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创新的历史

Posted 科学

篇首语: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科学与创新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科学与创新的历史

科学创新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作用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从这个角度说,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它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探索等都有密切联系,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18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的21世纪,科技创新更是贯穿民生问题、生态建设、国防军事、电子信息等领域.。

科学创新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作用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说,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它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探索等都有密切联系,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18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科学技术引导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今的21世纪,科技创新更是贯穿民生问题、生态建设、国防军事、电子信息等领域。

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组织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自动化、无线电等六大关键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一系列现代化工业和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党的十六中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发展科学技术提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我国政府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明确了科学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国民经济。在农业科技方面,实施了“星火计划”;在工业方面,推广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数万项科技成果;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国家实施了“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跟踪世界向科技前沿,力争在有限领域有所突破。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天津科学技术馆的主要任务是:树立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素质。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科学创新的资料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历程。

尊重知识是人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拉丁语称知识为scientia,由此而来的科学(science)一词便成为现代最受敬重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

在西方犹太——基督文化的创世神话中,曾有这样一段传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在没有光之前我们一无所知,在有了光之后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不过我们能看到一无所知了。

为了摆脱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人类便说,“要有科学,就有了科学”(Let there be science, and there was science)。现代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借助科学的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历史必然会向更有保障、更安逸、更有生存主动性的阶段发展。

但是,仅仅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是不够的,这会使知识成为一种对人封闭的客观力量,反过来窒息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妨碍社会继续进步。当科学发展越来越快时,对于科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就变得更为必要,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科学成果的激增和知识的爆炸,事实和理论互为影响,仅仅是总结现有的成果,就已成为一项可怕的任务。然而,对于历史性的思考来说,如何看待科学本身也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395年前的一个夜晚,伽利略使用一架望远镜观看月亮。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开端。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它已历经四个世纪了。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从明末开始的。

代表人物之一徐光启在翻译西方书籍时,把science译成“格物穷理之学”,后来简称为格致、格物或格致学。明末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学问主要是天文学与数学,“格致之学”的含义很笼统。

到清代后期,传入的西方学问迅速增多,有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名目繁多。1895年,严复特别使用了“西学格致”一词表达science。

到这个时候,在汉语中还没有“科学”这个词。1897年,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组织翻译日文书籍。

开局不久后出版的一批书中,有康有为编订的《日本书目志》第二卷“理学门”。其中,首次出现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这样的书名。

虽然汉语和日语中,“科学”写法相同,但汉语中从前没有此词,这个译名是康有为从日语中引入的。1912年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通令全国在学校机构设置和课程设置中一律取消了“格致科”。

自此之后,“格致”基本上属于被弃用的旧词。1915年,留学归国学生在上海创办刊物《科学》,从此“科学”一词在中国就大行其道了。

在汉语中,“科学”这个名词,是与“玄学”相对应而存在的。“玄者,幽?万类而不见形者也。”

(杨雄《太玄?玄?》)玄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至于为何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名,动机是值得揣摩的。

隋唐以来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吏,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由于西方之学与东方儒学相比,门类各异,故此日本首先以“分科之学”称之,这就是“科学”一词的来历。

“科学”与科举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至今尚有余绪。20世纪50年代,流行全国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著作也为上述说法提供一些佐证,他们写道:“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重视科学,使科学与政府事务发生关系。然而,中国人只是在一些与公德有关的范围里才对科学发生兴趣。

他们对于一切与公德关系较少,甚或对其无所裨益的科学,则很少加以注意,但同时也不嗤之以鼻。”(这段文字见诸由在北京的传教士所撰写的《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艺术、道德、习俗的回忆录》,该书于1776年在巴黎出版。)

为了应付西方的入侵,在备尝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之后,一批务实的清代官员开始注视现代科学。他们发起一场所谓的洋务运动,试图通过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工艺和军事技能来增强国力。

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急需的技术人才,他们创建了各种学校:首先是1862年北京的同文馆,然后是上海和广州的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湖北自强学堂等等。洋务派官员建立这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培养翻译、机械工程和军事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并不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特别是科学研究人才。

与此同时,一些最好的民间书院已开始引入现代科学,例如创建于1884年的江苏省江阴市的南菁书院设立了一所天文台。近代中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走的是条曲折道路,这种重技术轻研究的传统更是影响久远。

当人类考虑未来的科学进步时,很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即认为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实上,许多原则上能完成的事情,实际上是无法完成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要获得信息就需要做功。利用这一普遍的科学定律,可以量化任何科学研究的耗费。

在任何人类活动领域里,仅仅具有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知道完成它的代价,这一代价最终可以用能量或计算能力来衡量。在20世纪之前的科学进步讨论中,获取知识的经费问题几乎不在考虑之列。

而到了今天,。

科技创新资料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历程。

尊重知识是人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称知识为scientia,由此而来的科学(science)一词便成为现代最受敬重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

在西方犹太——基督文化的 中,曾有这样一段传说:“上帝说,,就有了光”(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在没有光之前我们一无所知,在有了光之后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不过我们能看到一无所知了。

为了摆脱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人类便说,“要有科学,就有了科学”(Let there be science, and there was science)。现代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借助科学的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会历史必然会向更有保障、更安逸、更有生存 的阶段发展。

但是,仅仅认为 是不够的,这会使知识成为一种对人封闭的客观力量,反过来窒息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妨碍社会继续进步。当科学发展越来越快时,对于科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就变得更为必要,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科学成果的激增和知识的爆炸,事实和理论互为影响,仅仅是总结现有的成果,就已成为一项可怕的任务。然而,对于历史性的思考来说,如何看待科学本身也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395年前的一个夜晚,使用一架望远镜观看月亮。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开端。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它已历经四个世纪了。近代中国的 是从明末开始的。

代表人物之一 在翻译西方书籍时,把science译成“ 之学”,后来简称为 、格物或 学。明末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学问主要是天文学与数学,“ 之学”的含义很笼统。

到清代后期,传入的西方学问迅速增多,有声学、光学、 、化学、地学、 、 等等,名目繁多。,特别使用了“西学格致”一词表达science。

到这个时候,在汉语中还没有“科学”这个词。,人士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组织翻译日文书籍。

开局不久后出版的一批书中,有 编订的《日本书目志》第二卷“理学门”。其中,首次出现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这样的书名。

虽然汉语和日语中,“科学”写法相同,但汉语中从前没有此词,这个译名是 从日语中引入的。任民国教育总长,通令全国在学校机构设置和 中一律取消了“格致科”。

自此之后,“格致”基本上属于被弃用的旧词。,留学归国学生在上海创办刊物《科学》,从此“科学”一词在中国就 了。

在汉语中,“科学”这个名词,是与“ ”相对应而存在的。“玄者,幽?万类而不见形者也。”

( 《太玄?玄?》)玄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至于为何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名,动机是值得揣摩的。

隋唐以来废除为 垄断的 ,分科考试选拔官吏,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由于西方之学与东方 相比,门类各异,故此日本首先以“分科之学”称之,这就是“科学”一词的来历。

“科学”与科举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至今尚有余绪。20世纪50年代,流行全国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

早期西方 的著作也为上述说法提供一些 ,他们写道:“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重视科学,使科学与政府事务 。然而,中国人只是在一些与公德有关的范围里才对科学发生兴趣。

他们对于一切与公德关系较少,甚或对其无所 的科学,则很少加以注意,但同时也不 。”(这段文字见诸由在北京的 所撰写的《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艺术、道德、习俗的 》,该书于 在巴黎出版。)

为了应付西方的入侵,在备尝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之后,一批务实的清代官员开始注视现代科学。他们发起一场所谓的 ,试图通过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工艺和军事技能来增强国力。

为了培养 急需的技术人才,他们创建了各种学校:首先是1862年北京的 ,然后是上海和广州的 、 、上海机器学堂、天津 学堂、天津 学堂和湖北 等等。官员建立这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培养翻译、 和 方面的专门人才,并不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特别是科学研究人才。

与此同时,一些最好的民间书院已开始引入现代科学,例如创建于 的江苏省 的南菁书院设立了一所 。近代中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走的是条曲折道路,这种重技术轻研究的传统更是影响久远。

当人类考虑未来的科学进步时,很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即认为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实上,许多原则上能完成的事情,实际上是无法完成的。

告诉我们,要获得信息就需要做功。利用这一普遍的科学定律,可以量化任何科学研究的耗费。

在任何人类活动领域里,仅仅具有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知道完成它的代价,这一代价最终可以用能量或计算能力来衡量。在20世纪之前的科学进步讨论中,获取知识的经费问题几乎不在考虑之列。

而到了今天,这似乎已成为首要问题了。以国际合作为标志的“大科学”的诞生,使经费成了 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与当年 和 探险很相似,原则上,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派船队去探索大海,但实际上,这些航行需要 ,而明朝 和西班牙 (Isabella)女王都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得到回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竞争异常激烈而残酷,创新已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名词。

,重复前人的工作。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作文600字

创新,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它应该包括:更新、创造和改变等。提到创新,人们也很自然地与高科技、尖端技术、高端研发、先进武器等联合在一起。其实创新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不仅高科技是创新,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乃至好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它和人们的生活悉悉相连。大到科学实验,科技发展,尖端武器研发,尖端产品的问世,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它贯穿于科技、文化、经济、生活、民生、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存在、前进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人类的四大发明,欧洲新大陆的发现,远古文明的出现,中华文化的崛起等等,无不是创新带来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发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看似不可能的艰难条件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此后,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上天,导弹、原子弹的成功研发,这些军事领域内的科技发展,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没有赶超一流的信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军事技术是创新的成果,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管的诞生、电脑、电视产品的更新换代,互联网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天宫一号,神七神八、神九陆续上天等等。人类的创新改变着生活,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类不断继续创新。

21世纪人类生活的时代是不断创新超越的时代,创新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题,每一个重大创新的成果都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在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凝华的。创新改善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科技发展的飞速前进,使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生质量状况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科技越发达,创新能力越强,战胜自然的能力就越强,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越高,生存质量就越优越。

竖着放梯子,在人们的心理已经形成了定式思维,长久以来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即便有可能发生危险,许多人就像材料里给出的方法一样,写个标语,提醒注意安全。创新其实并不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换个角度,可能会使一个长久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及时转换思路也许会让即将走向尽头的课题出现“柳暗花明一村”的欣喜而豁然开朗,就像“梯子不用请横放”一样,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梯子不用请横放,启示我们,创新不单是科研人员的专利,它就在我们身边,勤劳的人们都是创新的主题,我们要不断拓宽思路,拓宽创新渠道,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1)由材料可看出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是:在1500年之前,科技成就一直世界领先,所占世界科技发明的比例一直超过50%;科技发明侧重于天文、地理和农业,这三项发明都是25项.举例:四大发明: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火药传入欧洲,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2)材料二描述的人物分别是袁隆平、杨利伟.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出征太空并成功返回,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还有: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1964年,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1967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等.故答案为:(1)特点:科技成就世界领先;科技发明侧重于天文、地理和农业.举例: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2)袁隆平、杨利伟;袁隆平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出征太空并成功返回,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 感想

中国的古代科技起步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曾经达到的高度,也非现时所能想象。但却最终衰落。及至今日,但凡说新科技和创新,几乎唯国外论。几乎唯洋人论。痛需思痛。凡事皆有源头。中国科技发展史几乎可以认为是一部悲剧史。每当你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伟大前人留下的辉煌,势必让你对今时今日科技的落后而感到耻辱。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悲剧?

在下以为是源自于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匹配。而最终使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最终归于暗灭。中华文明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始终都没有协调过。所以我们在看历史书时才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与矛盾。往往,某年月日中华某位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什么,则此新发明创造最终都归于官办,用于皇家。皇家则谨守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谓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将所有的创新加以雪藏。待到一代帝王被打倒,或是仅凭皇家已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国之利器才示于人。而此时,所谓的利器除了在艺术方面得以发扬发展,在工艺方面往往又要受到官办经营的更多限制。于是技术与科研的进一步创新就止于此了。所以中国人发明的了火药,也能制造火铳,但是火枪的发展绝无法超越西方。而火药流入民间,最终也只能成为各种烟花爆竹的创作要素,而不是富国强兵的前提条件。

即使今日也是如此。科技的发展需与当时的文化,当时的政体,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统一才能形成最大的生产力。否之,则只能形成茶余饭后的消遣玩意。无法对民族腾飞,社会进步产生助力。英格兰借助纺织工艺的提升而一跃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世界霸主,中国本掌握着世界武器发展史的命脉却最终成为了鞭炮礼花的第一生产国。这并非简单的国人不知上进,或祖宗的好逸恶劳。而是政体、文化、科研载体多个无法改变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吾人为之兴叹,吾人亦为之感慨。虽时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有三十余年,而真正能与之匹配的政体,文化等诸多配件吾人又能从何而得?乃何,乃何~!

相关参考

科学全才沈括:精通天文、物理、医学、美术

后世熟知的沈括,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而全面透视沈括的一生。他的行为主体是一名政府官员,而且,还是一名担任实职、公务繁忙、做实事的官员。在这种忙碌中,沈括以他的勤奋、以他的创新、求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

创新的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输赢的关键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实现核心竞争力更新的惟一途径就是创新。一项权威的调查显示:与缺乏创新的企业相比,成功创新的企业能获得20%甚至更高的成长率;如果企业80%的收入来自

创新的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输赢的关键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实现核心竞争力更新的惟一途径就是创新。一项权威的调查显示:与缺乏创新的企业相比,成功创新的企业能获得20%甚至更高的成长率;如果企业80%的收入来自

世界十大著名发明家 爱迪生排第一

如果没有足够的发明和创新,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一个非常沉闷和阴郁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要感谢科学的进步以及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说起科学家,大家肯定都知道爱迪生,他不仅是世界上十大最伟大的科学家排行榜中的一员

世界十大著名发明家 爱迪生排第一

如果没有足够的发明和创新,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一个非常沉闷和阴郁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要感谢科学的进步以及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说起科学家,大家肯定都知道爱迪生,他不仅是世界上十大最伟大的科学家排行榜中的一员

2017历史高考大纲

2017截高考大纲新增内容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一、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

2017浙江高考历史大纲

1.2017截高考大纲新增内容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一、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

创新和历史

1.创新和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话题,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创新(1)据材料一图示内容:“奖金军功,奖励生产,编制户口、加强控制.”,可知是商鞅变法的内容.(2)依据材料一图一内容,商鞅变法规定废井

大辽制度创新促进胡汉融合,不但改变自身国运,也奠定了中国疆域

公元907年,在大唐灭亡的同时,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到了公元916年,阿保机始建年号,国号称为「”契丹”,四十年后阿保机的儿子把国号改为辽。大辽作为中国历史上纵贯五代与北宋的少数民族政

”赠我金错刀,何报英琼瑶”——史话王莽失败的 ”金融创新”

居摄二年,王莽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即在保留五铢钱的同时,又发行三种钱币:一是大钱,它与五铢钱形状相近而尺寸较大(相应地也较重),每枚价值为五铢钱的五十倍。二是金错刀,它的形状与先秦的刀币接近,但有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