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口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人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人口

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那边呢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和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

即中原人民南迁到江淮地区,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主要是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或政府迁移人口实边。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4)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二、中国人口历史变迁

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 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尽管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口本身,却往往因为资料的残缺或失真,而难以被准确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已累累硕果。

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

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四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 对于宋时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个坡,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

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

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 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

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

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

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 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

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

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

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当然,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并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空间上,即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所以黄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

其后的诸多国家政权,无不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

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

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北宋初年(公元980—989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比4。

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7比3。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

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人口是社会的构成主体。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会对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小。

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明显地属于前者。 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诸多因素。

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趋于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而且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在付出同样的劳动时获得更多的收获。

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实际上都反映了这种情况。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促进人口增殖,不好的自然条件则会造成人口的减少。

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剧减和增长缓慢都与当时出现的气温异常、自然灾害泛滥有着直接的联系。 经济环境主要指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

三、我国历史上人口超过1个亿是在什么时候

历史上官方资料记载的通常都只是赋税人口的总数,而不是全国总人口,所以不足为据.现在研究,估计北宋末年全国人口开始突破1亿,不过后来经过元朝的洗劫,人口又大幅回落,跌到1亿以下.明朝嘉靖时期人口再次稳步超过1亿,从此再也没有跌落到1亿以下.北宋双季稻技术开始有较大规模发展,使粮食产量开始大幅度上升,人口突破1亿成为可能.到明朝双季稻的种植已经非常普遍,人口迅速攀升.明朝中后期又引种玉米、番薯等高产的美洲作物,大量荒地又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粮食产量再次获得突破,现在估计明末崇祯年间的全国人口已经达到2.9亿.玉米和番薯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是在清朝,清朝人口因此得到稳步增长.。

四、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

中国自先秦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是最早有人口记录的国家,史料丰富。但多是历代王朝征课赋役的户、口或丁数。

这些数字有的比较接近实际存在的人口,有的则需估算才能成可比数字。而边疆民族人口多不列国家编户,不易估算,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

先秦两汉时期 最早的人口数量可溯及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有1300余万人,但系后人追述,不足据。春秋战国之际,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土亦扩大,人口增长较快。

至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可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

5%,南方占22。5%;黄河中下游的豫、冀、兖、徐、青五州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2。

6%,人口则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东汉时期,南方人口略增,北方稍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不已,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口急剧减少。 但这一时期的记录,多的也只有二三百万户,可能遗漏甚多;加以当时坞壁、田庄盛行,有所谓“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者,丁口隐匿,所录户口数字自不足据。

若参酌隋统一后的记录,则南北朝时在籍人口约有4000万,比汉代高峰减1/3。战乱中人口南迁,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势。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经济恢复颇快,又曾大力检括户口,纠察隐匿。大业五年(609)记录在籍人口4602万。

唐前期政治安定,生产发展,天宝十四年(755)记录在籍人口5292万,户数则不过 900万,每户平均五六人,以后大体如是。 唐代幅员大于汉,边疆属国辽阔,又僧尼、军士、游民等均未包括在内,实际人口当超过汉代。

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迄五代十国,北方人口再度下降。但江南经济有发展,并开始开发岭南,故整个人口损失不会太大,重心继续南移。

宋代 宋代政治上虽较弱,但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南方生产繁盛,农业、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惟宋代记录户多口少,每户平均只有二口多,显系匿报。

北宋元丰三年(1080)有在籍人口2383万,大观四年(1110)即增至 46735万。北方辽国无人口记录,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有在籍人口2784万,金国明昌六年(1195)记录达4849万口。

中外学者研究宋辽金人口,大多认为达到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其估计自8000万至1。2亿不等,估算年增长率自0。

5%至0。8%不等。

总之,宋代中国人口已达一亿以上,其增长速度,在世界中世纪史亦属少见。按元丰三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

3%,而南方占62。 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

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续有北人南迁,但总数增长不大。 元、明、清时期 宋末战争,及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国人口又一次剧烈下降。

至元二十八年(1291)记录仅5985万口,比宋之高峰减少40%以上。 但至元记录不实,不在编之户口众多,实际减少不会这样多。

明初曾注意整理户籍。洪武二十六年(1393)记录为6055万人,永乐元年(1403)增至6660万人,恢复颇快。

惟宣德以后之记录逐渐减少,至万历时仍不过6000余万;大约是黄册制度破坏后,隐漏较多之故。 明代垦田增加,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学者估计万历时中国人口当远超过一亿,有谓达1。6亿者。

明末战乱,户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会很多。人口分布,则与宋代大体相同。

清代初期行编审制,人口计丁(16~60岁男性),丁数亦有隐漏。 顺治十二年(1655)记录仅1403万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申报大增,康熙五十三年为2462万丁,按丁数占人口20%计,约有1。23亿人。

乾隆以后人口记录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达2亿;五十五年超过3亿;道光二十年达4。 13亿。

乾嘉百年间人口年增长率在0。6%左右,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高峰。

此后步入近代,人口趋于停滞。 清代农业和工商业有普遍发展,华中丘陵地带和岭南都大力开发,并因农民人身自由,人口流动性增大,向西南移民尤多。

四川人口记录,乾隆初不过数百万,道光时已逾4000万,实际恐不只此数。东北放垦较晚,但在光绪时已有一定移民。

整个人口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重心。按道光十至十九年之记录平均,北方各省只占总人口的30。

3%,南方各省占69。7%;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

3人,北方各省为45。8人,南方各省达104。

6人;江苏、浙江密度尤大。 历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奖励人口增殖政策,民间亦以生育人丁为家族兴旺的标志。

在小农经济和多子继承制度下,每家都希望有较强劳动力,因而趋向早婚和多子女。 古有男子30而娶之说,但汉制20岁授田,北朝、隋、唐均18岁授田,大体即成家之年;并有推早之势,如清代16岁即成丁(古为21岁)。

以此,形成封建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10世纪以后,中国食物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长期性的人口增殖早于欧洲。

然而垦田面积终属有限,到乾隆人口迅速增长时,人均耕地不过3亩余。

五、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减少

1.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

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也就是说,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87),几度*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万,损失率达65%。

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

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诗人描述为“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原人口的1%-2%。 后赵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名姬妾宫女。

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

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达3000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

而朝廷的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进围邺城,后赵的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

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5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带都被拉断,但仍被硬拖出去杀死。

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个儿子杀掉。

183天后,又被另一个儿子杀掉。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

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总共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北齐,辖有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

南朝刘宋辖有469万人口,到南陈灭亡时只剩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

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00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

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隋末至唐初,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人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到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唐朝皇帝为夺回江山,竟乞求匈奴、回纥帮忙收复洛阳,应允其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

历时8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3/4的人惨死于变乱之中,残存者以纸为衣。

公元755年,全国有5292万人口,到760年,全国人口仅余1699万。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及唐末之乱 当时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

待到官军反扑长安,城内百姓都向着官军,“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

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

六、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人口大灭杀

1)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

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 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 损失率65%。

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 98。

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

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 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

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作者: 马背上的老兵 2006-10-1 09:04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历史上14次人口灭杀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 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

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

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

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 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

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

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 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

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

七、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战乱,死人无数,怎么中国人口还那么多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增长速度, 在欧美国家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在闭关锁国,固守封建落后的形态,这种固步自封必然导致只能依靠密集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只有家丁兴旺才能糊口度日(这也是重男轻女的原因),于是就拼命生孩子,一家要是没有男孩就更得生了,人口呈几何基数增长,而生产力却停滞不前,结果就更得生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二.建国以后,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人口学家马叙伦针对当时中国人口及发展趋势,提出应控制人口增长的正确建议,但是这一建议不仅没引起重视,反而遭到批判,被扣上政治帽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了我们炫耀的本钱,一胎生五个孩子成了"英雄妈妈",于是人口成亿的往上长,等到想拨乱反正的时候,已经十多亿人了. 中国人这么多,就是这么多出来的.。

八、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人口最多

中国自先秦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是最早有人口记录的国家,史料丰富.但多是历代王朝征课赋役的户、口或丁数.这些数字有的比较接近实际存在的人口,有的则需估算才能成可比数字.而边疆民族人口多不列国家编户,不易估算,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 先秦两汉时期 最早的人口数量可溯及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有1300余万人,但系后人追述,不足据.春秋战国之际,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土亦扩大,人口增长较快.至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可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黄河中下游的豫、冀、兖、徐、青五州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2.6%,人口则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东汉时期,南方人口略增,北方稍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不已,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口急剧减少.但这一时期的记录,多的也只有二三百万户,可能遗漏甚多;加以当时坞壁、田庄盛行,有所谓“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者,丁口隐匿,所录户口数字自不足据.若参酌隋统一后的记录,则南北朝时在籍人口约有4000万,比汉代高峰减1/3.战乱中人口南迁,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势.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经济恢复颇快,又曾大力检括户口,纠察隐匿.大业五年(609)记录在籍人口4602万.唐前期政治安定,生产发展,天宝十四年(755)记录在籍人口5292万,户数则不过 900万,每户平均五六人,以后大体如是.唐代幅员大于汉,边疆属国辽阔,又僧尼、军士、游民等均未包括在内,实际人口当超过汉代.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迄五代十国,北方人口再度下降.但江南经济有发展,并开始开发岭南,故整个人口损失不会太大,重心继续南移. 宋代 宋代政治上虽较弱,但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南方生产繁盛,农业、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惟宋代记录户多口少,每户平均只有二口多,显系匿报.北宋元丰三年(1080)有在籍人口2383万,大观四年(1110)即增至 46735万.北方辽国无人口记录,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有在籍人口2784万,金国明昌六年(1195)记录达4849万口.中外学者研究宋辽金人口,大多认为达到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其估计自8000万至1.2亿不等,估算年增长率自0.5%至0.8%不等.总之,宋代中国人口已达一亿以上,其增长速度,在世界中世纪史亦属少见.按元丰三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续有北人南迁,但总数增长不大. 元、明、清时期 宋末战争,及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国人口又一次剧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1291)记录仅5985万口,比宋之高峰减少40%以上.但至元记录不实,不在编之户口众多,实际减少不会这样多. 明初曾注意整理户籍.洪武二十六年(1393)记录为6055万人,永乐元年(1403)增至6660万人,恢复颇快.惟宣德以后之记录逐渐减少,至万历时仍不过6000余万;大约是黄册制度破坏后,隐漏较多之故.明代垦田增加,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者估计万历时中国人口当远超过一亿,有谓达1.6亿者.明末战乱,户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会很多.人口分布,则与宋代大体相同. 清代初期行编审制,人口计丁(16~60岁男性),丁数亦有隐漏.顺治十二年(1655)记录仅1403万丁.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申报大增,康熙五十三年为2462万丁,按丁数占人口20%计,约有1.23亿人.乾隆以后人口记录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达2亿;五十五年超过3亿;道光二十年达4.13亿.乾嘉百年间人口年增长率在0.6%左右,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高峰.此后步入近代,人口趋于停滞. 清代农业和工商业有普遍发展,华中丘陵地带和岭南都大力开发,并因农民人身自由,人口流动性增大,向西南移民尤多.四川人口记录,乾隆初不过数百万,道光时已逾4000万,实际恐不只此数.东北放垦较晚,但在光绪时已有一定移民.整个人口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重心.按道光十至十九年之记录平均,北方各省只占总人口的30.3%,南方各省占69.7%;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3人,北方各省为45.8人,南方各省达104.6人;江苏、浙江密度尤大. 历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奖励人口增殖政策,民间亦以生育人丁为家族兴旺的标志.在小农经济和多子继承制度下,每家都希望有较强劳动力,因而趋向早婚和多子女.古有男子30而娶之说,但汉制20岁授田,北朝、隋、唐均18岁授田,大体即成家之年;并有推早之势,如清代16岁即成丁(古为21岁).以此,形成封建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10世纪以后,中国食物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长期性的人口增殖早于欧洲.然而垦田面积终属有限,到乾隆人口迅速增长时,人均耕地不过3亩余.。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已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不少于80万人,鼎盛时期

人口大省河南的苦难往事,历史上屡次外流,这个省人是河南来的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与现在有较大差异。唐朝以前一直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南北朝时,北方有近3000万人,而南方只有400多万。但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在五代、宋朝以后,南方人口逐渐增多。而福建人口的变化

中国历史人口增长

新中国人口增长历史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

中国历史人口数

求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数据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历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何进行了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何进行了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朱元璋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无论是他屠杀官员,打压地主商人,无非就是为了

中国历史人口大灭绝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灭绝,除了战争外,有那些是明显与自然灾害有关其实历史就是顺其自然国家统一和平人就多了过了N年后呢人多了人为减少和自然减少战争==瘟疫水灾在战乱中死过多的人一旦统一了人口又迅速争加然后

湖广填四川,四川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不只这一次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为一个蜀人,李白对蜀地的历史自然是有研究的。他的《蜀道难》中的这段文

此姓氏极为常见,总人口超过2500万,历史上却没有出过皇帝

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些人会开玩笑,说自己的姓很霸气,以前曾出过不少皇帝,若是出生在古代,说不准就是皇亲国戚。自从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当中,江上多次易主,共有过几百位皇帝,他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哪个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就是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的历史相当悠久,它最初建于公元1325年,是墨西哥的前身阿兹台克帝国的首都,至今城市周围还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其中雄伟的太阳金字塔更是驰名世界。1821年

连年战祸致人口百不存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不同的人都能总结出不同的内容来。积极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期,改朝换代的时期,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消极的说法是,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