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历史意义
Posted 编钟
篇首语: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历史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历史意义
浅谈曾候乙编钟对中国音乐史的重大意义怎么写?急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州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
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
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
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
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
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
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编辑本段]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
曾侯乙编钟上的文字有什么历史意义
编钟是把频率不同的钟按照大小 依次悬挂在钟架上组合而成的一种乐 器,它是用来在祭祀或者是宴会上演 奏音乐的。
而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 套编钟,可以称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的所有者是曾国的领主,名字叫做“乙”。
这套编钟共有65 件,其中的64件分3层悬挂在木质钟 架上,另一件楚惠王熊章馎钟悬在木架下层的中间。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 金篆体铭文,这是当时流行的美术字 体。
钟背上的文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 语和音律知识,是中国先秦乐律学的 珍贵文献。
【曾侯乙编钟出自哪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什么现象?反应了什么音乐特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 曾侯乙墓编钟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论述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科学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刚好考试也考这个 希望可以帮到你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一支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甭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钹。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音乐实践成果。 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户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月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 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 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 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 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 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
编钟之外另 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缚(b6)。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 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 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 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 整套编钟以“割纬”律为宫,也就是以姑冼律为宫。
编 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即从最低音大字一组的A音到最高音 小字三组的c音之间为五个八度)。中间三个八度(即从大字组 的G音到小字组的g音)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 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 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 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 的理论,而且已有丰富的音乐实践成果。
3) 多数甬钟可发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 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 代的思考。 4) 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 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 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 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曾侯乙编钟的历史以背景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
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
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
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
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
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有何巨大历史价值
1978年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 钟的音域可以达到5个八度,音阶结构基 本上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接近。它规 模宏大,制作精美,整套共65件,其中有 19件钮钟,45件甬钟以及一件缚钟,总重达2500多千克。
全套钟保存完好,可随意拆卸。钟上有大量关于音乐知识的篆体铭 文,这些铭文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珍贵文字资料。
经专家演奏测试,曾侯乙编钟的音响己构成倍低、低、中、高4个色彩区, 能演奏任何音阶的乐曲,同时能够胜任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称得 上是音乐奇迹。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完美结合,令世人无法 不为中国古代音乐辉煌的成就而惊叹。
相关参考
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六十五件青铜编钟到武汉是一定要去省博物馆的。因为馆里藏着闻名于世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座落在东湖边的省博物馆,规模宏大,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建筑。目前展出的主
一九七七年九月,驻扎在湖北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城郊擂鼓墩的人民解放军在扩建营房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这是一个面积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六倍的「”超级古墓”。第二年五月,曾侯乙编钟的出土
云梦睡虎秦简湖北省博物馆有四件稀世珍宝,分别是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但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湖北省博物馆另一件极具研究价值的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简挖掘现场图考
说起金编钟的历史,还得追溯到乾隆年间。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称“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国富兵强,它拥有东起库页岛、西至
歌剧《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优秀的新歌剧作品。歌剧《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最强大、最有条件一统中原的楚国,为什么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随侯珠的传说,并且探讨了随曾之谜,确认了随国就是曾国。既然曾侯就是随侯,那么如果我们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宝珠,有没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随侯珠”呢?刚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战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尊高33.1公分,口徑62公分,盤高24公分,口徑47.3公分。出土時尊放在盤內。尊為筒形,侈口,長頸,腹下垂,圈足。口沿鑄雙層虺紋和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尊高33.1公分,口徑62公分,盤高24公分,口徑47.3公分。出土時尊放在盤內。尊為筒形,侈口,長頸,腹下垂,圈足。口沿鑄雙層虺紋和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重約7噸,是曾侯乙墓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墓主人屍骨。外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