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发展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香港中医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香港中医发展历史

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以前中药随着文字的出现,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

商代金文已有“药”字。《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西周的《诗经》及《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晋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载草药一词。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金元时期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

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明朝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 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

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

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

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

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

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 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

香港欧美斯医药集团发展历程是什么

pp1997-2003年p 1997年4月19日,成立欧美斯保健食品(深圳)有限公司; 1999年,在全国逐步建立了除新疆、西藏自治区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营销队伍; 2003年起,在全国10个省会城市建立了营销服务咨询公司;p2004年p 2004年7月,入选“2003年度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生产100强” ; 2004年9月,公司通过了GSP现场认证并获证书; 2004年11月,公司董事长王枭先生接受了凤凰卫视中文台《财智人生》的专访;p2005年p 2005年10月,欧美斯保健食品(深圳)有限公司获得“深圳市百强民营企业”荣誉称号;p2006年p 2006年1月,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欧美斯”商标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p2007年p 2007年5月,欧美斯保健食品(深圳)有限公司获得“2006-2007年度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金销奖’”; 2007年8月,欧美斯保健食品(深圳)有限公司获得“2006-2007年度中国经销商‘金销奖’”; 2007年8月,欧美斯保健食品(深圳)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品牌百企榜上榜企业”荣誉称号;p2008年p 2008年6月,被评为“2008广东省服务行业100强”;p2009年p 2009年10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医药批发产业20强”。

p。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 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扩展资料: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 一、中医的起源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

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

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医理论的奠定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医临床的灵魂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中医的变革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

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 五、中医理念的进步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 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 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

六、中医的完善 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

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相关参考

中医历史

一、中医的历史“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

”废止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

王庆其,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坐教授。有人说「”中医能治好病,但是讲不出道理”,由此怀疑

中医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

鲁迅反中医

鲁迅反中医?真相了!鲁迅反中医吗?其实不然,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历史问题。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据鲁迅先生自己的描述,产生这种想法是由于儿时父亲得病后请了当地最有

历史上出生于重庆的著名中医

1.历史上有翁全海医生这个人吗虚构人物。《老中医》翁泉海的原型人物就是孟河医派传人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的结合体。这几人都是孟河医派的传人,为了此医派,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他们共同努力着,

古代历史论文卓越的中医中药

1.急.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当时药物专著已达11

一九二九年的 ”废除中医案”事件

前十多年来,关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讨论很多,而且这种讨论不限于医学界内部,而是与现代与传统、科学与非科学等话题纠缠在一起。实际上,早在90年前,中医就掀起过一场大风波,这就是1929年的「”废除中医案

一九二九年的 ”废除中医案”事件

前十多年来,关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讨论很多,而且这种讨论不限于医学界内部,而是与现代与传统、科学与非科学等话题纠缠在一起。实际上,早在90年前,中医就掀起过一场大风波,这就是1929年的「”废除中医案

中医的起源解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

学中医的你,知道十大中医之祖都是谁吗

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脉学介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