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困惑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教学困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教学困惑
一、历史教学中面临着那些困惑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一些困惑:
一、中学历史教材: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二、高中历史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
三、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幼稚化倾向
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但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方法如下:
一、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束缚
二、突破学科简单分类,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丰富内涵
三、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进行“两结合”的实验
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存在哪些困惑
一、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孝感市正在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存在着许多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
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
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
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第三: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从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来看,这一目的非但不能达到,相反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难度。
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内容适合大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理由之一,教辅资料缺乏,与岳麓版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参考资料、教学挂图、图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
理由之二,新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编写有“重能力轻知识”的倾向。重知识轻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观为大家所针砭,但新教材课后练习编写的“重能力轻知识”倾向是否可取,我看是值得商榷的。
且不说其轻知识的表现,我们先谈谈其课后练习的能力要求以及是否可行,每课后的练习题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即“温故知新”(或“知识巩固”)、“畅想天地”、和“自己动手”(即“活动建议”)。这里第三部分的“自己动手”(即“活动建议”),如:七上第18课“自己动手”是:拜访中医,了解张张仲景和华陀的医学成就哪些还在应用;八上第11课“自己动手”是: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情况;九上教材要求组织学生看有关拿破仑和“一战”的影视作品,开展讨论评价;九下第1课“自己动手”是: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视、文学作品;九下第11课“自己动手”是:搜集战后初期至当代日本城市面貌变化的历史图片,办一期专刊。
等等,这些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试问谁能给学生活动时间、资源、资金、安全等的保证呢!显然这类探究实践活动缺乏操作可行性。理由之三,目前市场上,符合课改精神、编写质量较高的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并不多,而且有些资料题目较为老套,有些与教材不配套,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带来了困难,甚至反而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第四:由于以上原因,新教材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程标准历史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设计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
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人教四个班,每班七、八十人,每周二十多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还要批改做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等等,我们只得经常将工作带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为校”。这并非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而是更多地透出许多教师的无奈。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尽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评价体系依然陈旧落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
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树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于是历史教师就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
因为他的职业生存不允许他去讲故事,他要在优胜劣汰中保住饭碗,他要完成杂七杂八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会讲故事了,他们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
三、历史教学的疑惑
历史教学困惑及对策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就是讲述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
教材都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该如何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让历史学科带着神秘面纱焕发出盎然生机? 关键词:历史教学困惑 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历史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然而,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都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之一。
学生认为,历史课属常识课——既然是常识,不学也罢。即使关乎中考升学之痛痒,也不把它当回事。
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一般,没意思”。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则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教师。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面广,但学时不多,故而在内容编排上重事件轻人物,故事性不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重历史知识而轻思辨能力,历史肯定就像一具几千年前的“木乃伊”,历史教学中,老师味同“嚼蜡”,学生如听“天书”。殊不知,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观能动的,只要方法恰当,教师把远去的历史讲得鲜活精彩,学生也会主动亲近历史,用历史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建议如下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深入浅出,更能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适当的扩充,就是符号,枯燥无味。
深入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前因后果和事件脉络,把教材中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变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切不可浅尝辄止照本宣科,用教材中的原话敷衍学生,对历史的评价也不能随随便便将书中的定论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对于现在的学生,让历史教材说“真话”也很重要。史家笔法讲究微言大义,讲求真实。
教材中对某些“历史意义”的阐述显得概念化、政治化,初中生不能完全理解,便起逆反心理,对历史心生疑虑,或干脆不相信历史。这是很危险的,教师必须用教材中没有的史料去说明史实,循循善诱,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因为历史观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历史课程的专业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师学识渊博,睿智而神秘。
学生自然敬仰一只粉笔一张嘴纵论天下,口若悬河出语不凡的历史教师。但现如今的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
历史教师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历史课可以变得生动活泼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重大意义,记住祖宗的各项发明创造,难怪有学生感慨:历史真枯燥,历史真难学!还说,“背”历史最难的是时间。
这是本末倒置,不难才怪!学历史干什么?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以“史”为“镜”。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就应注重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门课,需要教师把握好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吗?就是他注重“以史为镜”,注重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由此,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作用。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或手段,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活”教“活”学历史。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历史可以鲜活起来,《历史》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生动起来,从而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
四、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什么困惑 启示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他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但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
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
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
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
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
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
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
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
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
五、历史教学的疑惑
历史教学困惑及对策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就是讲述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
教材都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该如何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让历史学科带着神秘面纱焕发出盎然生机? 关键词:历史教学困惑 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历史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然而,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都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之一。
学生认为,历史课属常识课——既然是常识,不学也罢。即使关乎中考升学之痛痒,也不把它当回事。
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一般,没意思”。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则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教师。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面广,但学时不多,故而在内容编排上重事件轻人物,故事性不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重历史知识而轻思辨能力,历史肯定就像一具几千年前的“木乃伊”,历史教学中,老师味同“嚼蜡”,学生如听“天书”。殊不知,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观能动的,只要方法恰当,教师把远去的历史讲得鲜活精彩,学生也会主动亲近历史,用历史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建议如下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深入浅出,更能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适当的扩充,就是符号,枯燥无味。
深入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前因后果和事件脉络,把教材中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变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切不可浅尝辄止照本宣科,用教材中的原话敷衍学生,对历史的评价也不能随随便便将书中的定论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对于现在的学生,让历史教材说“真话”也很重要。史家笔法讲究微言大义,讲求真实。
教材中对某些“历史意义”的阐述显得概念化、政治化,初中生不能完全理解,便起逆反心理,对历史心生疑虑,或干脆不相信历史。这是很危险的,教师必须用教材中没有的史料去说明史实,循循善诱,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因为历史观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历史课程的专业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师学识渊博,睿智而神秘。
学生自然敬仰一只粉笔一张嘴纵论天下,口若悬河出语不凡的历史教师。但现如今的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
历史教师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历史课可以变得生动活泼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重大意义,记住祖宗的各项发明创造,难怪有学生感慨:历史真枯燥,历史真难学!还说,“背”历史最难的是时间。
这是本末倒置,不难才怪!学历史干什么?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以“史”为“镜”。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就应注重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门课,需要教师把握好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吗?就是他注重“以史为镜”,注重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由此,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作用。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或手段,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活”教“活”学历史。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历史可以鲜活起来,《历史》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生动起来,从而使历史。
六、历史学习的一些困惑
实战心得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
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
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
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
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
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
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
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
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
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
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
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
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
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
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
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
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
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
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
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
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
相关参考
大家好!这里是奇趣典故,小编会来大家带来有趣的、奇怪的、好玩的奇趣杂事和一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典故!历史是一件有趣的事。假设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记录周围所有发生的事情,几乎感觉就像您回到了中世纪。其实,恭喜
一、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史观教学: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史料教学:文物,史书记载,口述历史,学者观点,教学历史,客观公正是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基本教学方法1
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总结为发挥历史“教学案”导学的作用,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质量,调动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总结前一段“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明确下一步教研
1.历史案例分析怎么写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则hmmar发表于2006-12-227:46:00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
看这篇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内容摘要】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效果的增强,有赖借助于多种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赖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历史教学应注重多媒
我国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历史科历来被认为是文科,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学生强调记忆,这有背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危机引发改革”,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一、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历史教学不同于语、数、外教学,有足够的教学重视和明显的科目特点。学校一般重视语数外的教育,大部分的课程安排集中在主科教学上。所以这对于历史课来说,要想在一定
如何进行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