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徐家历史
Posted 家谱
篇首语: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河南徐家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徐家历史
一、河南徐氏家谱怎么排的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
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
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
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
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
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
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
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
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
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
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
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
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
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
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
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
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
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
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
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
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
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
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
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
二、徐家古代的祖先是谁
是东夷系的伯益之子若木。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国。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 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 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 ,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 万计。
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今葬于山东郯城县)。
徐姓起源有主要有三,但以第一种说法为主。徐姓是较大姓氏中起源比较单一的姓氏,源自东夷部落,称作“天下徐氏出东海”(古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
1.源出嬴姓 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山东南部郯城一带),“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 以国为氏。”
(语见《通志·氏族略》)。2.源出殷民六族 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为宋朝秦桧后代,因不耻于秦桧所为,均改为徐姓。
三、徐氏家族在历史中是如何变迁分布的
如下变迁: 1徐氏以国为氏之后,由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 县,安徽省泗县扩至今安徽省凤阳一带。
此地聚居的 徐氏,在徐国灭亡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家族了。 2在汉朝的时候,徐姓己经迁播于北方的广大地 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
3徐姓大举迁播始于魏晋时,隋唐时期在我国南 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4宋末,徐姓人由今江西迁往福建 5元时,徐姓主要繁衍于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 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
6清开始,闽、鄂、台的徐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 到海外拓业,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
四、徐氏家庭历史 现在徐姓人口
徐氏源远流长,始于夏朝,是黄帝的嫡系后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周所灭,以国为氏。”根据考证,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高阳氏的后代,而高阳氏是黄帝裔孙颛顼帝的后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长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时受封于邳郸,为诸侯,生子嬴调,袭父爵。调生子房,房袭父职,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启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地方圆五百里,以今之徐州为中心,南至长江,北至山东、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东至东海。若木在这里建立徐国(今安徽、江苏交界处),传至32世徐偃,为周所灭。周武王时,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仍属诸侯国,后灭于吴国。失国后的子孙遂以徐为姓,奉伯益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华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东海郡”(现在山东兖州东南),堂号为“东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联有:“东海伯益,南州高士”、“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东海堂中万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龙八凤复飞腾”。
秦始王时,若木60世孙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东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该,远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隐居。至东汉桓帝时,徐该9世孙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誉称。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后。徐懋功30世孙徐绩(若木96世)生二子:长子秉哲,登进士;次子处仁,任中书仕郎。秉哲之子电发,登进士,电发之子融,亦中进士。世人称徐氏“公孙三进士”。
徐融之子鹤龄(徐稚33世孙),初居广州,后迁江西石城县,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传至三六一郎(徐黄),*冯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赖三共迁永定合溪,后迁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黄(徐)偕妻携子,由江西石城经宁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旧县陈东坑(即今蓝田),为徐姓入杭始祖。传至8世徐龙,*杨氏,生二子:长子有传(九一郎),迁本县湖洋坝尾,次子汝荣(九二郎),*吴氏,迁本县临城镇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现已繁衍22代。几百年来,他们固守家园,很少外出营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孙徐国华、徐清华同时迁至上杭城关。1949年,19世裔孙徐凤林迁往台湾,定居于台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关、城北小坪村、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固定链接 评论(0) 引用 阅读(17) 圈子 编辑 有奖举报
徐氏历史来源 编辑 2006-03-03 22:15:33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五、徐氏家谱的历史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宋朝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家族后人,增进家族成员的荣誉感、向心力和归属感,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地位的作用增强。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纂,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
纂修家谱就成了各家族自己的事。当然,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能够加强家族内部团结的事情大都还是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历代玉牒的修纂,也起了间接倡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
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
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
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宋代 欧阳修首先撰成《欧阳氏族谱》,接着苏洵编成《苏氏族谱》,在他们二人的首倡下,许多士大夫纷纷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形成了“私谱盛行”的局面,徐姓自然也加入了修谱行列中,现在见到的《东海徐氏老谱》便是北宋时期重新编定的。
清代 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编谱和修谱成为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以致于现存的家谱中包括徐姓大都是清代和民国编修的。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 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
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 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 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 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
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
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
六、徐氏家族历史和名人
历史: 周初,以今山东郯城一带为中心(出土有徐国遗址),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
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
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第32代国君。
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
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
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
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
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
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
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3、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 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4、徐敬业 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绩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
徐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徐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
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后废帝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
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后临朝称制。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徐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武后剥夺徐敬业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
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
七、徐氏的起源,发展,历史名人
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
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
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
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
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徐姓名望主要有: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哲学家徐斡;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 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民国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教育家徐特立,大将徐海东,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当代作家徐嗣兴等。 扩展资料: 徐姓的起源的另一说,来自《全国姓氏总谱》: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年迈,想将王位禅让给伯益,伯益不愿接受(注:当时当头头,就是义务为大家服务),便逃到徐州以东隠居,在东海边打渔为生。
八年后,大禹将王位传给了儿子(从此开始了家天下),伯益才露面,禹叫儿子念伯益助其治水之功,将徐国封给了伯益,从此伯益以封地为姓,叫徐伯益,因此徐姓的第一人是徐伯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氏。
八、河南徐氏家谱怎么排的
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
〕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
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
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
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
〕,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
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
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
〕,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
〕,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
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
〕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
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
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
〕,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
〕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
〕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淫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
〕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
〕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
〕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
〕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
〕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
〕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
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
〕,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
〕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
〕,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
〕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
〕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
〕,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
〕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
〕,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
〕,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注:音巧,忧愁,凄怆。
〕然者,虽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细身粗的大木棒,此为动词,意为敲,击。〕牛而祭,其吐之矣。
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
〕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
〕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
〕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
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
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
〕。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
〕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
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
〕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
〕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
〕只〔注:只,副词,不过,仅仅。〕一体耳。
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夺,推测,估量。
〕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长。
引申为顺从长上。〕之心油然生。
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注:音纽,习以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为更换。
〕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
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
〕之绳绳〔注:绳绳,戒慎的样子。
九、古代徐家的事迹
徐铉(916~991) 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有《篆书千文》、《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徐铉在南唐时,文章议论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徐铉也长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隶书也较出色。
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均能出自肺腑,情到语流,无生涩雕琢之病。相传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常不喜预作,有想请他写文章的人,临事来请,他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所以他的诗流畅有余而深警不足。但也时出隽句,如:"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足见其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
徐铉诗文集有《骑省集》(即《徐公文集》)30卷,由其婿吴淑编集。前20卷是在南唐作官时写的,后10卷为入宋后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旧抄本30卷,附录1卷。另有近人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又著有《稽神录》6卷,记神怪之事,有《学津讨原》、《津逮秘书》本。
相关参考
徐世绩是山东菏泽人,后来举家迁往河南,徐家在当时是大户人家,所以徐世绩和那些因为家贫而造反的人不一样,他真是为天下苍生着想。隋朝末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身为大户的徐家经常周济百姓,但凡遇到穷苦的人,徐
上海的徐家汇,宽泛而言,北至广元路,东至宛平路,南至南丹路或斜土路,是今日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在晚明时期,这里不过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
上海的徐家汇,宽泛而言,北至广元路,东至宛平路,南至南丹路或斜土路,是今日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在晚明时期,这里不过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
7月11日开始,上海经历连续高温高湿天气。今天,高温愈演愈烈,上海徐家汇站在临近14点气温达到40.9℃,突破2013年40.8℃的历史纪录,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上海已于今天中午发布了
...?黄道婆画像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照现在来说也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但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朝代,上海作为富庶之地也难以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哪个朝...
...?黄道婆画像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照现在来说也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但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朝代,上海作为富庶之地也难以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哪个朝...
一、河南大学发展历史河南大学,1912年建于开封,始称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
饥荒中的儿童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
1928年4月,许世友带领农民协会的敢死队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5月,红七军攻打徐家围子。战斗中,当许世友和他的班长胡德云率领敢死队向敌人冲锋时,受到了民团喷砂枪的猛烈阻挡。许世友毫无惧色,他的大刀上下
河南一座城市,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市民被誉为“河南犹太人”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因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古时候,河南又被称为“中原”,想得到天下的人,必须先得到中原,足以体现河南的重要性。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