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历史发展

Posted 养老保险

篇首语: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只有奋斗才能给你安全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养老保险历史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老保险历史发展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史及特征是什么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 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 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a、举办公共工程 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 c、拉动消费 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围的全民化、保障项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1、标志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积极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2、背景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 .3、特点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一)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二)社会化大生产逐步打破了农业社会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要求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三)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1、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2、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则;3、凯恩斯经济理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四、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评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1、立法先行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2、循序渐进大多数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是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的. 3、不断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在增长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调整.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1、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2、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 a、孔子:大同社会《礼记•礼运》b、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3、社会互助论: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组成部分.4、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继续以备荒并救济贫民的社会思想.(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6、优待抚恤:二、新中国建立前的社会保障(一)国民党:制度建构: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即起草过《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过《社会保险方案草案》. (二)中。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探索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拓宽商业养老保险服务领域。

2、据《2013-2017年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10%左右,人口老龄化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养老问题将对中国人民生活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3、如今中国寿险整体处于低谷期,2011年其增长模式遭遇到瓶颈,在投资收益没有实质性改观之前,寿险行业缺乏亮点。养老领域将成为寿险公司的重点方向,养老险将成为寿险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另外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医疗机构对寿险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都将成为未来寿险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 即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根据国家现行的社保养老制度,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是指退休后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余额除以120。过渡性养老金则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单独计算,比较复杂,费用也比较少,此处忽略不计。

这里有几个数字需要先加以说明,从2006年1月1日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因此,再计算用其工资乘以8%,就是其个人每月缴纳的养老费用。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工资”包括:计时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旅游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伙食补助、住房、租房补贴以及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房水电费等。

关于保险的历史演变有哪些

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最初产生于海上 运输的需要。

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难时,为避免船只和货物 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 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 险的萌芽。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勒克维 伦于1347年10月23日开立的承担“圣克 维拉”号船从热那亚马乔卡的航程保险单。

1676年成立的汉堡火灾保险社是最早的专营保险的组织。18世纪后,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加。

到了 19世纪,保险进人现代时期, 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且扩展到生存保险、责任 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保险机构,是英国 商人于1805年在广州开设的广州保险公司。

我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

但长期实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新老企业负担畸轻畸重、苦乐不均。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

其几次改革举措在养老保险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到1998年底,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全国有8475.8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7%。有272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占企业离退休人数的98.5%。

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支付全国离退休退职费总额为2073.7亿元。 社会统筹——均衡企业负担 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对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征收养老保险费,使退休人员多的老企业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社会统筹确定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从而使企业从各自负担退休人员的“自我保险”变为社会互济、共担风险的保险。

到目前为止,全国己全部实行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其中,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三方负担——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的费率从1991年标准工资的3%到1997年的不得低于缴费工资的4%,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财政建立社会保险后备基金,在必要时给予补贴。实行三方负担,不仅扭转了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缓解了国家和企业双方负担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增强了个人的参与意识,使参保者个人始终关注着养老问题。 三个层次——责任的重新定位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单—的退休金制度。

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本人工资75%~90%的退休金,这是职工退休后生活的唯—来源。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责任开始了重新定位,从而产生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基本保险建立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待遇水平以满足基本需求为标准。

目前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60%。补充保险的建立是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用人单位具体实施,重在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到不断的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

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依赖商业保险类机构进行的自愿性养老储蓄。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1992年前后,当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下一个改革的目标转向了养老金支付方法的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求在公平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效率,突出激励机制。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个人账户规模为本人工资的11%。

其中,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由目前的5%逐步增至8%)。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

待遇支付分为两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左右;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 全国统一制度——系统的管理体系建立 80年代中后期,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区域性管理,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劳动力难以跨地区流动,阻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中央政府失去宏观上的调控权,地区横向攀比待遇水平,而分散风险的能力却很弱;极易导致资金的流失。

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至此,完成了50年来由企业保险到区域保险再到全国统一养老保险的演变,从而在我国养老保险史上写下了最完美的一笔。统—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为:统一和规范企业个人缴费率比例;统—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支付结构和标准。

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保险自身规律所决定,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1998年,行业统筹顺利移交地方管理,为统一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另附一篇:://edu.nulog/detail.?628172】。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回顾

2011年7月1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国层面试点推行,这是继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意味着我国人人都“老有所养”的千年夙愿将基本得以实现。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这一原则与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方针是一致的,同时根据城镇居民的特点,强调了“有弹性”。

其基本特点可进一步概括如下:一是广覆盖、保基本、建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应与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家和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所谓“保基本”,就是指当前重点是先把覆盖全民的制度建立起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低水平起步,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逐步完善制度和提高保障水平,再循序解决“由低到高”的问题。从基础养老的概念也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是一种基本保障,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不可能太高,在现有国情下要实现广覆盖,只能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才能保证财政资金投入的可持续。

客观来说,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相对我国当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还比较低,但是在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财力有限的情形下,“保基本”的养老保障标准能将更多的城市居民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中来,也是实现养老保障“广覆盖”与“可持续”的必然选择。二是自愿参、重激励、有弹性。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制度规定坚持群众自愿参保,不搞强迫命令,而是重在运用财政补贴手段,通过激励引导,吸引更多居民参保,扩大覆盖面。

缴费标准上设置多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制度上鼓励多缴多得,权利与义务对应。三是政府推、居民进、共担责。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新制度初建阶段,政府责任必须首先到位。

政府的投入责任体现在既补“入口”,又补“出口”。“补入口”是在城镇居民参保缴费环节就给予财政补助,地方人民政府应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对城镇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补出口”就是在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建立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件利国惠民、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好事。

但是好事要办好,却并不容易,相关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并妥善解决。一是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一直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饱受诟病的就是其“碎片化”格局:城乡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分别适用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地区之间差异也较大,不仅造成了保障水平的不公平,而且实质上将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分割成很多块块,制约了劳动力的有序、有效和合理流动,也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条件下的劳动力快速流动与不断重新优化配置的基本要求。尽管养老保险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但还没有解决在统一社保法下存在的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城镇非从业居民几个隔绝的养老保险制度间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

这一制度困境不解决,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毕竟,不同制度在养老金待遇标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若只因为制度的分割便固化甚至加剧人群之间在社保待遇上的差距与不公,作为一项二次分配的公共政策,这显然不合理,也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二是增强制度激励,尽快从“制度全覆盖”走到“人群全覆盖”。

与社会保险通常为强制性不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行自愿参保,因此制度的激励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对某些年龄阶段参保对象的引导和鼓励。

按照现行政策参保,缴足15年并满60周岁后,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均为每人每月55元,没有体现出参保时间的长短区别,将可能导致16至40周岁青年人特别是35岁以下的居民不愿尽早参保。二是缴费补贴应充分体现多缴多补。

若缴费档次按每人每年 30元统一标准补贴,会导致多数民众在缴费标准选择上偏向于“从低”。如重庆市开展的一项对新农保的调研统计显示, 2010年新农保参保者 5个缴费档次的结构为: 100元的占 93.18%、 200元的占3.13%、 400元的占1%、 600元的占 0.55%、 900元的占 2.14%,表明补贴政策不能有效激励高档次缴费参保,部分有较高缴费能力的对象却选择低标准缴费。

三是 60周岁以上老人不缴费参保以子女参保为前提条件,在城镇居民家庭结构复杂的情况下不便操作,同时也会。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有哪些

1、《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探索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拓宽商业养老保险服务领域。

2、据《2013-2017年中国养老保险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10%左右,人口老龄化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养老问题将对中国人民生活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

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3、如今中国寿险整体处于低谷期,2011年其增长模式遭遇到瓶颈,在投资收益没有实质性改观之前,寿险行业缺乏亮点。

养老领域将成为寿险公司的重点方向,养老险将成为寿险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另外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医疗机构对寿险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都将成为未来寿险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相关参考

在保险发展历史上

保险的发展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保险的本质是集合起大家的力量,一人有难大家相帮,也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最初产生于海上运输的需要。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遇

世界保险行业发展历史

一、世界保险是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巴比伦王国国

养老保险历史

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1、《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探索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拓宽商

国外保险代理人发展状况如何

国外保险代理人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发展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保险代理人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下是部分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状况:英国  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英国的保险代理制度影响最大

台湾保险发展历史

一、寿险啊,好像今年台湾的国泰人寿还进了世界五百强的,排498名,台湾的金融业基本都是学日本的,最早也是日本人来带的,包括台湾最早的银行台湾银行,就是日本人开的,这个可以追溯到日据时代,现在我走重庆南

保险杠历史

1.汽车保险杠的发展演变许多年以前,汽车前后保险杠是以金属材料为主,用厚度为3毫米以上的钢板冲压成U形槽钢,表面处理镀铬,与车架纵梁铆接或焊接在一起,与车身有一段较大的间隙,好像是一件附加上去的部件看

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每次向前来咨询的朋友们问及投保意向时,大部分人都将重点放在了重疾险上,重大疾病造成的“恐慌”,一直以来困扰着无数家庭。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张重疾险保单诞生起,重疾险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

国际寿险历史

外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史(abcbxw/baoxian/)互联网保险购买决策平台-多保鱼保险网是一个保险购买决策平台,提供意外险、健康险、医疗险、人寿险、重疾险评测、攻略、百科、问答知识,帮助用户科学购买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政府在1961年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养老金)制度,规定20岁以上的国民都有义务加入基础养老金,做到“全民皆有养老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日本又在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以企业在职人员为

信托业发展历史

一、信托的发展历史信托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是在英国“尤斯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几个世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