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的发展历史
Posted 弓箭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箭的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箭的发展历史
弓箭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弓箭是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
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
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弓箭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传说弓箭是黄帝之孙——挥所发明,他任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职“弓正”。 据传说挥发明的“弓箭”使黄帝的政权更加强大,黄帝打败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劳。
挥也是张姓的始祖,因他发明“弓”而得到张的封姓,因此张也就是由“弓”和“长”组成。关于弓箭的发明,中国古人有独特的理论,即“弓生于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弹指弹弓。 弹弓,在中国一直广为流行。
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有打弹者,有的就使用这种弹弓,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这种竹弹弓。也许,先民最初发明的只是发射小石子或泥弹丸的弹弓,之后进一步摸索,才将弓用于射箭,于是产生了弓箭。
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点。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
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人。 “胶”,即动物胶,用以黏合干材和角筋。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记载,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是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弓箭的制造并不复杂,连小孩都能自己动手,无须大人代劳。先上山觅得一段大小适中、坚韧柔软的木材,将其砍伐下来,去掉枝叶,慢慢弯成弓形,为了防止其伸直复原,有必要用柴火燎一燎。
倘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木材,竹片或藤条均可代用。弓做成了,弦也不难,用麻绳系上即可。
但麻绳的弹性不强,影响了弓箭的射程以及力量,弓弦最好用橡皮筋充当。弓和箭是临时所能制备的最好武器,只需花上很短时间,你就会在使用它们时成为受益者。
射箭的发展历史
射箭历史
火、语言和弓箭被看作是古人类文化史上的三大进步,弓箭的发明是人类向另一个时代迈进时取得的一项重大飞跃。
最古老的艺术品显示,有关弓箭的最早记录出现于大约5000年的古埃及,尽管历史学家把它发明的时间定为至少在25,000年前。古埃及人把弓箭用于战争和狩猎,不久就成为整个古代世界从地中海到远东、非洲和美洲必备的军事装备。
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亚述人发明了向后弯曲的弓,它可以令射出的箭威力更大并且更容易掌握。后弯弓自那时起不断得到改进,现在已有了用玻璃纤维、碳素和铝等材料制成的弓身,但它的基本的设计原理仍在现代奥林匹克的射箭比赛中得到应用。
在中世纪,英国人对射箭尤其喜爱。从征服者威廉时代开始,长弓就是他们作战的首选武器,并被看作是赢得克莱西、阿金考特和波蒂尔斯战役的关键。就像罗宾汉传奇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位著名强盗在一次射箭比赛中用他自己的箭把对手的箭从中劈开并获得了比赛胜利,由此可见,弓箭既用于战争也用于体育比赛。
后来火 药取代了弓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武器,从而使弓箭变的越来越单纯地用于运动消遣。这个项目最早出现在奥运会上是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后来在1904、1908和1920年奥运会上也进行了这个项目。据说它的比赛项目类型很多,从1900年的射飞鸽到1920年的射固定鸟和移动鸟。
缺少一贯的射箭国际竞赛规则导致这项比赛被一度取消,直到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才重新恢复。从那时起,美国在男子射箭项目上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在总共决出的10枚金牌中得到了6枚。韩国女子射箭项目的成绩甚至更好,自1972年以来共获得了7枚金牌,其中包括在过去的三届比赛中夺得了个人和团体两项冠军。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选手加斯丁-休伊什的表现而使这项比赛具有了特别的魅力,人们熟悉了他的马尾辫、反戴的棒球帽和镜面太阳镜,以及他略显瘦弱的胳膊和镇定的神情。他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遇到了意大利的头号种子米歇尔-弗朗吉利,他用时比弗朗吉利多了一倍并最终反败为胜,他后来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然后他又率领美国队夺得了团体项目的冠军
箭的的发展历史如何
人类很早就会制造和使用箭了,早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树枝或竹竿 磨出尖头来狩猎。
而箭的真正起源则应该是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原始人将石片、 兽骨、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放在箭杆的一端,这就是早期的石箭、骨箭和贝箭。商周时期 出现了一种用青铜制作的双翼式的箭,称为“青铜簇”。
到了战国时期,三棱式箭头的箭开始盛 行,这种箭既容易锻造,又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汉代以后,箭的材料开始由青铜箭向铁箭过渡, 而且为了使箭具有更强的杀伤力,人们开始在箭头上涂毒,制作出极为阴险的毒箭。
中国现存 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箭是在内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为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所制。 到了宋朝,人们发现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都与尾羽的关系密切,如果箭羽太多,飞 行速度慢;而箭羽太少,则稳定性差。
箭的羽毛以翎羽最为优秀,其次是鹰羽^人们经过反复实 验,对箭羽的用量和选择作出了严格规定。到了明清时期,人们设计出一种能在飞行中发出响 声的箭一一“鸣镝”,这种箭是在箭身上打出小孔,以使箭在飞行的过程中通过空气阻力和风的 作用而发出响声。
箭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远射兵器之一,在古代军事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 着火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中,箭已经基本不再出现。
后来,射箭从军事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
求弓箭的详细发展史
细说中国古代武器—弓弩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
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
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左小图上为锋下为铤,大图最上端为镞,中为杆,下为羽,最底下为比。
原始弓箭的产生 1963年,在山西朔县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石镞(zú)。其长约28mm,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
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镞。不过《易传•系辞》就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矢”(意即弓仅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体年代,要比能够制造这种石镞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万年以前的事情。 其后,古人类不断改进手中的生产和战斗工具,使得弓箭紧紧跟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而演进。
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箭镞由原来的打制石镞逐渐演变为精细的磨制石镞。同时为了能使石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并加上了使箭飞行稳定的尾羽。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
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原始木制弓有2种: (1)单木弓:生活在东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弯曲成型,缚上用鹿筋或鱼鳔制成的弦,一张弓就算制成。而生活在外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用落叶松或榆木制造弓体,鹿筋为弦,长约1.7m;箭则是削尖的桦木而已。
(2)初级复合弓:游 牧在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使用过一种初级复合弓,这种弓的弓体使用韧性大的黑桦木做里层,落叶松木做表层,两层木胎之间加垫鹿或牛的筋,然后用细鳞鱼皮熬成胶把它们牢固地粘在一起;弓体制成以后,缚上鹿皮做的线。 原始弓箭有着较大的威力。
例如:1966年春在江苏沛县大墩子遗址第316号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尸骨。其身长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
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断的骨镞嵌入,深达27mm。由此可见当时的弓箭杀伤力之强,足以穿透肌肉射进人骨。
春秋战国,一个血腥的时代。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
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
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
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
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
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
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
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4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当时的诸侯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
据史料记载,楚灵王酒醉之后将楚所藏之宝弓“大屈”送与鲁侯,酒醒之后追悔不已,不顾将背负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将弓索回。 春秋战国弓箭技术日臻成熟 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
《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
古代火箭的发展历史是怎样得
在古代战争影视剧里,我们常看到一方将箭头点燃,用弓弩把燃烧的箭射向敌方的情形。
这种用于投火的箭,古人称为“火箭”,其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当然,我们现在不认为它是 火箭了,因为它的推动力是机械动力,而不是反推力。
真正的火箭应该出现在火药发明之后。 公元9世纪,火药被发明出来,唐末宋初时,人们才在战争中使用火药武器。
可那时的配方 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足以作为推进的燃料。 随着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在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 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
到了宋代,人们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点燃引火线后射出去,箭 在飞行过程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这种箭已利用了助推 原理,是现代火箭的雏形,也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助推火箭。
助推火箭发明以后,由于它巨大的杀伤力,在战争中开始频繁使用起来。 公元1128年,南 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国进攻中原时, 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战场上使 用火箭武器。连年的交战使火箭技术逐渐被金和蒙古掌握,于是当时各方兵工厂的一个重要任 务就是制造火药。
在这种情况下,火药的配方有所改进,制造工艺渐趋成熟,其燃烧速度和爆炸 力也得到加强。 明代是中国火箭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军事技术家制成多种利用火药反作用力推进的火 箭,用于战争。
除了单级火箭外,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 在当时的 水、步、骑兵中火箭武器已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火箭部队。
明代的火箭虽然种 类繁多,但其发展主要体现在火箭样式的更新上,有关火箭的尺寸、规格、装药剂量、发射距离方 面却较少被顾及。而在火箭的稳定方面,仍然是传统的箭杆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显著改 善,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难以提高。
进入清代,火箭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是因为长时间的 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闭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还是缺少相应科 学理论的指导。
火箭技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逐渐传入欧洲,意、法、德、波兰、英、俄等国都先 后掌握了火箭技术。 尤其出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国家在使用火箭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火药配比, 对火箭形状、大小及稳定装置和火箭材料,进行了重大改进。
很快,欧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 精度等方面开始超过中国的火箭。 到目前为止,火箭成为人类发明的一种速度最快的航天器,人类正是借助于火箭才实现了 遨游太空甚至登上月球的梦想。
“火箭”的发展史是什么样的
“火箭”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2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首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了。
火箭出现后,大多还是用于军事行动和民间娱乐中。公元10-13世纪,在宋、金、元的战争中,已应用了火枪、飞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药武器。
那时的飞火炮和现代的火焰喷射器相似,是一种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后期,在民间一些娱乐活动中,人们利用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制成了能够高飞和升空的“流星”、“爆竹”,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从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基本具备了火箭的特点。在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后,火箭已被广泛地用于军事上了。
到了明代,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火箭,除单级火箭,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而且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配备和发射剂原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这些都在明代的《武备志》中有过记载。 戚继光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等三种喷气火箭,统称“三飞箭”。
“三飞箭”是用长6-7尺、粗5-7分的坚硬荆木作箭杆,镞长5寸,横阔8分、其锋坚利,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附一个长7-8寸、粗2寸的火药筒,筒尾通出火线;箭尾有保持箭身飞行时平衡的羽翎。 水战时,将箭身安于竖立在船舷的架上点火发射。
陆战时,既可将箭身安于竖立在地面上的叉形兵器上点火发射,又可将火箭载于火箭车上,随军机动,遇敌即点火发射,给敌以重大杀伤。因此,“三飞箭”是戚家军杀敌制胜的利器之一。
世界上其他国家,直到240多年后,才知道世界上有喷气火箭这种火器。
弓的形状的发展史大致是怎样的
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
《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
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1963年,在山西朔县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石镞(zú)。其长约28mm,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
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镞。不过《易传•系辞》就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矢”(意即弓仅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体年代,要比能够制造这种石镞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万年以前的事情。 其后,古人类不断改进手中的生产和战斗工具,使得弓箭紧紧跟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而演进。
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箭镞由原来的打制石镞逐渐演变为精细的磨制石镞。同时为了能使石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并加上了使箭飞行稳定的尾羽。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种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毕竟有限。
后来,人们发现木制棍棒被外力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突然恢复原状会产生较大能量,于是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坚韧的弦弯曲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类武器。对于当时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原始木制弓有2种: (1)单木弓:生活在东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弯曲成型,缚上用鹿筋或鱼鳔制成的弦,一张弓就算制成。而生活在外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用落叶松或榆木制造弓体,鹿筋为弦,长约1.7m;箭则是削尖的桦木而已。
(2)初级复合弓:游 牧在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使用过一种初级复合弓,这种弓的弓体使用韧性大的黑桦木做里层,落叶松木做表层,两层木胎之间加垫鹿或牛的筋,然后用细鳞鱼皮熬成胶把它们牢固地粘在一起;弓体制成以后,缚上鹿皮做的线。 原始弓箭有着较大的威力。
春秋战国,一个血腥的时代。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
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
不过,保留至今、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只有齐国的《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
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 宋朝建立以后,对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极度重视,而弓弩作为一种最适合守城的远距离杀伤兵器,由此在制造规模和质量上达到了最高峰。
当时宋朝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 明朝时期,军队使用的弓除了宋时使用的4种弓以外,还有开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种。
见于《武备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张弩、腰开弩、窝弩、双飞弩等。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运用,弩开始逐渐被排挤出战争舞台。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准备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升空后,将首次向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空中加油”,延长天宫二号的在轨时间。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的发展的多重重要意义 首先,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冷战结束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增长极,亚洲的地缘经济格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次,促进产业优化。复旦大学信强教授指出,在当前这个全球经济日益依赖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时代,随着各国的经济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以信息为主导的转变,信息的快速获取、集成、传输成为财富生成的源泉。
再次,对于国防安全有重大意义。人类社会早就进入太空时代。
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航天的发展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武器发展简史
剑: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矛: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戟: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刀: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匕首: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弓箭: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盾: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铠甲: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火铳: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属管状射击火器。由前膛、药室和尾[上“巩”下“金”]组成。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火铳是中国元古代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以铜和铁铸造,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佛朗机: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鸟铳: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相关参考
李存勖,后唐帝王,军事天才,依靠他的军事能力一统大军,不乱山河。但徒有军事能力却没有政治盘算的帝王,怎能让国度走的长久,加上荒淫无耻,更是加剧了国度的消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认识李存勖的生平故事和关
柳天源是唐朝工部器造司的侍造。别看他是主管造箭的小官可责任却非常重大。突厥国正举兵攻打大唐的边陲重地铁马关铁马关的尉迟总兵派快马回京告急――前线最缺的就是雕翎大箭。 给铁马关造十万支雕翎箭的任务就落
四大名著历史人物歇后语大全人怂货拉拉汤武大郎娶媳妇——给人家预备的武大郎哭舅舅——两眼闭到黑吕布跌下井——使不得戟;使不得急貂蝉嫁吕布——英雄难过美人关孔明借箭的天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阿斗——扶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国有一位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中北归大雁的人,楚襄王听说后,把他叫来询问射中的经验。这个人在回答的时候说:“我喜好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怎么值得向大王说呢?况且凭着楚
一、箭与墙秦国是一个法律十分健全的国家,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在工程质量上检验标准十分严格,有最早的质量倒查及问责机制。秦法规定箭的制造标准应能射入墙中,如果射不入墙,则造箭之人受罚;秦法又规
诸葛弩变火绳是一张基本无意义的卡,因为诸葛弩和火绳都属于散兵,但是诸葛弩在旧汉改及打上万箭齐发卡之后,每箭的攻击力达到15,由于对重步是3倍加成,等于一箭攻击达到45,3箭连发总伤害高达135,远远超
...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1戚氏军刀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
...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1戚氏军刀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
会计的发展历史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其中,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