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剧评论

Posted 远征军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抗战历史剧评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战历史剧评论

抗日战争时期电视剧观后感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地道战》。

这部电影的剧情是1942年抗日期间,日军对翼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军常常袭击老百姓,让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头。

高老庄群众在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指导下,把家家户户的地窖连在一起,组成地道,并通到鬼子的炮台下,鬼子一出兵,地下的民兵就会发现,并告诉老百姓下地道,让鬼子白跑一趟。有一天,高传宝接到上级的通知,说有武工队要来,这话传到了鬼子的耳朵里,鬼子就让汉奸打扮成武工队的样子,去打听地道。

汉奸到了那,被高传宝一眼就认了出来,杀死在地道里。敌人出了炮台,走进村子,没发现什么人,但是,高传宝和他的民兵早已做好了准备,敌明我暗,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最后还活捉了鬼子小队长。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八路军打来的生活,我想起高老庄人民和高传宝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鬼子。

在抗日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怎么评价抗战电视剧《红色》

托《红孩子》《闪闪的红星》这些抗日老字号的福,现在一看到“红”这个字就立刻想到又是抗日大戏,不过这回还真猜错了,电视剧《红色》虽然也抗日,却是一部十分与众不同的抗日剧。

大约是为了让其显得不那么“非主流”,很多视频网站都贴心为其附上另一个名字“血色孤岛”,这样一来,倒令人想到一个杜撰的典故——把书名“秋瑾传”改为“鉴湖女侠”,销量立刻倍增。不过若是以此思路,该剧也许该一举改名为《孤岛智商帝》才更贴切。

别笑,《红色》还真的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智商帝的故事:一个深藏不露的聪明人如何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与日本人周旋,最后成功保全了一批抗日物资与一本写满组织名单的红色小册子……

主流的抗日剧都在演什么其实大家都再熟悉不过,只要沾上“抗日”这个关键字,那么说白了几乎都在演一件事:xx如何英明神武地战胜了敌人。虽然总是大同小异,但抗日剧的流派还真是门类繁多。最著名的就是山下一个营的鬼子端着机关枪往上爬,男主一个人在战壕里只用一句“我和你们拼了”就能拿下一个山头并且拯救好战友的早期超现实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多半注重战争大场面,群众演员众多,后来发展出空手撕鬼子、飞镖战胜机关枪等魔幻主义分支,十分炫酷。而那些披着抗日皮让女主角搞变装派对与cosplay的感官主义,随着诸多恃靓行凶的女明星加入抗日剧大军而愈加壮大。此类还时不时与魔幻主义相结合,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其实什么片子都一样,主角是聪明人的大多不难看。想想编剧和导演要多有种才敢把主角设定为聪明人,多少老梗也因为这个设定就不得不废掉,什么谈恋爱谈到头发昏,一把小手枪干翻一个司令部这些都不行了。这么给自己制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我们观众自然喜闻乐见。所以抗日阵营里,又一个自带海量IQ点卡的男主诞生了,那就是《红色》的男主角徐天。

不过无论如何,这几年还是谍战剧明显占了上风,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智商至上主义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新流派。英雄们终于开始用脑,这简直是抗日剧历史性的进步,至少需要扭上三天大秧歌才配得上我们观众心中的喜悦。

求抗日战争电视剧观后感1500字

反思抗战 反思中国——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之一) 由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士兵突击》的成功,康洪雷同志终于熬上了电视剧一线导演的行列,因此《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长》)一剧未演先红及首播告捷也就不足为奇。

但《团长》的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却引起了巨大争议,有关的网络评论出现“两极分化”并吵成一片,“直到如今也没有人能清晰地表达出,这部剧情节是怎么进展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塑造和变化的”(见3月14日《京华时报》“编剧解读人物塑造 《团长》中所有人都是小丑”一文)。 在笔者看来,《团长》一剧不大像是晦涩难懂的“意识流”,反而觉得十分的通俗易懂,全剧通篇就写了两个字:反思。

反思抗战、反思中国,通过人性及文化这两方面对抗日战争进行全新的“反思”,通过抗日战争这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深切的“思考”。《团长》一剧并非单纯为了表现滇缅抗战那一段有待正视及褒扬的史实,而是要借此进一步反思和剖析中国在抗战中屡战屡败的深层原因,亦即隐藏在军队和装备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及社会因素。

许多观众和论者反映《团长》过于杂乱、拖沓,过于夸张、做作,让人难以投入剧情。笔者尝试在此提供一把解读《团长》剧情的“钥匙”:将“禅达”看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禅达”这个地名干脆就是“China”的一个转音),将虞啸卿、唐基一干人视为主流阶层(剧中称为‘精锐’)的代表,将龙文章、孟烦了一干人视为非主流或民间阶层(剧中称为‘炮灰’)的代表;这两路人马围绕着如何抗战而展开的对立与合作就是本剧的主线,而炮灰团兄弟之间、还有禅达城里老百姓与军人之间所展开的各种互动就是本剧的副线。

当观众们掌握了这一把“钥匙”再来欣赏《团长》一剧,整个剧情的演进就会变得明晰,众多人物的言行就会变得可信,而那些困惑、质疑及争议也就不难解决了。其一,《团长》之名何解?作为一部大陆影视作品里极为罕见的反映滇缅抗战的电视剧,本来大可以起一个“气壮山河”、“浴血沙场”等诸如此类的好名字,而如今搞出了这个既平淡又绕口、乃至让人莫名其妙的怪名字,原来说的是龙文章这样一个“团长”带着那样一群毫无组织、缺乏训练的“炮灰团”,却历经艰难险阻与九死一生,终于“干成了一件实事”——打败侵略者。

如此看来,这个“怪名字”也就“名正言顺”了。 其二,《团长》是否不尊重历史?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老师当年曾在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服役,日前撰文直斥《团长》是“烂片”,剧中许多人物和情景与史实严重不符。

作为一名远征军老战士,周老的指正应该是可信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笔者以上分析所指出的,因为《团长》一剧的主创者其实并非意图采用传统模式来描写一段滇缅抗战史实,更不是旨在拍摄一部精彩刺激的战争片,这样一部大而化之的“文化戏”自然与有关史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似乎不必过于苛责。

但《团长》在史实细节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个不该发生的错误:在第一集的片头,赫然打出“1941年秋 滇西某小镇”的字样,这自然是交代本剧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接着就是一群溃兵在讨论将要编入远征军的场景。据《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一书之“远征印缅抗战大事记”所载:由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英美两国于9日相继对日宣战(蒋介石政府直至此时才跟随人后正式对日宣战);同月23日,成立中英军事同盟并筹建中国远征军准备赴缅作战;1942年2月25日,中国远征军部队首度开进缅甸同古地区;同年5月31日,远征军分为东、西两路军分别撤往印度及国内,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以惨败告终。

可见,在“1941年的秋天”(哪怕这个‘秋天’一直延伸至12月31日),中国军队里任何一个基层官兵均不可能知道“远征军”这个名字,更不可能讨论远征军的失败。在此,笔者希望康导今后能有机会改正这个明显的史实错误。

其三,《团长》为何如此杂乱、拖沓?因为《团长》一剧的编导和监制等主创者其实是借用战争片这个艺术形式,反映的却是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众所周知,在古往今来日益专制及官僚化的中国社会里,要办成一件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实事”,其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和漫长,期间由于各种人为的或无谓的阻碍及压力足以将任何正常人折磨得发疯或屈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与文化自身的负面因素,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力、组织散漫、效率低下等各种弊端。

那一群南腔北调、东倒西歪的散兵游勇,你能要求他们跟《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或老A一样威武雄壮、精准利落吗?这一群满身毛病却又朴实可爱的“溃兵”、“人渣”实际上就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片末孟烦了的旁白:“这故事当中,有你、有我、还有他”。故此,《团长》一剧只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或现实状况而已。

剧中有龙文章向孟烦了父亲借阅《金瓶梅》一段戏,显见编导刻意藉此提醒观众不要追求偶像剧的。

抗日神剧的看法作文

近年来,文化市场日渐繁荣兴起,许多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映入观众眼帘,成为人们日常闲谈必不可少的话题。

然而,文化市场乱象屡见不鲜,频频出现令人大跌眼镜的“抗日神剧”,剧情狗血不堪,质量低下不说,还违反客观常识。这让原本严肃的抗日影视作品成了娱乐大众的方式,何以让人接受?而《地雷战》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男主以其惊人的体力在扛起威力无穷的土炮轰向日军之后,竟然只是晕了过去,之后却毫发无损地站在众人面前,让人哭笑不得。

试想,倘若抗日战争时期每一个爱国人士都像这位男主一样拥有神奇的“法力”而轻而易举地消灭日军,那么中华民族为抗日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何体现?又怎么会有那段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艰难岁月?显然这部作品是犯了一个违反常识的低级错误。抛弃了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内涵,而用大量的笔墨去夸大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事实的阐述,主角光环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这样的影视作品,拿什么在国民的口碑中立足?这是众多“抗日神剧”所存在的共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抗日影视作品拍摄的初衷,并不是通过夸大历史事实而去博取观众的眼球,而是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向观众再现当年中华儿女为抵制外来侵略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唤醒人们对历史的重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教育着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抗日神剧”做到这一点了吗?显然是没有的。

它忽视客观常识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甚至还会向人们传递一种错误的历史价值观念,令人唏嘘不已。抗日电视剧的灵魂是其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抗日神剧”却为自己的灵魂加上了一把锁,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的空壳。

没有了灵魂一切便是空谈,加以过分修饰的“抗日神剧”拿什么去赢取观众的青睐?历史是个小姑娘,经不起肆意打扮。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仍有坚定这一理念的影视剧。

荧屏上热播的《建国大业》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剧不仅制作精良,还向人们如实地反映历史,再现当年建国的艰难岁月。

如此一来,观众沉浸其中,好评如潮,创下收视新高,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愿“抗日神剧”不再在观众的眼中驻足,不再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而是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用质量说话,细细揣摩,回归真实,方得始终。我相信,终有一天,那一部部抗日影视剧再次登上荧屏时,会是一股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如何评价抗战剧《河山》

在经历那么多神剧后,《河山》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振奋的力量和对英雄的敬仰。

这部剧故事背景取材于西安事变期间,日军侵占东三省,随时准备入关侵占华北,整个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杨虎城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蒋介石,联络中共方面从中调停,最终达成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共同主张,为应对日军全面侵华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服化道具上,该剧贴合了时代背景,没有不融合的突兀感。

特别是王新军演的西北军团长卫大河和他的兵,一口地道的陕北土音听起来很接地气,戏中的日本人也是说日语,不像有的抗战剧日军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起来就跳戏。 演员方面更是不用多说,都是演技派,说一句他们演技好,感觉这样的评价很轻浮,总而言之一句话,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个性,鲜活有层次。

经典抗战剧评析 要求这么多抗战剧说明了什么问题社会背景及原因

经过全民调查可知:可以说抗日电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几乎都看过,流

传广泛,

任何题材应有尽有,

且它的初衷是宣传历史,

让后人记住那段特殊的历

史时期,以史明鉴。但是过度娱乐化的抗日电视剧态度不严肃,不尊重历史,在

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初衷,

而大众也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整顿,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

的认为过度娱乐化的抗日电视剧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把历史神化娱乐化的抗战剧,

会让大众忽视了八年抗战的艰辛,

我们的胜利是用

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

“神剧”

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

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因而

不能扭曲历史,

还历史一个真实,

是抗战电视剧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相关参考

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

1.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A试题分析: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

日本评论历史

1.怎样评价日本人看待历史的态度我认同楼上的观点。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就像类似于文艺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的恩怨应该留给历史,不该忘记,但也不能过分病态话。我没有接触过很多日本人,但有接触过一个20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什么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史通》二十卷。唐代闻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刘知几(661—721)字于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东方历史评论5

1.春秋五霸历史评价谁最强谁最弱齐国为春秋五霸之首。“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

新闻的历史书评

一、写一则新闻的评价目前,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但是,业界对于新闻评论是否具有政治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从评论意愿和写作手法的角度,阐释了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

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

康熙帝的人物评论800字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中国近二百个帝王

真正的抗战历史

1.真实抗日史是什么样的关于抗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讲的很不清楚。而大多数也都是认为抗战我们打了八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结束。其实真正对日作战应该是从1931年“九一

抗战在我身边历史调查

1.抗战历史走访报告范文1500字拜访身边抗战老兵摘要:本次调查报告通过走访的形式对老兵以前当兵的生活,以及现在的生活进行了解,通过他们的经历让我认识颇多。关键词:老兵、生活、感受前言实践的参加者:杨

滇西抗战的历史介绍

滇西抗战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抓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5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