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历史文化

Posted 北街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乐平市历史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乐平市历史文化

乐平市的历史名人

饶娥(749—762年) 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

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

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饶娥连续三天在江边痛哭寻找,水食不进,痛不欲生。

第四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是饶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绕绩尸首浮出。父死后,饶娥决意随父而去,并绝食而终。

饶娥的孝行惊动了官府和京城,当时的乐平县令随即撰文申报朝廷。当时的大文学家柳宗元闻后也颇受感动,撰文《饶娥记》彰扬饶娥孝行。

《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乐平岩前(今洪岩镇)人。

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初任秀州司录。时逢灾后大饥荒,洪皓冒杀身之罪,截留浙东钢米赈饥,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当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为“洪佛子”。

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国,因不屈服金国统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软禁,遭受种种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冷山(今属吉林省地)。

在冷山期间,他与金人友好相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桦树皮忆写《四书》,教育金国儿童,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金十五年后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

不久又因揭露秦桧私通敌国遭到报复,被流放英州(今属广东)。九年后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

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等传世。王刚中(1103—1165年) 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

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时,面对主战、主和两派严重对立的现实,他选择了“主战”,坚决抗金,时时不忘收复中原。

入仕后的前十年,王刚中受到秦桧排挤,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学教授。秦桧死后,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很得高宗重用。

后以龙图阁侍制衔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为当时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坚持以礼法制军,废除苛政,整治社会风气,兴建府学礼殿,加强民间教化,大施德政。

升任宰相以后,更是为朝廷殚精竭力,尽其所为。王刚中一生著书100多卷,其中《易说》、《仙源圣记》、《汉唐史要览》、《春秋通义》在哲学、史学研究上颇有价值。

洪迈(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

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

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马廷鸾(1222—1289年) 字翔仲,号碧梧,众埠楼前村人。

南宋淳祐七年进士,历任池州教授、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等官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马廷鸾为官清正,敢于奸臣作斗争,曾冒罢官之险,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进谏罢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职。

他的义举受到群众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马廷鸾出任宰相三年之后不得不辞官去政。

马廷鸾自幼甘贫苦读,知识渊博,文辞工整,曾为皇廷词臣,理宗、度宗两代君王的诏书圣旨、馆阁文书大都是马氏起草。晚年归隐故乡,潜心著书立说,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传世。

马端临(1254—1340年) 字贵与,号竹村,众埠楼前村人,马廷鸾次子,12岁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试(乡试)第一。后随其父辞官归隐故乡。

马端临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著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后人将马氏《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并将《通考》誉为“三通”之首,《文献通考》奠定了马端临伟大的史学家的地位。

马端临晚年曾出任乐平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汪道诚(1783—1865年) 字勉旃,号砺轩,乐港里汪人。

汪道诚自幼苦练骑射,有“射无不中”之功。嘉庆十二年赴乡试武科,中榜首。

十四年应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状元。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福建诏安营游击、泉州城守营参将、福州城守副将、天津镇总兵、代理浙江提督、云南提督等官职。

在云南任职期间,边寨土司勾结境外少数民族头人叛变,击杀官兵,骚扰边境安宁。汪道诚率精锐进剿,生擒大部叛变头首。

汪道诚在云南六年,组织士兵屯田,积余了大批粮食和物资,凡军中士卒遇婚丧事,从中可以领取丰厚的经费,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诚年七十退役,随子茹鉴寓居福州。

同治四年病逝于闽寓。

乐平市民国年间历史名人

戴良谟(1901—1981年) 又名远猷。

名口戴村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是同学。

1928年在创办乐平中学,任校长。1929年赴日留学,兼任中国留日学生管理处总务课长,并在日本女子职业学校兼教习。

回国后,曾任河南省宁陵县长,在两年任期内,致力于加固黄河堤防,兴办学校,查禁鸦片,宣传发动妇女放脚,颇有政绩。1932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

1953年入武汉华中工学院,任教学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术上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造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资深学者和有影响的数学家。

石凌鹤(1906—1995年) 原名石联学,字时敏。后港大田村人,著名剧作家。

石凌鹤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抗战期间,从事救亡演剧、战地演剧工作。建国后,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

“文革”初期受到很大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他的话剧剧作有《黑地狱》、《保卫卢沟桥》、《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法西斯丧钟响了》等,戏曲剧作(含改编)有《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玉茗花笑》等。

他导演过《扬子江风暴》、《赛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话剧。他编过《舞台和银幕》杂志、申报《电影专刊》等。

乐平1800多年历史余留下的古街古村,没看过可能不知道有哪些

乐平有着1800多年历史,其中古街古村有很多,有17处的古街古村是非常珍贵有名的,

乐平市区老北街:

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公安局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乐平在外为官的人简介

乐平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省十强县(市)之一,一座藏富于民的城市。

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医药化工机械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产棉区。于1992年9月21日撤县设乐平市,由瓷都景德镇市代管。

地处于江西省东北部,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有“鱼米之乡” “江南菜乡”的美誉,市内的赣东北大市场是华东地区菜价的标杆。

辖1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乐平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曾也过“一王二侯三附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与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名彪史册的“洪公气节,马公文章”就是杰出的代表。

该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西周为楚之番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于县级市,归瓷都景德镇市管理。

全市共有国土面积1980平方公里。全县通行赣语。

这里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膨润土储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在乐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戏文化、洪马文化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乐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多;由于市境地处地形、地貌的过渡区域其自然景观资源也十分独特。人文景观主要有涌山岩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马端临墓、乐平古戏台以及多处革命旧址。

古戏台:古戏台遍布乐平市各个乡村,多达412余座,成为乐平市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有“古戏台之洪马文化。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称“苏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学者洪迈,花40年写成《容斋随笔》,是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精华的奇书宝典。

马氏:南宋丞相马廷鸾及其子马端临(元代《文献通考》作者)。南宋建炎三年,浩皓奉宋高宗之命领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随员11人,经过南京,太原、燕山;前往金国都城会宁府,途中被金军大将粘罕扣留,逼其到宋朝叛臣、金军扶植的傀儡“齐帝”刘豫部下当官,洪皓坚决拒绝,在历经种种折磨后,被押送到冷山(今属黑龙江)流放。

期间面临过金军多次威胁利诱,吃尽了千辛万苦,始终坚贞不屈。在荒野大地辗转迁徙15载后,终于全节而归,史称其为“苏武第二”,这就是乐平人引以为荣的“洪公气节”。

在冷山流放期间,洪皓与金国人民友好相处,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教育金族儿童,传播汉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贡献。马端临(1254-1340),马廷鸾次子,字贵与,号竹村,受父亲影响,从小饱读经书,具有经邦济世之才,尤其是对经史文献考究深透。

19岁时(1272年),以郊恩补承事郎,第二年在江南乡试中获第一,后因其父与权奸丁大全、贾似道等人不合辞官归隐,他借陪父回乡为由,未曾出仕,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编著历史巨著《文献通考》。至元代初,马廷鸾去世后,马端临曾起用为学官,先后出任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院长、台州路学教授等职。

乐平在外为官的人简介

乐平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省十强县(市)之一,一座藏富于民的城市。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医药化工机械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产棉区。于1992年9月21日撤县设乐平市,由瓷都景德镇市代管。地处于江西省东北部,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有“鱼米之乡” “江南菜乡”的美誉,市内的赣东北大市场是华东地区菜价的标杆。辖1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

乐平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曾也过“一王二侯三附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与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名彪史册的“洪公气节,马公文章”就是杰出的代表。该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西周为楚之番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于县级市,归瓷都景德镇市管理。全市共有国土面积1980平方公里。全县通行赣语。这里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膨润土储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在乐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戏文化、洪马文化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乐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多;由于市境地处地形、地貌的过渡区域其自然景观资源也十分独特。人文景观主要有涌山岩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马端临墓、乐平古戏台以及多处革命旧址。

古戏台:古戏台遍布乐平市各个乡村,多达412余座,成为乐平市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有“古戏台之

洪马文化。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称“苏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学者洪迈,花40年写成《容斋随笔》,是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精华的奇书宝典。马氏:南宋丞相马廷鸾及其子马端临(元代《文献通考》作者)。

南宋建炎三年,浩皓奉宋高宗之命领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随员11人,经过南京,太原、燕山;前往金国都城会宁府,途中被金军大将粘罕扣留,逼其到宋朝叛臣、金军扶植的傀儡“齐帝”刘豫部下当官,洪皓坚决拒绝,在历经种种折磨后,被押送到冷山(今属黑龙江)流放。期间面临过金军多次威胁利诱,吃尽了千辛万苦,始终坚贞不屈。在荒野大地辗转迁徙15载后,终于全节而归,史称其为“苏武第二”,这就是乐平人引以为荣的“洪公气节”。在冷山流放期间,洪皓与金国人民友好相处,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教育金族儿童,传播汉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贡献。

马端临(1254-1340),马廷鸾次子,字贵与,号竹村,受父亲影响,从小饱读经书,具有经邦济世之才,尤其是对经史文献考究深透。19岁时(1272年),以郊恩补承事郎,第二年在江南乡试中获第一,后因其父与权奸丁大全、贾似道等人不合辞官归隐,他借陪父回乡为由,未曾出仕,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编著历史巨著《文献通考》。至元代初,马廷鸾去世后,马端临曾起用为学官,先后出任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院长、台州路学教授等职。

乐平人是日本人的祖先

探寻日本人的祖先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

此后,在整个80年代乃至90年代,日本列岛兴起的“云南热”非但无衰减之势,反而一阵紧似一阵。 一、日本列岛—“云南热”风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学者又直奔云南,他们踏入了滇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进行了艰苦的实地社会考察。在这批著名的学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鸟越宪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又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4年夏秋,鸟越宪教授再次率队抵滇,随行考察的有大约30余名著名学者。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随之,日本列岛掀起的“云南热”风潮也卷到了顶峰。 在一阵阵“热效应”的冲击下,我国部分学者闻风而动,他们争相对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于云南”、“日本的发源地在云南省”等种种推论进行论证。

此后,日本人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双版纳)诸族等多种说法,甚而扩展到“佤族说”以及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说”。 云贵高原诸族,究竟谁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于云南彝族”之“彝族说” “彝族说”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长生不老之药。

遇大风,幸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后成家业,此为岛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据《史记》,秦王室家庭属羌戎。

羌戎历史迁徒,最后抵达西南,又成为今天云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说”还认为,因为鸟越宪、佐佐木、渡部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由此看,彝族应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彝族说”而言,当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实并非岛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生活。

在青海、西藏的广大草原地带,分布有“细石器遗址”,部分可能属于仰韶文化范畴,距今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彝人的祖先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就创造了足够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在云贵高原的彝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恐龙,而“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则是距今800万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谋猿人”,那是距今135万年到170万年间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阳历”则是彝人祖先对世界天文、历法的一大贡献;再从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铜文化中,还有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铜鼓---楚雄万家坝铜鼓。彝族铜鼓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传播,也曾经由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又到大洋州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至今,仍有早先制作粗糙而后加工更为精美的各式铜鼓,珍藏于东京博物馆。彝州大地,毕竟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最原始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着四通八达的传播渠道,但是,仍然没有在血缘和人种诸方面,证明彝族曾经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岛,“中国山”山脉横贯本州西部,其余脉延伸到纪伊半岛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户和奈良。纪伊半岛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最为集中的地方。

半岛上每年的同一时节,当地人都与中国西南部的彝族共享着“火把节”的欢乐。从其文化传播途径来看,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长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从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区穿隙而过。

那么,“火把节”习俗的源头,正好处于金沙江沿岸的云南北部(含滇东北)、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三个重要的彝族聚居区,自然,“火把节”习俗也就和长江流域的赛龙舟等等民族传统节一样,经由长江沿岸,传到了日本列岛的九州,再经本州或四国,直抵纪伊半岛。因为,从长江入海口到九州岛前沿的长崎仅460海里,到本州岛前沿的下关也仅为550海里。

这一传播途径,不管我们从当时或今天来看,比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经由朝鲜半岛而辗转日本,都可谓便捷之道。 由于受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影响或相处在共同的文化圈内,一部分地域边缘民族如哈尼族、纳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过“火把节”的习俗。

如同哈尼、彝、壮、拉祜、朝鲜、日本等民族都有打秋千的习俗的一样。因此,“火把节”、“赛龙舟”、“打秋千”乃至任何一种习俗,都不足以成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码旁证。

三、“日本人起源于云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说” “哈尼族说”。

最美乐平800字作文

乐平镇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中部,是三水区第二大镇(街)。乐平与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花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西二环、佛山“一环”等高速公路、快速干线贯穿辖区,交通便捷。乐平镇还是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之一,享受省加速小城镇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2015年全国百强镇第48名。

乐平镇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58条自然村,户籍人口74245人。乐平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集农业田园风光、科普素质教育、休闲度假、生态美食于一体的全新生态旅游景区侨鑫生态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大旗头古村。并有北江黄金沙滩、西南涌岸、芦苞涌岸等多个未开发的旅游休闲处女地。

相关参考

红色基地忆党史,不忘初心跟党走——原平市永康小学红色之旅

  2019年11月9日,原平市永康小学党支部组织党员、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来到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原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庄乡南怀化村,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感受当年先烈们为国党英勇奋

乐平公主杨丽华的生母是谁

杨丽华(561年-609年),北周宣帝宇文S的皇后,隋文帝杨坚长女,母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建德二年(573年),嫁给当时的太子宇文S为太子妃。宣政元年(578年),宇文S即位,被立为皇后。然而宇文S荒淫

桂平历史查询天气

广西桂平市历史最低气温是多少广西桂平市历史最低气温是1摄氏度(1993年)。桂平市属南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4度,相对湿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26.7mm)、阳光充足(年平

开平雕楼的历史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

江门人口及乡镇

江门市辖四市三区(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江门市陆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为409.89万人。江门四市三区面积、人口分别为:蓬江区(323.7平方公里)5

呼白王历史

一、兰陵王的历史背景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

恩平郡的历史

1.恩平的历史.谁有恩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始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开始设县,至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平县,设立恩平市。至2006年元旦,有1786年

江门历史极端最低温

一、开平市历史最低温度是多少国际科研小组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低温度纪录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柏林9月11日电(记者潘治)由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日前改写了人类创造的最低温度纪录:

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2001年6月

湖北历史上有名的武将

1.湖北历史出了多少个名气大的人古代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楚国诗人、政治家。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