传统权力的压迫下夭折,所以一个利于新生思想成长发展的环境非常的重要。

一个没有思想活力的社会是很难有进步的。近代欧洲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很像,国家小而多政治避难容易成功大量的新生思想能够得以流传与发展;而大一统时期政治避难很难,新生思想很难得以流传发展并且往往会被迫害致死。春秋战国与文艺复兴分别是中国与西方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并产生了许多影响世界的著作;不同的是我们至今没有产生出既能保有政府权力又能保持社会拥有一定思想活力的制度在王朝的不断轮回中止步不前,西方的三权分立与民主法治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这使得制度本身就拥有了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一个总统制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建立,也是因为那里的旧有保守势力较弱新生思想与力量在那里得以站稳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总统制诞生与美国而不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她的宗主国的原因。

中国衰落始于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家”,一个失去思想活力的社会走向衰落是必然的。假如中国不能及早地实现民主法治,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只是因为外力的推动而不是内部制度的完全改善带来的,只是内外的“水位”差太大在容器开口后带来的增长。随着能自由流动的水的减少(更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先进的制度与科技受到内外势力的限制),这种增长显得不可持续且越来越弱。

二、从各个角度论述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也称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 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

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

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

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

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正因“史学”从“史”的硬壳中脱胎而来,所以,尽管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与“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均不相同的概念,对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的回答分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人们定义它们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两者交互使用、互相纠结在一起,——“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

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当他们在定义“史者何”或“历史何谓”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确定“历史”的定义,而是在确定“史学”的定义;有时则同时合训而兼具两义。

如果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人们难免会把他们的定义当做是从观念形态上来界说“历史”概念,从而得出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他们解说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分析,则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狭义上确定了史学的内涵。

例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首倡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里的“史”,很明显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论述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当然,多数史家则采用传统的同时合训的方法。例如,杜维运说:“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今人对史学的定义或解说,可谓各家纷纭,莫衷一是。 “活动”说。

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瞿先生的定义,与他这本书的内容是相适应的。

因为史学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但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活动。

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复兴

国家决定调整法定节假日,方案中将三个民族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还有人建议应将元霄节列为法定假日。以下为刚开始的新浪网调查结果,支持设立民族节日者占到72%,反对者占到21.5%。我不理解,为何会有21.5%的人反对,但这个72%的支持率已经能说明问题,中国人已越来越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一大批文化人、思想家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年中国的落后,在于中国文化落后。只有砸烂中国文化,全盘西化,中国才有前途。砸烂孔家店成为新青年的时尚口号。这种风潮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毁文物,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成了罪恶。从学者到百姓,中国人憎恨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达到了高潮。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民族节日,也因文化自残而取消。

但现在变了。随着中国的发展,知识的普及,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迅速兴起。于丹解读孔子的书,正版发行四百多万册,盗版便宜可能发行量更大。加上电视的传播和网络的传播,孔子被打倒一百年后,似乎一夜之间又回到了人民心中。而今,中国卖得最火的书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在民间兴起了重读历史重读经典的潮流。

在电视节目中,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少,穿民族服装的越来越多。电视节目主持人更是如此。在一次妇女会议上,几乎所有的妇女代表都穿的是民族服装。中国各地都在争相举办纪念文化人物的活动。陕西的黄陵祭祖,山东在纪念孔子。在重大演出活动中,现在唱主角的都是民族节目。在上海举办的特奥会上,从太极拳到胡琴,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成为主流。可以想见,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一次弘扬中国文化的盛会。从火炬的形式,到奖牌的设计,全是中国元素。到时的开幕式会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高潮,最强音。

这次国家将民族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迎合了民心民意。实质上反映出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一百年前,列强的枪炮打掉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列强走了,中国人仍在低头认罪,天天痛骂自己的祖宗和传统文化。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人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心。这个世间仅存的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文化,是中国之宝,更是世界之宝。他追求和谐而不是霸道,他追求人性而不是神性。他认为性本善,而不是性本恶,因此中国人总是生活在快乐之中,西方人一出生便认定自己是有罪的,是羔羊。中国人追求生的快乐,西方人天天想着,死了能不能进天堂。能让这个世界真正和谐和平的是中国文化,能让人类感觉自己是人不是罪人,不是羔羊的也是中国文化。

经过了长期的自我摧残之后,中国人重新认识了自己。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这如同西方曾经的文艺复兴。经过了基督教一千多年的思想压制,自我摧残之后,西方人从已经灭绝了千年的古希腊文物和文献中,重新找回了人性。压抑的越久暴发力越强,从此欧洲人在否定基督教中解放了思想,在否定神创论中探索自然,迎来了思想和科学的大解放。

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基督教已摧残欧洲一千年。中国经历的文化自残只有一百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今天的中国重新找回了文化的自信,巨龙的头终于抬起来了。这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龙。当巨龙重获生机,重获自信的时候,世界必将为之震惊。

四、答历史大题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想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

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

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

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

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

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

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

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

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

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

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

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

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

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

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

五、如何回答历史作用题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

六、思维能力题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及答题技巧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

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

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

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

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

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

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

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

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

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

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

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

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

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

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

相关参考

简述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中国史学史角度解答谢谢

总结内容周公是西周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之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周公的思想体现了在殷周之际社会剧变的大背景下人文意识的萌现。一方面,他从夏殷兴亡及殷周更替的历史变革中意识到人为因素

从制度的角度浅析明代皇权的曲折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史,若是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看做是王权或者说皇权逐步强化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轨迹在中国古代更为明显,自秦朝建立郡县制以来,「”家天下”思想逐渐形成和迭代,并在皇权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和发

2013年无锡中考历史试题

1.初一历史试卷(跪求答案,把答案填进去)初一历史期末试卷七年级历一、选一选(每小题1分,共10分)1、(C)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A尧B舜C禹D鲧2、(A)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___________

2015仙桃市七下历史期末考试

一、初一历史试卷(跪求答案,把答案填进去)初一历史期末试卷七年级历一、选一选(每小题1分,共10分)1、(C)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A尧B舜C禹D鲧2、(A)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___________

三国历史人物_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名人分别有哪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名人分别有哪些?曹操、曹丕、曹植、张辽、司马懿、司马昭、邓艾、钟会,蜀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吴: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议、黄盖。三国(220年-280

历史名人因果

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1)主要教育思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6分)(2)评价角度: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革命党人是从曾国

河南省高二会考计算机试题和答案模拟的也行

1.关于Windows中的"回收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D)A.进入回收站的对象可以还原B.进入回收站的对象可以"彻底"删除C.若是默认设置,当删除硬盘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时,被删除的对

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含答案)一、历史游艺园(一)事件接龙1.A.开元盛世B.活字印刷C.玄奘西游D.戚继光抗倭E.郑成功收复台湾(二)知识擂台2.世界三大饮料是指_______________

1955年914号班机事件_猜成语骞字打一成语

猜成语骞字打一成语答案是【塞翁失马】建议提问的朋友遇到正确答案时,能够及时将最快回答正确的答案采纳,免得其他朋友以为前面还没正确的答案而费尽脑筋。采纳他人的答案,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肯定,对答题者也是

张飞穿针歇后语_张飞穿针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张飞穿针歇后语大全及答案您好:以张飞穿针为歇后语的有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关于三国的歇后语,给你大概整理了一下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