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设道路内容

Posted 道路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建设道路内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建设道路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到这里找 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sina 2006/11/15 17:54 文都教育 重点题13:正确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十三、如何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有正确的成果,也有失误的教训,但是都是后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以偏概全,或生硬理解。这也是今年大纲新增的一个考点,在其他内容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考生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探索的成果: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在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苏联模式毕竟不是至善至美的,更不是为新中国度身订做的。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开始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的一些弊端。

1955年底,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在讨论这两篇文章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释了国际共产主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

中国历史的三个总路线的内容

(一)1921年中共“一大”1.方针政策(1)确定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2)将工作重心放在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实施(1)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由于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而失败。(二)1922年中共“二大” 1.方针政策: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

2.实施:参加民主革命,以完成反帝反封建为革命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方针政策(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3)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

(5)进行拨乱反正。 2.实施: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我国道路的历史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泾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

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

从殷商的废墟地发掘,发现也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公元前11世纪─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

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换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中东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

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宋、元、明、清几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

从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西方。 国外道路建设───公元前20世纪,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人为建筑金字塔与人面狮身像,把大量巨石从采石场运面工地上,由此建造了道路。

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镇的市场和道路上,采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砖铺起,涂以灰浆,再铺上石头路面。公元前12世纪,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为便于战车行驶,下令修筑长距离道路。

公元前6世纪,希拉达塔斯记载过他曾旅行经过皇家大道,这条道路连接波斯民族的古都苏沙和安娜托力亚,总长1600公里。如果没有这条路,旅游者需花3个月的时间。

当时的皇家信差们往返两地只需费时9天。只是当时修筑这条路的目的不是为运输,而是为了全国通信系统的联系。

古罗马时代,道路得到惊人的发展,实现了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为尽量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道路直穿山岗或森林,以形成将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西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

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以说,当时建造道路的工程结构水准颇高。

时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有许多还上采用当年罗马人所开发的工程技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西方道路发展停滞。

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特尔福特和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徒坡道路。

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

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20世纪初,汽车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马卡丹式公路路基不适应汽车行驶要求,人们又开始大量修建沥青和混凝土铺装的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高速公路,从此各国都有相应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与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条件,更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平添一份姿彩。

中国古代有什么道路

中国古代的道路[组图] 2009-08-30 09:07:40| 分类: 自然地理|举报|字号 订阅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后,就开始了路的历史。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

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

我们的祖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最早的道路。 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

相传中华始祖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之名遂由此而定。黄帝因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

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尚书·舜典》中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尧年纪大了,经过反复考验选择了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帝位传让给了他。

舜登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访华山,十一月到恒山。 [极不易,都在路上了吧] 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非常重视的。

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入手的。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史记·夏本纪》), [交通工具还真不少]其足迹几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重视道路交通,商汤的祖先“服牛乘马”,远距离经商,揭开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古代文献中便有商人修筑护养道路的记载,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定土壤[古代路面技术好像就没改进过] 。

从商朝殷墟的发掘,发现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这样,抗雨水冲刷的能力得到提高] ,并出现了大型的木桥。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

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

《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砥石?]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一横] 。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此外,西周对道路网的规划、标准、管理、养护、绿化以及沿线的服务性设施方面,也有所创建。首先把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前者称为“国中”,后者称为“鄙野”,分别由名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划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都城中有九经九纬,成棋盘形,围城为环,出城为野。

经、纬、环、野各规定有不同的宽度,其单位为轨,每轨宽八周尺,每周尺约合0.2米。经涂、纬涂宽九轨(约合14.4米),环涂宽七轨(约合11.2米),野涂宽五轨(约合8米)。

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并根据其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有如现代的技术标准。“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走马的田间小路。

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按期视察,及时维护;如“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后养路、绿化和标志的萌芽。而且“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其道路服务性设施的齐备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情况,足见西周的道路,已臻相当完善的程度[惊叹] 。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兴盛起来。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车战频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甚至一国道路的好坏,为其兴亡的征兆。《国语》载有东周单子经过陈国时,看见道路失修,河川无。

中国历史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将会在哪里首先

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问题,“通常都这样回答: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在无

产阶级占多数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较多的地方。”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86页)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并不是这样。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比较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获得胜利。

怎样看待这个客观的历史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探讨过不发达国家走

向社会主义的问题,他们从两个方面论述过这个问题。一是把不发达国家

走向社会主义作为特殊规律来看待。马克思在1877年答复米海洛夫斯基

的信和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中,恩格斯1890年给奥

托·伯尼克的信中,都曾提出,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不一定要走西欧的老

路,它们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超越完备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免

除资本主义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灾难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是联系世

界革命的进程论述过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问题。他们认为,落后国家

爆发民主革命,这个革命作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并可能和这

个革命合并成一个革命过程,从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19世纪40年

代,他们设想德国革命可以起这样的作用。在19世纪最后25年里,他们

又把希望寄托在俄国身上。“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

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

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页)列宁在一个经

济不发达国家首先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他通过对十月革命的

理论论证,深刻阐述了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论我国革命》

中,列宁从三方面进行论证:(一)历史发展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

统一。他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

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

集》第4卷第690页)他还强调,这些特殊性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

线。欧洲的历史发展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希腊、罗马

等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另一些民族和国家,如斯巴达人、日尔曼人,还有

罗马尼亚等多瑙河流域的国家则由原始社会直接转入了封建农奴制社

会,它们并没有经历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二)不发达国家跨过资本主义

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是和特殊的国际国内条件相联系的。列宁

认为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战争造成了革命形势,

使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俄国又具备了革命的主观

条件,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十倍增长的工农力量。在存在革

命形势和具备革命主观力量的条件下,是放弃机会去等待物质前提成熟,

还是抓住时机先夺取政权呢?革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当然应当选择后

者。(三)要辩证地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问题。列宁并不否认社会

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是越落后越好,没有一定的现代经济,

社会主义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但列宁提出,我们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夺取

政权,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去发展文明,这不过是改变

一下历史顺序而已.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与原因

原因: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

全面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上广泛欢迎。

内容: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努力,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有什么不对或是不完善的地方,还请指出,如果回答没有帮助到你,也请见谅。

相关参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2、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等主要内容和任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组织是通过党的干部队伍来发挥作用和威力的。

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贡献是:1、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3、开创了人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简单点

1.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

施工组织设计中先做哪一方面的内容进度怎样安排啊

施工组织设计编写规范一、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对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2、加强施工、设计、建设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搞好调查研究做好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的选定;

求八下历史笔记从中共八大到最后谢谢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二、重大失误

关于未批先建的法律责任,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什么内容

关于未批先建的法律责任,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责令恢复原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

金山石化历史

1.上海石化的历史沿革公司简况该公司前身为中国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通过20年来的大规模建设,经历一期、二期、三期三项工程的调整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改革求发展的道路,实现了企业三级跳的宏伟发展战略,形成了令

绝不止于休闲,带你了解抗战时期的公园都有何种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中期,蒋介石在各地大力倡导“新生活运动”,对于市政建设更为重视,也开始加强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三民主义道路系统更为普及,其名词逐步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抗战时期,这一道路系统在“抗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