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机历史

Posted 纺纱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织布机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织布机历史

纺织机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

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 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 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 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 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 20 ~60倍,每人每小时 可织布0。 3 ~1米。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土 •哈格里夫斯 (约1720 ~ 1778年)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年)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经线。

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1753 ~ 1827年)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明了走锭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 8股细纱。 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处,所以又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绕在线轴上时再移回。 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1784〜1848年)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纺纱机上纺。

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扭着纱线。 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

最简单的织布机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导引的另一根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

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 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机的脚踏板引人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1704 ~约1780年)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工作效率。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阴家埃德蒙•卡特赖特(1743 ~1823年)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动力输出。

纺织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 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 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 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 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 仍在用它纺纱。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

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 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 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 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 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3枚,最多为5枚。

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 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 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 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

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 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 可纺一百多斤。

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 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 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 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 可靠的史料说明。

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 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 到战国时代。 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

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 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 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 20〜60倍,每人每小时 可织布0。

3〜1米。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

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土 •哈格里夫斯 (约1720〜1778年)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 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年)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 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

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 经线。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1753〜1827年)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 明了走锭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 8股细纱。

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 处,所以又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 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绕在线轴上时 再移回。

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1784〜1848年)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纺纱 机上纺。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 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扭着纱线。

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最简单的织布机 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

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导引的另一根 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 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

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 机的脚踏板引入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1704〜约1780年)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 工作效率。

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随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阴家埃德蒙• 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 的主要动力输出。

织布机的来历有谁知道织布机的由来呢

织布机的由来 我国最原始的织布工具,是出现于六七千年以前的“距织机”。

织布时, 操作者席地而坐,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当 然,由于工具的简陋,织布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汉之际,人们革新成功一种手脚并用的单综织机。 这类织机,虽然仍是简单、原始的,但比“距织机”的纺织速度加快了许多 倍,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织机了。

欧洲到 6 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 到 13 世纪才广泛采用。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而要织造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就要 在织机上再加提花装置。

我国在商周时期已有了提花设备,到汉代,已使用 复杂精密的提花机。但这类提花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够理想,60 天才 能织出一匹花绫。

三国曹魏初年,扶风(今陕西兴平)的马钧对提花机进行 改革。改革后的提花机,省工省时,织出花纹更加精美,很快得到推广。

后 经唐、宋几代的不断改进提高,提花机更加完善定型。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 达,已能织出布、绢、纱、绫、罗、绵、绮等十几种丰富多采、精巧新奇的 布帛。

提花织机的贡献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一种具有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的织机。

古代普通织机是利用一片或两片综(提升经线的部件)分别同时提升单数或双数的经线,形成梭口,以便送纬打纬,织成平纹的织物。商和西周的丝织品上已有简单的几何纹。

春秋战国时,相当精美的锦和文绮上已出现了复杂多变的鸟兽龙凤花纹。考古发现的汉代提花织物主要是文绮、文锦和文罗。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绒圈锦,其总经线数为8800~12200根,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织机的复杂和织造工作的艰巨可以想见。汉时的一种大型提花织机,在机上部专门设有花楼,挽花工在上面按预定的花纹图样控制复杂的综线运动,与坐在机前的织工配合织造。

东汉王逸的《机妇赋》中曾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一复杂艰巨的劳动。

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 隐花孔雀纹锦、 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考://61。

加速工业革命的纺织机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3世纪,欧洲开始大规模推广手纺车,手纺车具有垂直的大纺纱轮,大大简化了纺纱的工作。

它有一根带子带动纱锭旋转,纺纱者一只手从垂直的纺纱杆中不断地抽出羊 毛线,另一只手不断地转动纺纱轮。16世纪的手纺车又增加了脚踏板,纺纱工从此可以 坐下来纺纱。

18世纪,纺纱机有两次极为重要的改进。首先是1764年,英国机械师詹姆士 •哈 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于1770年取得专利),其次是1769年哈格里夫斯的同胞理查 德•阿克赖特发明的精纺机。

早期珍妮机由手转动纺纱轮,主要用于纺织羊毛纱线,而且能够同时织8股纱线。而精纺机则是由水轮驱动,主要用于纺结实的棉纱作为经线。

1779年,英国织布工萨缪尔•克朗普顿结合珍妮机与精纺机的长处,发明了走锭纺纱 机,它能够同时纺出48股细纱。因为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早期两种纺纱机的长处,所以又 称之为骡机,意为两种纺纱机的“杂交”后代。

这些纺纱机的原理大致相同,首先将纺纱纤维即粗纱缠绕在旋转的纱锭上并移到一架走锭纺纱机上,走锭纺纱机首先向外拉出细线,然后将其扭在一起形成纱线,当纱线 绕在线轴上时再移回。1828年,美国人约翰•索普发明了环锭纺纱机之后,棉便在环锭 纺纱机上纺。

在环锭纺纱机中,粗纱穿过一系列高速滚筒后,被抽成精纱,之后每根精纱均穿过“滑环”上的小孔,将其扭成一股后,缠绕于高速旋转的垂直的纺纱锭之上时 扭着纱线。获得纱线后,纺织工便可用它制作布匹了,这也正是织布机的主要功能。

最简单的织布机即为有一套平行细线(即布料经线)的一个架子。织工们以垂直的角度使用梭子 导引的另一根细线(即布料纬线)织入织布机上的经线之中,生产出布匹。

最初的重要改进是加上了一些绳索,用于提起所有的经线,使得梭子能够快速轻便地从一端穿到另一端。很快,纺织工便将纺织机的脚踏板引人织布机,更加方便地控制提线绳索。

1733年,英国工程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后,更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的工作效率。这一设计使得织工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梭子从布料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随着人类文明的 进步,机械织布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初是由水力驱动,1785年,英国发明家埃德 蒙•卡特赖特发明首台蒸汽动力织布机后,蒸汽动力正式代替水力,成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动力输出。

相关参考

织布是妇女生存的基本技能

进行到现在,你一直作为男生在穿越,估计该有妹子不乐意了:凭什么女生就不能穿越?罪过啊!关于秦朝的文字记载本来就少,出土秦简更没多少妆容时尚、婚恋八卦之类妹子们天然喜欢的内容。不过为了照顾女性读者,不叁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卢德运动的爆发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上的极大变革,机器逐渐代替人力进入人类社会,工业、农业发展得到很大的推动,但与此同时,在由于自动织布机的使用,很多手工工人失业,所谓卢德主义者就是当时反对自动织机的手工工人

乐平市历史文化

乐平市的历史名人饶娥(749—762年)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

北师大初中历史复习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1、珍妮机: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2、瓦特与蒸汽

今日历史10月19日大事记,历史新知发生了什么

一、国内大事记♦ 1893年10月19日上海机器织布局失火焚毁      125年前,1893年10月19日,一场大火将整个上海机

女中豪杰花木兰

  花木兰是北魏人,她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一家五口人过着小康生活。花木兰没上过学,跟着父亲学习写字、读书,平日在家织布、做饭、洗衣、喂猪,样样都做得又快又好。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

牛郎织女传说的源头真的是西方情人节吗?

...形成得很早。这一节日萌芽于先秦时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到汉代终于定型为一大节日。时间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民间称“七夕节”、“乞巧节”等。从文献记载看,“七夕节”的最初形成可能和人们识别并...

牛郎织女传说的源头真的是西方情人节吗?

...形成得很早。这一节日萌芽于先秦时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后,到汉代终于定型为一大节日。时间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民间称“七夕节”、“乞巧节”等。从文献记载看,“七夕节”的最初形成可能和人们识别并...

安倍晴明娶自己女儿_“安”字的来源是什么

“安”字的来源是什么?在古代,女人一个人在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古代多是部落杂居,部落间经常发生械斗和暴力冲突,女子很容易成为掳掠的对象。在畜牧农耕发明后,女子一般不再出外采集,转而釆桑养蚕,织布断锦,

白族的扎染技术是怎样的 白族民间艺术简介

...色的点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74岁的张亮宵坐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纺布,这架和她年岁相仿的老织机上做出来的棉布,最终将被用来制成扎染桌布和其它布艺。张老太太生活的周城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的扎染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