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口数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人口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人口数
求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数据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355万;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1000余万户,近6000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
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零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384 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582万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亿两千万。 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净增人口1.35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
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将开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中国古代人口最多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最多
夏.商:1 355万人口。
西周 2000万左右。
西汉 5959万人
唐代 8000万左右。
清代乾隆 20809万,至道光 增长到近4亿人。
民国 40000万左右
现代 13亿
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是
从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到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下降到五千六百四十九万人。从隋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四○年),人口从四千六百○一万人,上升到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人。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七千六百八十一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五千八百八十三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六千零五十四万人。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清代以前的一千六百年间,中国的人口数字一直在三至七千多万人的水平线上徘徊。强盛时代的汉朝,一百五十余年里甚至出现负增长。隋至盛唐的一百三十余年,人口也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五。清朝入关四十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达一亿零一百七十一万人。又过了一百一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达二亿九千七百万人,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结束时的一九一二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百八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即使保留到二十世纪末,也仍然可以使中国无愧于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称号。当然,历史发展的天平已经倾斜,巨大的人口数字不再只是一种荣耀而日益成为沉重负担,那是另外一个议题。中华民族跃升为世界上最大、任何国际势力都不容小觑的族群,清朝的功绩是直接和不可磨灭的,远非汉、唐能与之比肩。
参考资料:根据《中国人口报》
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西汉元始二年(2年) 6300万
东汉初年 2700万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6500万
魏黄初元年(220年) 2200万
魏灭蜀前 3000万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3500万
东晋 1600万
刘宋 2000万
萧梁 2100万
北魏 3000万
陈 1500万
隋大业五年(609年) 5800万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万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8500万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注:
未标年号者为估计数
?fr=qrl3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人口最多
中国自先秦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人口发展状况. 中国是最早有人口记录的国家,史料丰富.但多是历代王朝征课赋役的户、口或丁数.这些数字有的比较接近实际存在的人口,有的则需估算才能成可比数字.而边疆民族人口多不列国家编户,不易估算,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 先秦两汉时期 最早的人口数量可溯及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有1300余万人,但系后人追述,不足据.春秋战国之际,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土亦扩大,人口增长较快.至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可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黄河中下游的豫、冀、兖、徐、青五州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2.6%,人口则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东汉时期,南方人口略增,北方稍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不已,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口急剧减少.但这一时期的记录,多的也只有二三百万户,可能遗漏甚多;加以当时坞壁、田庄盛行,有所谓“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者,丁口隐匿,所录户口数字自不足据.若参酌隋统一后的记录,则南北朝时在籍人口约有4000万,比汉代高峰减1/3.战乱中人口南迁,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势.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经济恢复颇快,又曾大力检括户口,纠察隐匿.大业五年(609)记录在籍人口4602万.唐前期政治安定,生产发展,天宝十四年(755)记录在籍人口5292万,户数则不过 900万,每户平均五六人,以后大体如是.唐代幅员大于汉,边疆属国辽阔,又僧尼、军士、游民等均未包括在内,实际人口当超过汉代.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迄五代十国,北方人口再度下降.但江南经济有发展,并开始开发岭南,故整个人口损失不会太大,重心继续南移. 宋代 宋代政治上虽较弱,但经济上有较大发展,南方生产繁盛,农业、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惟宋代记录户多口少,每户平均只有二口多,显系匿报.北宋元丰三年(1080)有在籍人口2383万,大观四年(1110)即增至 46735万.北方辽国无人口记录,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有在籍人口2784万,金国明昌六年(1195)记录达4849万口.中外学者研究宋辽金人口,大多认为达到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其估计自8000万至1.2亿不等,估算年增长率自0.5%至0.8%不等.总之,宋代中国人口已达一亿以上,其增长速度,在世界中世纪史亦属少见.按元丰三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长江中下游.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续有北人南迁,但总数增长不大. 元、明、清时期 宋末战争,及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国人口又一次剧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1291)记录仅5985万口,比宋之高峰减少40%以上.但至元记录不实,不在编之户口众多,实际减少不会这样多. 明初曾注意整理户籍.洪武二十六年(1393)记录为6055万人,永乐元年(1403)增至6660万人,恢复颇快.惟宣德以后之记录逐渐减少,至万历时仍不过6000余万;大约是黄册制度破坏后,隐漏较多之故.明代垦田增加,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者估计万历时中国人口当远超过一亿,有谓达1.6亿者.明末战乱,户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会很多.人口分布,则与宋代大体相同. 清代初期行编审制,人口计丁(16~60岁男性),丁数亦有隐漏.顺治十二年(1655)记录仅1403万丁.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申报大增,康熙五十三年为2462万丁,按丁数占人口20%计,约有1.23亿人.乾隆以后人口记录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达2亿;五十五年超过3亿;道光二十年达4.13亿.乾嘉百年间人口年增长率在0.6%左右,形成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高峰.此后步入近代,人口趋于停滞. 清代农业和工商业有普遍发展,华中丘陵地带和岭南都大力开发,并因农民人身自由,人口流动性增大,向西南移民尤多.四川人口记录,乾隆初不过数百万,道光时已逾4000万,实际恐不只此数.东北放垦较晚,但在光绪时已有一定移民.整个人口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重心.按道光十至十九年之记录平均,北方各省只占总人口的30.3%,南方各省占69.7%;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3人,北方各省为45.8人,南方各省达104.6人;江苏、浙江密度尤大. 历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中国历代王朝大都采取奖励人口增殖政策,民间亦以生育人丁为家族兴旺的标志.在小农经济和多子继承制度下,每家都希望有较强劳动力,因而趋向早婚和多子女.古有男子30而娶之说,但汉制20岁授田,北朝、隋、唐均18岁授田,大体即成家之年;并有推早之势,如清代16岁即成丁(古为21岁).以此,形成封建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10世纪以后,中国食物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长期性的人口增殖早于欧洲.然而垦田面积终属有限,到乾隆人口迅速增长时,人均耕地不过3亩余.。
中国历史各王朝的人口
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葛剑雄/文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 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
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
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
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
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
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
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
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
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
中国从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历史上个个时期的中国人口总数
以下是经查阅史书,得出的中国历代大致人口数(2002年修订版):公元前220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 约20,000,000 公元2年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59,594,978 公元57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21,007,820 公元75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34,125,021 公元88年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 43,356,367 公元105年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53,256,029 公元125年 (东汉安帝延光四年) 48,690,789 公元140年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约49,150,000 公元144年 (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49,730,550 公元145年 (东汉冲帝永嘉元年) 49,524,183 公元146年 (东汉质帝本初元年) 47,566,772 公元156年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56,476,856 公元280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16,163,863 公元581-600年 (隋文帝开皇年间) 约44,500,000 公元609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19,956 公元705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 约37,140,000 公元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9,712 公元732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45,431,265 公元740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48,143,609 公元742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 48,909,800 公元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0,488 公元755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52,919,309 公元760年 (唐肃宗乾元三年) 16,993,806 公元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 约16,900,000 公元820年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5,760,000 公元1008年 (北宋真宗景德三年) 16,280,254 公元1053年 (北宋仁宗皇佑五年) 22,292,861 公元1066年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 29,092,185 公元1083年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24,969,300 公元1122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 46,734,784 公元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约58,830,000 公元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59,848,964 公元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59,873,305 公元1393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约60,540,000 公元1403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 66,598,337 公元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50,908,672 公元1504年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60,105,835 公元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60,692,856 公元1620年 (明光宗泰昌元年) 51,655,459 公元1651年 (清世祖顺治八年) 10,633,326 公元1652年 (清世祖顺治九年) 14,483,858 公元1682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9,432,753 公元1685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约23,600,000 公元1712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24,621,324 公元1713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23,587,224 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约126,110,000 公元1741年 (清高宗乾隆六年) 143,411,559 公元1751年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约181,810,000 公元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约205,500,000 公元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208,095,795 公元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01,487,115 公元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六十年) 约297,000,000 公元1812年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 约333,710,000 公元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401,008,574 公元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约412,810,000 公元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419,441,360 公元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约421,350,000 公元1887年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377,636,000 公元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426,447,325 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 约368,150,000 公元1911年 (清宣统三年) 341,423,867 公元1913年 (民国二年) 约432,000,000 公元1928年 (民国十七年) 约474,780,000 公元1931年 (民国二十年) 约421,700,000 公元1935年 (民国二十四年) 约462,150,000 公元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约483,400,000 公元1947年 (民国三十六年) 约461,000,000 公元1949年 约541,670,000 公元1954年 602,660,000 公元1964年 704,990,000 公元1969年 806,710,000 公元1974年 908,590,000 公元1981年 1,000,720,000 公元1988年 1,110,260,000 公元1995年 1,200,000,000 公元2000年 1,300,000,000 注:以上数字基本出自史书的记载,不过即使是史书,也不是100%准确,只能参考。
我们可以从上表看出,战争对人口的数量影响极大,西汉末年有接近6000万人口,经过西汉末的几十年战争,锐减一半以上;东汉末好不容易恢复到5000万以上,经过东汉末的混战和三国时期,锐减到1600万;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300万人口,不过短短几年就下降到1700万;明末的战乱也使人口从5100万骤降至1000万左右。另有一处,1713年只有2300万,到1724年上升到1亿多,乍一看似乎非常假,其实这是因为雍正实行了新的田亩制度和征税制度,使得原先隐藏的大量人口、逃避税收的做法行不通了,所以大量人口一下子爆炸性的涌现出来。
其实历朝历代大家族都有藏匿人口的做法,统计经常不准确,所以我说之前的统计也不一定可信。
中国历朝历代,分别都有多少人口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中国人口数变化
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有学者估计,在旧石器晚期,中国人口可能已有100万左右。据记载,夏禹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全国人口为1355万人(也有学者认为那时人口在100万到400万之间),没有现在一个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多,说来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怪不得北京总堵车,现在想想,不堵那才叫怪了!还有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就是,当时全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呵呵,4000多年前我们就是这水平,今天我们还是这水平,一路保持下来,真是不易。到周成王时(公元前1042年)全国为1371万人;到秦和汉初时,因为战火常连天,人口略下降,全国为1000万人左右;进入公元纪年,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中国人口达到5959万,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安徽省。
西汉以后,我国人口进入一个盛衰消长、周而复始的状态。封闭的农业经济和重复不断的王朝更替,使人口发展受到双重制约,人口同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形成同步运动的周期性规律。
从西汉末年至明末清初,我国人口处于起伏徘徊状态,约在6000万—8000万之间。也就是说,在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人口数字几乎没什么变化。
清朝“康乾盛世”以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大约1648年前后,人口约为5000万。
仅仅过了50多年,大约在1704年,人口就突破1亿大关。又过了50多年,到了1760年,中国人口翻番,突破了2 亿。
之后,1800年达到3亿,1834年突破4亿。到1851年后,由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人口大量减少,1864年曾减少到2.7亿,直到1894年才恢复到4亿。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陆总人口约为5.4亿。 建国后,中国人口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波动式缓慢增长,到60年代初突然急剧上升,1964年突破7亿,1969年达到8亿,1974年达到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为11亿,1995年为12亿,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亿人。
如比照2006年的净增人口数计算,到今年年末,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2亿人,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 2006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3.9%,农村人口占56.1%,而199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9.4%和70.6%。
城市化的脚步在不可阻挡地往前走着。 据有关权威人士讲,按照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1.8预测(总和生育率1.8,通俗地说,就是指我国妇女在育龄期内平均生育1.8个孩子),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点毫无疑问。不过,可能用不了多久,我们便会摘下“冠军”的帽子,屈居“亚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成为印度。
这不是我瞎推测,是联合国讲的:根据中等生育水平计算,截至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31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7.2%,超过中国约1.72亿人。美国将以4.09亿的人口保持人口总数排行榜上“老三”的位置。
到那个时侯,“绝对自豪”,“绝对有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我们可能不会有了,不过这肯定是件好事,我们不会因此遗憾。
中国历史各期人口有没有数据
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2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 7200
256 三国末期 2500
300 晋惠帝永康元年 3379
502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期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庆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 44294
相关参考
根据现代分析,人类在大约公元前七万年遭遇了种群瓶颈。起因可能是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爆发造成的巨灾所影响。从那时起,世界总人口长期停滞在一百万左右,大家都通过狩猎采集为生,而这种生存方法使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最为分裂和动荡的一个朝代。在这样一个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自然会四处逃奔和迁移,但尽管如此,南北朝的人口统计工作依然做得很出色。那么,南北朝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呢?南北朝有多
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它在宋元明人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倍增现象,短时间内,人口翻了两番,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长。满族入关之后,就统治思想而言,远比的蒙古族高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对当时人口数量造成一定影响。春秋初年人口数较西周强盛时期密度有所下降。公元前660年,狄人攻破卫国,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卫为春秋初年之大国,人口总数
城市的极度发展是20世纪另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大约为12%—15%,1950年则为30%,到了2001年,已经超过50%。这也代表了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在1
中国各时代人口数:先秦时代:约在一、二千万左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全国人口已达五千九百余万,反映了西汉的[文景之治]以后所出现的繁荣景象。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西元57年):经绿林、赤眉起义
黄冈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2011-8-6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户籍人口全市户籍人口为7442450人(含户口待定的人),
2018年最新统计,目前中国人口约14.25亿,占世界的26.54%。在我国所有的城市中,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已经不算稀奇,常住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如下: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常住人口总数在我国城市中
新中国人口增长历史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
唐朝初年人口为何比隋朝锐减80%,唐朝是怎样恢复人口并崛起的
隋朝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和实施挖运河、修驰道等浩大工程,导致民力疲惫。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人口密集区域遭遇水灾,大水淹没四十余郡,天灾加上隋炀帝的人祸,使得当地百姓生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