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历史

Posted 藩镇

篇首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后期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后期历史

分析唐朝中后期的历史

安禄山叛乱的直接的和可见的遗产是一个大为削弱的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不稳定的总形势。

在几个地区,特别在不断遭受战祸和将有长期和艰难的重建工作的河南北部,物质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其他曾发生过重大的、但只是停停打打的战斗的区域,如关中、河东南部和河北,最严重的后果是征用人力造成的,因而是短期的。

这时全体民众面临的具体困苦主要只能推测;但有充分材料证明,当时存在大规模的破坏、荒芜和人口减少。政府自身被各种各样的困难——严重的资金短缺、混乱的官僚机器、破坏的交通、吐蕃构成的严重的外来威胁和浙江发生的一次危急的(显然是民众的)叛乱——所困扰。

但一些事件表明,其中最难处理的问题是曾经确保王朝生存下来的那种手段,这就是为了行使分散的权力,动员资源和进行战争而在内地建立起来的军事藩镇。 这些藩镇之建立是专门为了应付军事的紧急情况。

但在叛乱的过程中扎下了根后,它们这时已形成了京师大门以外的主要权力中心。一方面,军事力量无疑使节度使们能够对朝廷坚持自己的权利,甚至藐视朝廷;在历史著作中,他们通常被形容为桀骜不驯和追求权势的武将。

另一方面,客观情况本身,即政府的紧密结合和高度集权的旧政制的崩溃,也需要比过去更大程度地把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因此,新的地方政体的发展也可以被看成是对紧急需要的一种积极反应,这一点已被叛乱以后若干年新的地方行政单位的建立所证实,而它们以前在这些地方是不存在的。

例如,764年和765年,从荆南和江西这两个大的旧置道分离出更统一、更紧密的湖南和鄂岳的措施肯定是由于当时的行政能力不能胜任所致,而不是像以后的情况那样是出于削弱军事上强大的藩镇的愿望。唐王朝只是在付出了高度分权的代价后才得以幸存下来。

叛乱结束时的行政安排是建立约34个新的地方藩镇。以后几十年新藩镇继续增加,其数在45—50个之间。

新藩镇的建立和复杂的辖境的变动使763年以后唐朝的行政地理非常难以捉摸。但叛乱平定后最初几年存在的30个藩镇实际上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保存下来,到785年,所有比较重要的藩镇都已形成。

大小的差别很大,有的只包括两个州,有的则有12个或更多。地位和行政结构的不同也使事情复杂化。

最初,大部分藩镇(几乎是华北的所有的那些镇)由节度使管辖,他们都兼有观察使的权力。后一种职务是玄宗时代的采访处置使的直接后身,但这时它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

按理说,节度使应拥有常备军供他们指挥,在理论上是为了执行他们的军事任务。这里情况又有很大差别,有的镇只有军队数千,而有的镇则多达7.5—10万人。

观察使领导的镇的各类军队都很少,这类官员一般兼有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的头衔,从而在必要时有权在地方行动中动员军队。在安禄山叛乱结束时兵员总数(包括边防军)可估计为85万人左右,这不包括当时已被解散的府兵。

但在这种高度军事化的情况下,朝廷却没有一支任何规模的中央军队可供调遣。从军事上说,政府几乎完全依赖忠于王朝的节度使的军队,但这些军队不论设置在边境沿线或分布于整个华北,都不在它的直接权力之下。

从一开始,内地几处军队大集结的继续存在(甚至在和平恢复后仍如此)妨碍了想重新树立中央权威的任何坚定和有效的活动。情况确实如此,原因有二:地方戍军常常是动乱的根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争取独立地位的有野心的地方领袖提供力量。

地方部队内部的哗变和动乱是经常的,这些情况有时是暴虐和无人道的领导造成的苦难引起的,如764年河中和775年河阳的情况;但由于单纯的个人对抗和军纪败坏造成的这些情况至少同样经常,如770年的湖南和774年的汴州就是如此。虽然它们助长了总的不安全感,并且它们一直有发展成大暴乱的危险,但这类动乱的影响主要是地方性质的。

受这类戍军支撑的基本自治的地方政治权力的出现则是另一回事。这些势力为了有效地控制帝国的要地,最后甚至为了取得那里的主权,很快向中央政府进行挑战。

军事力量不但支持它们的野心,而且为它们的领袖赖以在领地中取得充分完整的控制提供了手段。这样,从那些长期在中央控制之外的地方政体,我们可以发现从以原来派在该地区的军队为基础的狭隘的军事权力发展成真正在地方割据称雄的明确迹象。

甚至像魏博和昭义那样的藩镇(前者不受节制,后者效忠朝廷),情况也是如此,它们的军队只是在安禄山叛乱以后的时期通过大规模征募和训练地方居民以后才变得难以对付。 中央政府是非常了解军事力量分散的种种危险的。

但它缺乏消灭这种现象或对地方势力施加任何严密的中央控制的手段:各地的军事领袖和一般士兵都激烈反对这类政策。因此它对诸如战时英雄郭子仪提出的取消军事藩镇的建议和对文官独孤及提出的紧缩所有内地各地的军队规模的建议,都无实施的企图。

随着叛乱后局势的明朗化,有人认识到,为了抵消不直接受中央控制的藩镇力量,在直接受中央控制的几个藩镇保持庞大的驻军是绝对必要的。随时由中央政府调遣的大部分兵力分驻在西北边境沿线。

总的说,这些军队造成的问题比内地军队少,这无非是因为他。

唐朝后期的历史很模糊.唐朝后期是如会演变成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朝廷。公元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开始。公元923年河东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后唐国力强盛,但两次发生内乱,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不久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刘知远死后,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公元960年,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

(五代十国真是一个乱世,70余年历经五朝,皇帝更是多不可数,且大部分都是死于非命。其中五代中三代具为沙陀人所建,如后唐,后晋,后汉都为突厥别支沙陀所建)

唐朝末期的历史是怎样的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

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

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万,坚持斗争八个月,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对唐朝后期的历史不是很明了,就知道从黄巢起义后,天下就乱了

你说的属于五代史了。五代史是比较乱一点的,所以要慢慢理头绪。

朱温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柷劫持到开封,后来将其杀掉,自己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907-923)。李克用则割据河东地区(今山西省),称晋王。双方交手多年不分胜败。朱温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地位互相残杀,连朱温也没能幸免。而李克用去世后儿子李存勖能征善战,借这个机会一举攻破开封,灭了后梁。

李存勖定都洛阳,因为姓李,想表示自己重新建立唐朝,于是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923-936)。李存勖当了皇帝后开始骄奢淫逸,宠爱伶官和宦官,手下大臣们开始对皇帝不满,在李存勖误杀大将郭崇韬后,李克用养子李嗣源(926年)带兵攻入皇宫杀死李存勖,自立为帝。他死的早,之后两个儿子李从厚和李从珂相继继位。李从珂对当时河东节度使、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很不放心,石敬瑭见状就联合契丹军南下攻破洛阳,李从珂自焚,后唐灭亡。

石敬瑭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936-947),在洛阳两年后迁都开封。当年造反给契丹许下很多条件,割让幽云十六州,认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为父。石敬瑭没当几年也死了,侄子石重贵继位,不想向契丹称臣,于是双方摩擦不断。最后947年契丹军在叛臣的带领下打败后晋军队,直捣开封。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

契丹占领开封后北还,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因为姓刘,就建国号汉,史称后汉(947-951)。刘知远南下占领开封为都城。可是仅仅一年就死了。儿子刘承佑继位。地方有藩镇造反,刘承佑派大将郭威平叛,但是疑心太重杀了郭威全家。郭威不得已率军攻占开封,刘承佑被杀,后汉结束。

郭威称帝,定都仍在开封,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951-960)。因为全家被杀无后,收侄子柴荣为养子。954年郭威死,柴荣继位。柴荣是个有作为的君主,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对外战争不断获胜,疆域越来越大,可惜在位只有5年就暴病身亡。儿子柴宗训只有七岁,赵匡胤抓住这个机会,发动陈桥兵变,废掉柴宗训,改国号为宋。

谁知道唐太宗统治后期的历史啊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数十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还有奢侈现象的明显增加。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但是比玄宗,乾隆等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参与史官所写的起居注当中。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颇大的历史错误,影响干预了史官的公正性。当然,没有任何完整证据表明太宗大量歪曲历史。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相关参考

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唐朝中后期

唐朝中后期,握有枪杆子——神策军的的宦官群体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特殊人群,他们擅行废立、把持朝政。文武百官只有向他们靠拢、仰他们鼻息才能在朝堂上立稳脚跟。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帮死太监只会舞刀弄枪的话,那

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之对比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都是封建轨制下的地盘生产体式,二者看似没有关联,却又隐含着千丝万缕的某种关系。溯回时空,穿越千年的岁月去研究统一时期分歧区域的汗青,便不自发赞叹于相隔数

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之对比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都是封建轨制下的地盘生产体式,二者看似没有关联,却又隐含着千丝万缕的某种关系。溯回时空,穿越千年的岁月去研究统一时期分歧区域的汗青,便不自发赞叹于相隔数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的宦官能够左右政局

先来了解一下宦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前世今生吧。所谓「”宦”,本来只是指在政府里学习办事。战国时贵族多蓄养门客,「”宦”又成为充当门客的意思。这种门客不仅贵族门下有,国君也有,专门蓄养着充当近侍随从,就叫做

县令抓宦官,宦官反打县令,从一件小事看唐朝中后期宦官的势力

唐敬宗时期,鄠县县令崔发在县衙里听到外面又是喧闹又是打人的声音,就问身边的官吏,外发生了什么事。官吏告诉他,是五坊使在殴打百姓。五坊是负责给皇帝找奇珍异兽等新鲜玩意,专门供皇帝玩的一个部门。五坊使一般

安禄山怎么死的,历史上唐朝安禄山怎么死的?

历史上唐朝安禄山怎么死的?据《资治通鉴》217卷唐吉33记载,安禄山被其子安庆旭的联络参赞严庄和太监李卓尔杀害。安禄山区由于肥沃的生长发育,出现了许多疾病,最终导致失明。后期,他脾气暴躁十倍,经常鞭打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有人说是汉朝因为我们我们汉汉阿也有人说是唐朝因为外国有唐人街这两个朝代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喔最弱的清朝后期最强的汉,唐朝

前车之鉴 清朝防止宦官专权的独特手段揭秘

在中国历史上阉宦最为严重的当属东汉和唐朝,尤其是唐朝,到了唐朝后期,这些宦官已经可以任意废立最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唐皇帝,唐朝的亲王看到他们甚至要站在路边行礼,天可汗的子孙竟然沦落到这步田地。明朝的宦官是

李唐皇子们的悲剧人生,从李隆基设置“十王宅”开始

唐朝中后期显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官职,那就是由太监担当的十王宅使。为什么说这种官职很有意思呢?那是因为,这种官职的首要职责就是把守皇子、皇孙,到了唐朝后期十王宅使甚至能够随意陵虐皇室后辈,这种情形在唐朝

李唐皇子们的悲剧人生,从李隆基设置“十王宅”开始

唐朝中后期显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官职,那就是由太监担当的十王宅使。为什么说这种官职很有意思呢?那是因为,这种官职的首要职责就是把守皇子、皇孙,到了唐朝后期十王宅使甚至能够随意陵虐皇室后辈,这种情形在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