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楼的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上海高楼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海高楼的历史

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的历史

上海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上海海关大楼面临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钢架结构。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入口处为典型的希腊多立安柱门廊。7层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在地理坐标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上最气派最大者。钟楼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求上海一著名建筑的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美术馆坐落于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亚洲文会大楼旧址。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于1931年—1932年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建造的一幢5层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于1857年,是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

1871年花费3000两白银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1874年2月13日,开设博物馆,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

1886年,该会门前的上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 亚洲文会组织,这与英国早期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海外扩张有关。

为了向海外殖民化,首先要了解外国的经济、文化背景。这样,在鸦片战争以前,1823年英国人就在伦敦成立了皇家亚洲文会,把支会设在印度孟买等地。

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于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研究中国艺术、科学以及自然物产。但这些调查和收集,客观上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桥梁作用。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租界逐渐辟建,英国人到上海来的也逐年增多。这样,在英国男爵尼柯逊、裨治文等人的发起下,组织了上海文理学会,从事中国文化、科学和物产的情报工作。

咸丰七年、1857年,文理学会与英国伦敦的“大英亚洲文会”合并,成为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一说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支会合并改名后,旨在研究中国及邻近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状况,采取多种手段搜集了不少的动植物标本和我国的历史文物。

由于没有办公聚会场所,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的支持下,获得英国政府的同意,由英租界工部局在圆明园路划了一块地,当时的大地产商汉璧礼捐了500两银子,向上海(西侨)体育基金会低息贷款1500银两,英国政府也拨了资金,由地质学家金思密设计。同治十年、187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舍在圆明园路落成,建筑经费共计白银300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立“亚洲文会博物院”,这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院(《中国科学美术杂志》记载1874年落成)。博物院建立后,以收藏、陈列上海周边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矿物、古董及人类学标本为主,着手开展标本的采集、征购和剥制。

一面任用技巧精熟的专家王树衡剥制动物标本;一面聘请各类专家,开展各学科的研究。麦华陀、地质学家金思密、爬虫学家克威丝威、考古兼货币专家伟烈亚力、鱼类专家魁克特、人类学家科提尔、鸟类学家海崛黎、福勃士等人均以专家身份参与其事,同时也收购和接受捐赠自然标本和中国历史文物。

据载,徐家汇修道院院长达维特神父提供了他在华北各省采集的标本。该院还收集制作上海本地鸟类标本,尤其是各种野鸭标本,这些标本主要由旅沪西侨中的狩猎者提供。

该院成立伊始,上海飞靶总会会员将猎获的飞禽走兽慷慨捐赠给博物院。院方制成标本后还配上自然景物。

光绪四年,1878年,还征集到一堆鲸鱼的下颌骨架,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骨架还陈列在展厅中。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索威比在《上海博物院简史》中写道:“中国观众对此兴趣盎然,他们对此大海怪的迷惑,远胜于对西方人的好奇。”

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海军军医古庇还向上海博物院捐赠了一批精制的地质标本。初期中国历史文物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经过在上海的英美人的捐赠,博物院的资料、藏品逐渐充实,多为东方国家的史料。

为此,亚洲文会博物院的声誉在当时上海的西洋人中影响日盛,租界工部局甚至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把路名也由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介绍:“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伟烈亚力对创办亚洲文会起到很大作用,他是发起人之一。文会开办时有图书1300册,其中伟烈亚力就捐了718册。

3年后,图书馆馆长髙第按宗教、科学与艺术、文学、历史和期刊分5大类。他还利用伟氏的图书著成《西人论中国书目》。

伟烈亚力第二次来华又积累了一批图书资料,其中不少是珍本。他自豪地说:在华的西人中,只有威妥玛的藏书量能超过他。

后来他的图书大部分又归亚洲文会收藏。 上海博物院建院初期,仅有2间陈列室,1间陈列兽类、贝甲类、蛇类、鱼类等标本;1间陈列禽鸟类、昆虫类标本。

1929年会所房屋发现白蚁,被迫募款改建。1931年拆屋,1933年建成(一说1932年建成),亚洲文会大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总体上是5层,部分高6层。

首先第一层是演讲厅,原来名叫伍连德讲堂。二层是图书馆。

博物院陈列室在三、四2个楼层,三楼陈列自然标本,有古生物、人类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四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有陶瓷器、青铜器、钱币、碑刻等,甚至还有鸦片烟枪和女人的小脚绣花鞋。在陈列布置上,参照当时欧美博物馆的陈列手法,把展品陈设于大玻璃柜中,配以天然景物,改名“上海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月均7000余人。

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社曾。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大厦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楼,使之成为上海第一高楼,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建筑师陆谦受设计,英商公和洋行外国建筑师任顾问,并由一流的陶桂记营造厂承建。隔壁的沙逊大厦业主维克多·沙逊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金字塔尖顶,官司从南京一直打到伦敦。结果,中国银行放弃原来计划,新建大楼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 1937年,大楼建成后,中国银行总行与上海分行均迁入新楼办公。不久,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历程

主体封顶2013年8月3日上午,随着大厦主体结构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就位,上海中心大厦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按计划达到125层、580米的高度。

塔冠封顶2014年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于全面结构封顶,顺利到达632米最高点,刷新申城天际线新高度。 设计方此前就表示大楼将采用多项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此次环评公示显示,在主楼顶层计划布置72台10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对冷却塔进行围护以降低噪音,而绿化率将达到31.1%。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室内环境达标率100%;综合节能率大于60%;有效利用建筑雨污水资源,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此外,“上海中心”的造型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节能的需要。它摆脱了高层建筑传统的外部结构框架,以旋转、不对称的外部立面使风载降低24%,减少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节省了工程造价。

同时,与传统的直线型建筑相比,“上海中心”的内部圆形立面使其眩光度降低了14%,且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 上海中心大厦的快速电梯由三菱公司设计,负责将乘坐者送上空中大厅。

这种电梯采用加压舱设计和可以发电的转换器,能耗减少30%。上海塔的快速电梯最大速度超过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正常情况下为这一速度的一半——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

这座摩天楼将安装106部电梯,其中有7部为双层电梯。 可直达119层观光平台的快速电梯,其速度可达每秒18米,55秒可抵达上海中心119层观光平台。

如果下行,每秒速度达10米,70秒后可抵达一层。这样的超高速观光电梯一共有三台。

上海中心大厦除了第118层和119层作为主要观光层开放让游客体验外,大厦的125层和126层也将建观光区,高度分别达到580米和583米。上海中心大厦还将举办巅峰艺术展和视听表演。

收藏家马未都打造的观复博物馆已宣布入驻“上海中心”,“金器馆”“宗教馆”“中西文化交流馆”“瓷器馆(宋)”等在2015年大厦建成启用后向公众开放。台湾诚品生活也与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了租赁意向协议。

上海中心可抵达的最高点为125—126层,设置有风阻尼器。这个神秘的空间内,可以举办一些小型音乐演奏会、艺术展示等。

上海中心大厦的观光平台将设置纪念品商店、空中邮局等,还酝酿增设世界超高层建筑史展览等内容。 2014年12月23日下午,邓南威、柳立夫妇和观复博物馆向“上海中心”捐赠《上海少女》的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上海少女》将陈设于上海中心一楼办公大堂入口,成为上海中心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 《上海少女》是已故画家、艺术家陈逸飞亲自创作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作品完成于2000年,是陈逸飞在其位于泰康路的雕塑创作室内制作的。

《上海少女》将平面油画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翻成立体雕塑,刻画的是一位身姿窈窕的上海少女。少女身着的旗袍、手中的鸟笼与香扇,唤起人们对于老上海以及老上海女性的怀旧情结。

邓南威在与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商议后,觉得将陈逸飞的这件佳作安放在即将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最好:首先,上海毕竟是《上海少女》曾有的家;再者,《上海少女》修长曼妙扭动的身姿与上海中心缓慢扭转的外形相当吻合。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

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历史建筑,此处选摘三节,以飨同好。

汇丰银行大楼 20世纪初,汇丰银行成为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正式开始考虑重建自己的银行建筑了。

汇丰银行新大楼由公和洋行主管威尔逊建筑师设计。大楼于1921年农历五月初五择时奠基,1923年6月封顶。

据当时的小报记载,汇丰银行还请了中国的风水先生择定奠基的日期和时辰,确定第一铲从何方位动土,还在奠基石下按中国的传统埋下了中国的压胜钱,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种银币。同样,当建筑封顶时,汇丰也定制了许多镌有中文的“上梁钱”,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

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只有等若干年后,汇丰银行大楼大修或拆除重建时才能知道了。 新汇丰银行大楼占地约15亩,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汇丰银行的主楼,一般认为是一幢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五层,中部七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

建筑以正大门与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视觉上能造成一种对称和均衡,从而产生一种典雅而豪华的直感。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讲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门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储户产生安全和放心感,这正是银行建筑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设计了六根爱粤尼亚复合柱作支撑,其中四根为双柱,从而使原本简单的平面变得变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五层以上为“上段”,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希腊穹顶,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标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

汇丰大楼是一幢近代的银行建筑,因此,在设计上又更多地考虑到银行建筑应有的功能及特点。比如,在外滩12号的大门口处,装了三扇转门,以供出入。

进门后就是一个八角亭,这是大门与后面营业厅的缓冲设计,供客户稍事休息后进入营业厅,当营业厅中客户较多时,也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后就是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厅的墙沿及暗角,设计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屋顶设计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厚玻璃镶拼,牢度足以顶住千磅的冲击。

从天棚透过来的日光,不仅提供了日间工作的阳光,更使客户感到温馨、和睦。 在汇丰银行主大楼与副楼之间是一块空地,这是供停车用的,除了银行职员的车辆外,运钞车也在这里装卸。

这个空场中另外还造了一幢房子,是银行警卫的用房。入夜后,这幢建筑就把主楼的营业用房与副楼的库房完全隔离开来,一旦发生警事,警卫也可以及时抵达报警点,从而确保银行的安全。

在大楼兴建时,银行专诚委托英国的艺术家特别雕塑了一对铜狮子。狮子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猛兽,也是汇丰银行的行标。

“文革”期间,这对铜狮子被上海市文管会及时转移到当时设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剧团仓库内,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笔者将其运了出来,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 这幢大楼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1997年上海市府迁往新址后,该楼即通过房地产置换的方式,成为浦东发展银行产业。 江海北关的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三姑戏弈图》,该图系道光时画师曹亭史临摹前人的作品,此画的主题是取与江海关相近的、位于上海东北城墙上的“丹凤楼”,这是上海天后宫的主楼,天后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

关于天后的俗身,民间至少有将近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说认为天后由“一后二妃”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说,她们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称“三姑戏弈”。从图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关,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验关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的那一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海道宫慕久就在外滩沿江设立了盘验所,实际上这只是江海关临时派出的验关机构。这个盘验所的位置应当在今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对面的黄浦江边。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签订后不久与英租界刚建立时,根据《章程》规定,租界将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和贸易区,许多外轮将停靠在黄浦江边,许多货物也将在这里上岸,于是宫慕久立即拨款,在原盘验所的对面,征地建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的新关。由于这个关在原江海大关的北面,故被称为“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

辕门采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快,二十年后,江海北关的年征税额就超过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的总和,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贸、商业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日。

上海历史建筑背景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过去客运码头的钟楼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嘻嘻!!

BY007 清

上海万国建筑群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啊

万国建筑群位于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南北全长4公里,是上海的重要象征。

主要是在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这一段是外滩建筑群的精华所在。这一片建筑位于南京路的东端接外滩,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都是上海的优秀典型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这些建筑大多都有爱奥尼克式的柱子,显得庄重,再加上线条一般都是鲜明的很,当然细腻的雕刻也是少不了的,尤其是窗户上的,刚柔相结合,的确是经典。 在上海外滩,矗立着一片租界时期的房子,号称“万国建筑群”。

上海人向来把它们看作上海的标志建筑。 它们见证了上海沦于异族之手的那段岁月,见证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年代,可是,百年沧桑之后,它们仍然矗立在黄浦江畔,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们成了上海的荣光。

成群的金发碧眼的洋人在“万国建筑群”之间穿行,看到他们百年前的先人留下的杰作,他们心中大概不无骄傲之情吧?而在今天,在上海,在中国,他们依然可以像他们侵华的先人一样耀武扬威。 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

这些大厦虽然出自不同建筑师之手,风格迥异,但是建筑格调统一,建筑轮廓协调,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 外滩位置 外滩曾经叫做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外滩曾经是各国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

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尽收眼底。

从来没能把目光从那精致的建筑细节上挪开过。虽然都是当初各国各自建造的,但这里建筑风格非常万国建筑群协调地聚集在浦江沿岸,与江对岸浦东的现代化建筑争相辉映,共同谱写上海的辉煌篇章 昔今日的建筑,在精心的维护下,如今依然光彩依旧,各大银行入驻于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并且越来越多的时尚酒吧国际品牌也来外滩,让她了频添了几多时尚的味道。

特别是那些搂与楼之间的街道,印证着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的变迁,别有风味。当你站在和平饭店老式的大门旁边遥望江对面高耸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的时候,你闻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奇妙味道。

复兴外滩 黄浦江边,万国建筑群组成的外滩,曾经是上海繁荣的标志,是上海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如今,它却只能作为古迹观赏,而不能像当年那样成为上海的灵魂。

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不过,东华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实用动力中国大区总工程师潇然博士却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将万国建筑顶升6米,赋予旧外滩新的生命,让复兴后的外滩跟上大上海前进的步伐。

外滩“逃离”上海格局 漫步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等。它们的设计师不同,时间也各异,但其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因此成为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上海飞速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密集的商业开发和逐年膨胀的流动人口。这些都令只有2公里的狭长的弹丸之地,面临着地面拥挤、观光区狭窄、城市天际线被纷纷林立的高楼大厦破坏,以及很难营造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等等窘况。

万国建筑群夜景 如今上海外滩仅仅作为外地人拍照留念的地方,上海人却很少光顾这里,因为在外滩外边建了高大的防洪墙,外滩亲水的感觉没有了。宁波外滩改造项目设计总监、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清运则表示,上海外滩建筑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介入到生活格局中来,它除了给那些银行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感的地址和给外地人提供拍照留念的地方外,没有任何价值。

上海外滩的建筑有20万平方米的话,那么,上海就有20万平方米没有加入到晚上7点半以后的生活中。因此,上海外滩必须植入新的商业功能,成为晚上可以亮着灯的生活场所,进入到上海人的生活中来。

商业功能曾是旧外滩的灵魂,它必须回到今天外滩的体魄中来。必须强调,如果外滩到最后仅成为外地人去旅行拍照的地方,本地人反而不愿意去,这简直是一种讽刺。

顶升外滩让灵魂回归 复兴外滩的实施方案,计划将外滩中山东一路沿线的23幢大楼组成的西式建筑群全面依次升高约6米至外滩防潮堤平行或稍高,与现今的防汛墙成大体水平面,再在两公里的外滩十车道之上铺就新的架高的地平面,与临江的防波堤连接,建成一个临江的约10万平方米的,集观景、休闲、步行街、绿化带和商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功能的广场。如此一来,从浦西外滩建筑升高后的一层走出,经过新建的外滩广场便能像从前一样直接看到黄浦江江面了。

而底层的架空区域则可用于设置车行道、停车场、临街商业等等。顶升后的外滩建筑群预计可增加7万-14万平方米的底层面积(依顶升后建筑物增加的层数而定。

上海最早的历史优秀建筑

上海旧建筑很多,选几个介绍如下: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

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

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

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

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

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

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

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

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

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

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

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

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

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

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求20世纪以来上海建筑高度变化史.

从上海国际饭店到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经融中心再到上海中心

说起最早的“申城第一高”,非龙华古塔莫属,建于北宋初期公元977年的龙华古塔在长达93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一直以其高40.55米、共7层的雄姿,稳居“申城第一高”的宝座,这一纪录一直到1916年才被总高度达到45.75米的有利大楼所打破。

进入上世纪20年代以后,外滩不断建造起新的高楼,建筑高度的纪录也被屡屡刷新,“申城第一高”的桂冠虽然始终牢牢掌握在外滩的某栋大楼手中,但其易手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字林西报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一栋栋大楼的名字像走马灯似的出现在“申城第一高”的记录上,成为海派建筑的代表作。

直到1934年,南京西路黄河路口的上海国际饭店的出现,才结束了“群雄争霸”的格局,高83.8米、共24层的上海国际饭店保持“申城第一高”的桂冠近50年,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1983年才易手于高91米、共26层的上海宾馆。

这半个世纪“上海高度”的纪录上也有过两次“另类的超越”。一次是1955年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建成,它的顶部是一座鎏金钢塔,塔尖上的红星离地110.4米,首次超过了国际饭店;另一次是1972年竣工的上海电视台发射塔,高达205米,成为当时上海最高的人工构筑物。

改革开放至今,“上海高度”继续以飞快的速度刷新着纪录,浦东浦西耸立起的不少高楼大厦成为了上海独具一格的地标性建筑,而商务用楼、旅游景点、宾馆餐馆成为“上海高度”的关键词。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浦西的恒隆广场、世贸国际广场等,如今的“上海高度”更多地融入了具有海派文化特点与大城市发展特色的元素,突出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这些无一不折射出上海经济,特别是服务经济一路发展的足迹。

在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的边上,正在建设一座高度超过500米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浦西地区也有不少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已经开工建设。从龙华古塔到国际饭店,到90年代初的东方明珠,再到后来的金茂大厦以及刚刚完成封顶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发展的勃勃生机已经通过不断刷新的“上海高度”彰显在世人面前。

关于上海陆家嘴的发展历史

陆家嘴地区历史 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

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高巷浜、谢家浜、东洋泾浜、陆家嘴港等。

明末清初,境内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渔民,后来形成彭家宅。清乾隆年间,为防汛和抵御咸潮筑有护塘,塘外为荒滩,塘内有护塘沟,江苏等地船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杨家毛、喻家门、花园石桥、冶坊桥等自然村宅。

清嘉庆年间形成王家门小村落。清道光年间又形成张家堰、吴家弄、姜家弄等自然村落。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并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立南栈房。

英商在烂泥渡建太沽栈。在陆家渡有法商永兴栈,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等。

陆家嘴沿江先后建起英商祥生铁厂、日商黄浦造船所、日华纱厂、英商茂生纱厂、英美烟厂等。民族工商业也在此兴办天章造纸厂、荧昌火柴厂、鸿翔兴船舶修造厂等。

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各类土特产等均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商业街。抗战期间,境内商业由烂泥渡路和陆家嘴路,逐渐移向东昌路。

境内自南向北,设有陆家渡、烂泥渡、游龙路、隆茂栈、春江、坟山、小南洋、泰同栈等8个舢版对江渡。现大部渡口被工厂、仓库等所占,仅存东昌路、泰同栈、陆家嘴3个轮渡站。

解放后,东昌路成为浦东地区最繁荣的一条商业街。有百年老店松盛油酱店、大鸿运酒楼、东方羊肉面店、德兴馆等名特商店,其他各类商店,一应齐全。

新辟东宁路与陆家嘴集市贸易市场。 1992年,境内有市属工业26家,区属14家。

其中有年创汇2000万美元的上海肠衣厂,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日产鲜奶26万瓶的上海乳品三厂等。开发开放浦东后,境内商业、金融业也有新的发展。

自1980年起,在东昌路两侧开设中国农业银行、浦东电话局、沪东商场、常青花店、丽华家电商店、远东电梯厂第一门市部、红江服装店等数十家。东昌路东段的南侧开办了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浦东分行,上海信托贸易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浦东分公司等金融机构。

1992年在境内又开设东方航空公司浦东售票处和建设银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浦东证券营业部等。 解放后,通过社会改革和整顿,境内居民委员会组织不断得到健全。

1958年起,街道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0年,先后有1000余名家庭妇女走上工作岗位,组织起一批里弄生产组、托儿所、食堂和加工场等街道集体企事业,1984年5月全部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

1979年创办街道合作社,有服务、饮食等行业。现已发展到20余户。

1984年下半年又兴办街道工商企业,今已发展到47户。1992年底,总营业额2921.87万元,利润216.58万元。

其中街道办企业营业额1887.82万元,利润124.4万元;合作社营业额652.18万元,利润34.3万元;民政福利企业营业额381.87万元,利润57.88万元。私营企业税收32.25万元,个体工商业税收45.96万元。

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从浦城路以东到浦东南路,拆除东昌路沿街两侧商店与民房,建高层与多层住宅和商店,道路也从原宽14.5~20米拓宽到24米。先后填平杨家沟、西小石桥、高邮浜、陆家渡浜等河流。

改建和拓宽陆家渡路、田度路、东昌路、东宁路、陆家嘴路、浦东南路和泰东路等,改造境内所有弹街路有19027平方米。2000户居民使用液化气。

拆除西小石桥、吴家弄、朱家宅等简屋棚户,陆续兴建了长航、长田、桃园、东昌、东园等新村住宅。一些高层建筑也先后拔地而起,至1992年底新建筑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

浦东南路西小石桥居民已动迁,该地建筑一幢18层综合性金融办公的银都大厦。在黄浦区工人体育场原址,建高度约90米的浦东海关大楼,它与浦西老海关大楼隔江相望。

境内已破土动工还有新上海大厦、招商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三利大厦、证券大楼和上海导航中心。 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对原有的三个轮渡站进行扩建,又新建了延安东路越江隧道。

有13条公交线路经过。

相关参考

上世纪70年代的西柏林,高楼大厦见证彼时繁华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西柏林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别进驻

捻军大败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 高楼寨战役

高楼寨之战发生于1865年四月,当时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与僧格林沁部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伏击战。高楼寨之战背景十分复杂,早在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各地捻军都纷纷宣起起义的浪潮。几年之后1855年秋季...

高楼的排行

第一名:迪拜哈利法塔第二名:东京晴空塔东京晴空塔(日语:东京スカイツリー/とうきょうスカイツリー;英语译名:TokyoSkytree),又称东京天空树、新东京铁塔,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电波塔,由东

汉朝人陪葬“高楼”是怎么回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汉代陶楼的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制陶应该说是我们人类祖先最早掌握的一门手工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来,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到西汉时期,我国陶瓷艺术已经成熟,而且出现了浮雕图像相

特意填词《最高楼》骂儿子

有宋一朝,人填词,基本苦在四件事:一是相思不得,二是年华空老,三是朝廷不用,四是打不了仗。南宋朝第三四条很流行,因为连女流如李清照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你们这帮爷们还好意思闺阁脂粉吗?说陆游一

上世纪70年代 ”最高楼”——交通饭店

作者:程堂义上世纪70年代,位于合肥汽车站附近、高达10层的交通饭店成为合肥最高的建筑。当然,除了高之外,它留给一代人记忆的还有,不设身份限制的「”门槛”,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去住宿。在大水塘上建起说到交

曹丕建成古代第一高楼 只为一个小姑凉?

奢侈之风在古时很盛行,上到统治阶级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如同民众,都要腐败一把,而当时比较盛行的方式,就是把钱砸在建筑上。如果建的军事防御设施或者国家政府办公场所,后人倒也无话可说,可许多帝王为了能舒

温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温州最值得去的十个地方一、印象南塘位于温州市内最有名的城市公园白鹿洲公园与温瑞塘河交界处,南塘风貌加上城市独特的夜景,前有温州第一高楼世贸,左临温州第二高楼置信广场。南塘街上聚集了温州最具特色的餐饮,

上海地图历史

上海市地图的历史上海古为渔村,1292年设上海县,十七世纪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1685年在上海设立海关,此后,上海即成为“汇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期间,上海沦为

古代八大最悲壮的历史瞬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