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中国历史第三回

Posted 儒家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地缘看中国历史第三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缘看中国历史第三回

如何才能用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的 【大一统的朝代与分裂,动荡,割据,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有一个学名,叫做治乱循环。

所谓的地缘政治,我们的老祖宗也有一句简单的概括,远交近攻。

当然,地缘政治是比较复杂的,一句远交近攻无法完全囊括,但是确实可以囊括地缘政治精髓的一半。

但是,治乱循环其实和地缘政治关系不大。

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主要源自于儒家占据了中国的统治学说之后造成的。

因为儒家讲究、追求道德治国而反对律法治国,导致儒家出身的官员们习惯于践踏法律,也导致民众敬畏权力多过于敬畏法律。从而导致规则的被践踏,当法律都无法得到尊重时,所谓的道德就更是空中楼阁了。这就导致到了王朝末期,规则日益被权力所践踏,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权力并用权力践踏规则。

最终的结果就是分裂、动荡、割据、军阀混战。因为以中古时期国家的组织水平而言,他们对于偏远地方的控制主要依仗律法和权威,而当实力可以轻易践踏律法和权威时,国家自然就会分裂、割据了。

而随着分裂、军阀混战,就会有之前被儒家政治体制压制的英雄豪杰应运而起,他们大多没有收到过严格的儒家教育,所以更重视规则、法律,用规则和法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新朝廷)。因为新朝廷重视规则、法律,所以政令能够远达四方,即再次进入大一统,也即所谓的分久必合。

但是自从西汉汉元帝之后,拥有道德制高点的儒家就彻底占据了中国的学术统治地位,于是又是一个循环。随着开国皇帝的死亡,新的皇帝在儒家教育下成长,再次接受儒家重视道德而轻视规则法律的价值观,于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日益下降,当下降达到了一个程度时,又一次的分裂、割据、军阀混战。

当然,这仅仅是部分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这仅仅是主要原因罢了。

例如,儒家还有一个缺陷,不擅长、不重视知识的传承。或者说,他们只重视儒家学术的知识传承,对于儒家学术以外的知识传承不重视甚至可以毁灭。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政权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力和动员力。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先后动员超过二百万人次的大军北征朱棣,完全没有国力上无法负担的记载,相反如果朱棣不突袭南京的话,感觉建文帝还能再动员200万人次。

而明朝末年,对于明朝事关生死的松山战役中,洪承畴本身安排极为妥当,利用兵力优势步步为营逼退满清,和满清对耗国力。事实上当时的皇太极已经极为头疼了,因为满清的国力肯定无法和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白银流入的明朝对抗。

但是,崇祯皇帝承担不了了,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白银流入、二亿人口的明朝,居然无法承担十七万军队在距离首都不到1000里的距离上长期作战,他几次下旨逼迫洪承畴速战速决。

洪承畴无奈只得将保卫粮道的兵力调到前方加大对满清的攻势,结果被皇太极抓住漏洞轻松断了粮道,明朝最后17万能战的精锐全军覆没。

明朝初期的人口不到一亿人,白银奇缺,然后能够动员超过200万人次的军队在距离首都超过1500里的区域作战,财政上没有任何压力;

明朝末年人口超过二亿人,贵金属丰富,17万军队仅仅在距离首都不到1000里的地区打了几个月仗,财政就不堪重负。

这说明明朝传承将近300年,组织、管理上的知识、能力是在退步的。

即,儒家未能传承这些至关重要的知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

(1)周朝: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察举制。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8分)

(2)“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6分)

(3)突破短时段的“革命史框架”,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梁启超认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处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的出第一枪指的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创立了民国是指的第一步;由此引发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是指的“第一回”。(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前后各个时间段分析,进行长时期研究。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共有两次,各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是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第二次是抗美援朝。

隋朝一共征讨四次,第二次征讨发兵113万作战部队,如果算上后勤差不多300-500W人。

期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用于运输。修运河死了几百万人。跟高句骊打,隋炀帝好高骛远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决定,导致贻误战机,,再加上将领冒进,中了敌人的空城计和诈败的计谋,隋朝30W陆军和20W海军的先期部队全军覆没。算上被突袭的伤亡。这次战役估计损失了60W左右。

第三次战役,隋炀帝又发兵攻打高句骊,因为叛乱没去成。可想而知隋朝如果不是隋炀帝个2B不停地区对外征伐,,也不会那么快灭亡。。当时隋朝的军队百万之师还是有的。。。光看京杭大运河就可以知道了。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称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10月25日发动突袭。

联军并未料到中国会在未对联合国宣战的情况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联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中方宣称歼灭了3万5千名联合国军士兵。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参战,令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统一朝鲜的策略。

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中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示形于敌,诱敌军进入战役发起线后于11月25日发动第二次战役,在西线战场使用志愿军第38军、42军从左翼突击美军第8集团军纵深。美韩军被迫全线突围南撤至三八线,12月5日弃守平壤。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半岛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为了扭转不利的战争形势,赢得喘息时间以便增强在朝军事力量,不得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朝中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但是美国并不甘愿放弃侵略野心,在谈判过程中,一方面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制造借口拖延和破坏谈判;另一方面不断对我施加军事压力,动员了它的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近半数的兵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企图用空中绞杀、海岸进攻等各种军事手段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屈服。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歼敌7.8万人。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共歼敌8.2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由于发起时间提前,准备比较仓促,战役歼敌目标企图过大,进攻纵深过远,志愿军损失较大,已方伤亡和失踪8.5万余人,因而取得的胜利不够圆满。此后,作战双方转入战略对峙。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直到52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

从地缘,文化,领域三重视简单分析我国周边形式,

世界上很难找到象中国大陆有一打以上的陆上邻国,近海邻国也有近半打。

有的与中国有陆上领土纠纷,有的是海上。有的纠纷缘于历史原因,而有的纠纷缘于大国的利益代理而产生。

台湾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它牵制着中国的国力比任何纠纷都多。但用辩证法的观点看,这种纠纷也有利于中国大陆的凝聚力,如果这样严重的纠纷尚不能让大陆产生凝聚力而奋发图强,发展国力军力,那么这种威胁的最终消失必然让中国凝聚力和图强心彻底瓦解,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处境:有4个邻国(俄国、印度、巴基斯坦、北韩)拥有核武,另一个最大的核大国美国也将核武瞄准着中国。在中国这个地理位置上,一共有6个国家用核武器捆绑在一起。

台湾问题也时刻牵制着中国人的心。 但这并不是全部,除了潜在的核危机,还有复杂的多边关系。

尽管中国小心翼翼,但因为它在2000多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中的强大,使得周边的不少邻居对中国充满了警惕,这些国家包括不少东南亚国家、印度、外蒙古。另一些邻居因为目前需要中国,暂时倒没有太多的怨言,这些国家包括朝鲜、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等。

还有一些人口和国力都不大、影响力有限,受周边地方强权支配的国家有老挝、不丹、尼泊尔等。还有一些目前属于‘中亚上海5国组织’的中亚国家和其它国家。

在与中国陆地相连的14个国家中,共有14亿人口左右。中国在未来有可能会有海域冲突的近邻共有近3亿左右人口。

加上中国自己的人口,这些错综复杂的地区共有30亿人口,占去世界人口的整整一半。 地缘政治学主张一国的政治乃受其地理所支配。

它的关键内在含义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邻国越多,那么它与这些邻国的利益纠纷就越容易产生。如果地缘政治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在未来充当第一超级大国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它的邻国会时时刻刻拉着它的后腿。

这些与邻国的利益冲突,必会使中国在制定政治和经济政策时小心弈弈,必然大量消耗中国的国力和军力。也就是说,美国只有二个邻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如一名喜欢挑战的拳击手,随时找些敌人开心而产生凝聚力,从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家来说,这的确是他们的一种治国之策。

美国也可以在功成名就后,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怡养天年,但这样的缺少紧迫感会使美国很快变成南美洲的懒散国家。而中国却用不着找任何敌人,反而受地缘支配,它必须随时应付不管它愿不愿意的各种挑战而消耗国力。

因此在任何条件下,它都不可能如美国一样可以轻易地调兵遣将到世界各地。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的决策者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不过这不要紧,中国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要如美国一样,将兵将派到世界各地,去做人类的主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中庸的,这种文化也根本不可能让中国产生这种‘雄心壮志’。

相关参考

黄蓉到底变没变

《神雕》中,黄蓉对杨过的猜忌和怀疑是有目共睹的。第三回开篇,郭靖提起芙儿与过儿的婚事时,黄蓉便以「芙儿怎么能嫁给那小子」一口回绝,短短一句话就把杨过定位成了出身卑贱的野孩子。此后,她又因为杨过「脸上有

《隆中对》的地缘战略思路来源是什么

从政治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衡量,隆中对的战略规划,都是诸葛亮复兴秦汉经典帝国体制的重要步骤,而他地跨荆州、益州,从南襄盆地和关中夹击中原的战略理想,其实是综合了秦灭六国和汉并天下的战略步骤

映射俄罗斯地缘战略格局的冰海小城

作为一座城市,摩尔曼斯克从建立至今不过100年出头。作为一个港口,摩尔曼斯克也是俄罗斯在北冰洋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不冻港。但摩尔曼斯克的地位,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这种城市的简史,其实就是一部俄

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为何不灭掉最弱的秦国,占据最佳地缘优势?

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为何不灭掉最弱的秦国,占据最佳地缘优势?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去的魏国,是天下无可争议的绝对霸主。在魏国第一任君主魏文侯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法家变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技术与秦统一中国

  一、对“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从而使秦国具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的质疑  两千多年前,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宇内,统一了中国,从而奠定了中国长达两千多

十六国诸政权立国择都的地缘政治分析

西晋末年匈奴屠各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后近一个半世纪里华夏边缘诸族接踵入主中原,是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问世,书中探讨了东部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鲜卑建国历程。此后以周

谁堪称红楼梦中的女曹操

在《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忽然间,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来者是谁,黛玉顿觉此人好大的放诞无礼。未见人先现其声,还真的是先

冷战之后地缘政治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将如何发展制海权

制海权是海权的关键。所谓制海权,就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区域海洋的控制权。这是个海军战略领域内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享有海上行动的自由,同时阻止敌方海上行动的自由;或实现海洋为己方所用而不为敌方

从地缘和历史两方面,看古代朝鲜为何没有内化为中国的一部分

文/木子君侃史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两者依次历经分封、郡县、属国、宗藩四种历史关系形态。但在与古代中国长久的历史接触中,朝鲜半岛并没有如同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地区,被内化为古代中国的组成部

曹曰玮与红楼梦,“萱瑞堂”与“荣禧堂”

  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第三回”…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