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沟历史

Posted 部族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崔大沟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大沟历史

历史中有崔王朝这个朝代吗

没有,从来没有,倒是有崔地古地名,春秋时为齐地。

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境内(城西北)。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成请老于崔。”

即此地。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

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

《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

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

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

《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

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

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

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

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

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

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

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

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

关于沂水县马站镇有哪些历史历史

马站镇位于临沂市最北部,镇政府驻地马站村距沂水县城32公里,北与临朐县接壤,南与高桥镇隔沭河相望,东与圈里乡和杨庄镇毗邻,西与沙沟镇相连。

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67公顷。

相传马站是南宋时期黄姓建村,因此处原是古驿站,故名马站。 历来是商贾重镇。

全镇辖76个行政村,1。9万户,6。

9万人。 1943年前,马站属沂水县第七区辖地。

1947年6月在此成立沂北县,1949年8月撤销,更名为莒沂县马站区。1953年9月莒沂县撤消,为沂水县第十三区。

1955年10月改称马站区。 1958年9月成立马站公社。

1984年4月,改称马站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

马站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楚国,沿穆陵关东西方向筑长城,横跨镇域北部,已有2300多年历史。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年代最早,迄今保留最完整的宏伟工程,是齐国为防御南方诸国而修建的军事巨防,全长1200多华里,其中镇内14华里。 境内穆陵关是齐国南大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穆陵关遗址,是齐长城唯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穆陵停雪”为旧时“沂州八景”之一。

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文王、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时齐国疆域,据《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这是“穆陵”一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明清时期的穆陵关,总面积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歇山式建筑。

前有瓮门,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门外关道陡立,其内较为平宽。

关楼两侧及前后,均有烽火台。左右200米处,各有一高台。

今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

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城墙的“裨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齐长城垣高墙坚,烽火台、堠堡、戍楼比栉,尤其是穆陵关一段。

《古骈邑?穆陵关》载:“穆陵,齐国南门也。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

其上堡楼互接,骁勇屯守。烽火相望,夜举烽,光亮山野,昼燔燧,烟云蔽天。

严阵难犯,固若金汤。” 穆陵关为齐、鲁、莒等国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期,疆界时有伸缩。

3000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当地出土的大量刀、枪、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 穆陵关也因此驰名天下。

古时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唐朝沈亚之《沂水杂记》载:“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

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立尸台”。

穆陵关周边山川,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既显雄壮之势,亦透灵秀之奇。 古代文人雅士多有歌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清朝末年夏津的历史

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的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据地名普查时对全县530个自然村名的来历分析,除栗庄(今属银城街道办事处)、崔庄、崔楼(今属白马湖镇)等个别村庄外,其绝大多数,皆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

其原因是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

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据旧志载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户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洪洞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

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现有带“屯”字的村名达52个,如:张官屯、李官屯、黄官屯、周官屯、张里长屯、于里长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内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筑等为统称地名。

命名者居多,如处原老黄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马堤、杜堤、左堤、刘堤等,以建筑命名的有楼、堂、庙等,如李楼、代楼、苗堂、李堂、刘庙、时庙等。另外有以“王庄”为统称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庄、尤王庄、谢王庄等,这类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赐给诸王的庄田,而由管理庄田的头目之姓而分别命名的。

总之,夏津县村名的命名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加统称地名(如:庄、寨、堤、沟、庙、堂、楼等)而形成各个村名。这类村名占全县村名的95%以上。

夏津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命名者。其中有“张法寺”,此村是村东南侧的“大云禅寺”而得名,“大云禅寺”又俗称“张法寺”,据旧志载:大云法寺始建于唐朝,毁于元末。

明洪武年间莱州掖县人张福广夫妇来此,见大寺虽圯,气势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们俗呼“张法师”故又以之称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称“张法寺”。其老伴亦归佛清修,在大云寺南十二里处,建庵修行,人们俗称“张姑庵”后在庵侧建村人亦称“张姑庵”。

简称“张庵”(今属香赵镇)。如五龙堂,据传一母一胎生五条龙,俱乘风雨而去,后修“五龙堂”以纪念,于堂侧建村,名“五龙堂”。

再如王太来庄,郑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来”、“郑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迹命名的有王铺、刘铺、十五里铺,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铺递”(驿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读音中也存有特殊读音,如“时”读“chi”,“岳”读“yao”等。

双沟镇的历史传说

双沟亦称“双溪”、“双河”,这些地名源于镇区北边靠近故黄河堰的两条奇特的小河沟。这两条小河沟虽然相距仅仅只有百来米,但水流方向却是相反的。南边的一条河沟水向东流,北边一条河沟水向西流,而且最终都汇集到镇外西大沟,又向西南安徽省灵壁方向流去。

在没有称呼双沟之前的此地,只有王庄、张庄、高康庄等几个小村庄。每个小村庄只有十户八户人家。因这里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水陆运输的必经之地,随着生意人逐年增多,居住的人烟也逐年增加。生死病老,人间常事。原在城区北边的故黄河堰下,是一片长满芦苇、杂草的荒滩地,后来就自然成为埋死人的乱葬岗子。说来也巧,有一天,南海观音菩萨到北海去参加聚仙会路过了此地,她按下祥云往下一望:“怎么能让死人与活人住在一块儿呢?”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用手指向下一划,地面上立刻出现了一道小河沟,这就自然把阴宅和阳宅分开了。这道小河沟就是南边的那一条,由于观音菩萨是从西向东划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东的。

俗话说,天上方一日,人间已百年。观音菩萨三日聚会结束,当返回南海又途经此地时,再次按下祥云往下一看,却发现她上次划出的河沟北边又居住了人烟,而且是一片低矮的茅草小屋,衣着破烂的穷苦的人家。于是她手指一动,在居住人烟和乱葬岗子之间又划了一道河沟,这就是现存北边的那条河沟。这条河沟,观音菩萨是自东向西划的,所以水流的方向也是向西的。后来,随着集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自然地把原来的几个小村庄连到了一起,原来几个小村庄的名字也就分不清了。那些做生意的远近客商,也就自然称呼这里为双沟集,久而久之,双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有正史考证,其实这两条小河沟是在早年黄河决口泛滥而形成。大约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从河南澶渊(濮阳西南)决口,黄水过处便形成一条大河,即今日的黄河故道。从那时起在一百多年间,因黄河屡次决口,泛滥的黄水又从故道南侧冲泻形成两条大沟,在两条大沟之间即黄河故道南二里许便形成一个冲积高滩,后来在这高滩上陆续有人家居住,也就自然的将该地名称呼为双沟。解放前,双沟镇区大王庙戏楼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至今双沟人还清楚记得:“黄河北去流双水,徐郡东来第一楼。”这也是对双沟地名的真实记载。

历史上崔姓反面人物

最早记录在史册,或者比较著名的崔姓名人就是一个反面人物——崔杼。

这家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为国君庄公和他的妻子通奸,一怒之下弑君篡权。当时记录国史的太史把这件事如实的记入档案,崔杼知道后就杀了他。按照世袭制,太史的兄弟自动继承了太史的职务,依旧不同意删除这段记录,随之被杀。如此连杀两人,直到太史家最后一位男丁前来继任,依然无视崔杼的威胁。崔杼无奈,只能听之任之。等这位太史出宫时才知道,同样具有记录国史资格的另外一家史官南史氏已经听到这件事,抱着文简和笔就跑来等着继承太史家的职责,继续把这件事如实记录下来。

这个典故被传颂了千年,被文天祥写入了《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成为了正直和勇气的典范。

铁犁的历史意义

恩格斯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铁犁牛耕使古代松辽地区的农业在其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两汉铁犁影响了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

1、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两汉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亦重视推广铁犁和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自北而南,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宁夏、陕西、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

只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在当时,“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尚无使用铁犁的痕迹,而主要使用铁口或全铁?、铲等。2、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两汉铁犁的进步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5.犁铧犁壁化。

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在《中华农器图谱》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

如其中的“辽阳大铁犁”(第一卷第155页),是于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其底长40厘米、后宽42厘米、后高13厘米。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耕,用福格森165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15.5厘米,平均拉力为60公斤左右,速度为0.5米/秒左右。

据此,此大铁犁如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牯牛(未阉公牛)二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书》所记?铧,“其制大倍常铧,?亦称是。

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锻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

铧及其使用的情况大约与西汉辽阳大铁犁类似。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30厘米,小犁底长和后宽各约20厘米。

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作业。上述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之前。

3、犁架的科学性与二牛抬扛的必要性耒耜类农具的构造简单,头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条合用的木柄即可。可是犁则不同,是以大牲畜如牛马为牵引力,需要为犁配以较复杂的、合用的犁架。

一般犁架必需具备四个主要部件,即扶手(犁梢)、犁床(犁底)、犁辕、犁箭,两汉的犁架已四件具备。发现于山西平陆枣园村、甘肃武威磨咀子、江苏睢宁双沟、陕西米脂与绥德、内蒙古和林格尔、山东滕县宏道院与黄家岭、广东佛山澜石的两汉壁画、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及木陶模型等,都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况。

至唐代,陆龟蒙著《耒耜经》,说江东用曲辕犁,有十一个部件。研究者对其优点似过分夸大,从现存各种有关资料看,此类辕在唐宋时期使用者极少,只在敦煌壁画中存有一例,但却是二牛抬扛;而单长和双长直辕的使用占绝大多数。

只是到明清时期,曲辕犁才渐见推广。其时二牛抬扛仍相当普遍地在使用中。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此种耕作方法是与当时所用牵引力的条件相适应。据今天的科学实验测定:一头壮牛平时耕地,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约为80至100公斤,一匹壮马的正常与持久的牵引力为30至40公斤。

两汉的常用农耕牵引力是以牯牛为主,有时亦用马,用牯牛和马,则用二牛抬扛的方法比较适宜。关于此事,除上述壁画和画像石上的牛耕图已有生动的反映之外,在文献中亦多有记载。

如《汉书·食货志上》曰:“(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崔?《政论》曰:“今辽东耕犁,……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

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些,但都用直辕。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广东佛山陶水田模型,滕县宏道院画像石牛耕图等皆是。

此外,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牛部”曰:?,两壁耕也。”段注曰:“谓一田中两牛耕,一从东往,一从西来也。”

但两汉时期用一牛耕田的事例毕竟不多。还有一情况应当指出,就是制作直辕,在选材、技术等方面,均较制作曲辕容易。

在性能上,曲辕的优点比较直辕并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仍与直辕结合,相当受到重视。

总之,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尉氏大桥乡冯村的历史由来

尉氏县辖乡。

1963年设大桥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紧靠县城,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4.2万。

密(县)杞(县)、郑(州)周(口)、开(封)许(昌)公路交会过境。辖大桥、席苏、要井、马庄、崔家、孔家、许庄、梁庄、要庄、姜庄、河湾要、花村铺、七里河、南台、寺前刘、东老鸦刘、周庄、十里铺、常王、新刘庄、湾里马、碾陈、大槐树、通院、岗刘、冯村、大苏、岗东蔡、大路王29个村委会。

工业以建材、造纸、化工、橡胶、服装加工、棉短绒加工、木材加工为主,其中棉短绒加工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

运粮河历史的介绍

《史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统兵征陆浑(今伊川县一带),惊闻斗越椒发动叛乱,急回师,不敌而败走。出枣阳,经唐河、舞阳、叶县至现今郏县姚庄一带。设计诱敌深入,待越椒追至青山(郏县紫云山),不见庄王,再返回,刚刚驰马而过的石桥已被拆毁。埋伏在此的庄王让小将“神箭养叔”养由基与斗越椒“隔河比射”,一箭除了越椒。这著名的楚清河战役,就发生在这座桥上。 几个孩子在桥边树阴里玩画片,树影落在身上脸上,折叠了几千年光阴!忽听开了19年茶馆的张守央说:“今天是没风,要是刮风,这儿臭哄哄的,根本坐不住人。” 不想往下走了,返身溯源。 过崔庄到郏县与宝丰分界的闪庄,河被闸成胖胖一湾。有人抽水浇地,有人在树下垂钓。村南又起一坝,几十亩水面漂满菱角秧。 上行半里,就是宝丰县李庄乡翟集村。村中一溜三坝,因为养鱼,水不浊,也不清澈见底。水中有七八个孩子,三四群鹅鸭。水边有男人浇地,有女人洗衣,波光荡漾,树影婆娑。最深最清的是村南那座水坝。楚庄王宫殿遗址离此不远,西去不到一公里。遗址南面的古城村西有白雀寺,相传为楚庄王三女儿(三皇姑)的修行之所。被佛家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三皇姑墓,就在坝塘潋滟的水光里。听守墓老人说,这坝下泉眼很旺也很多,遇到大旱,上游断流,下游照有水。 再向南,杨庄坝连着马庄坝,水清树茂。 听马庄村75岁的老人卢木铎说,60年代以来,这条河上大大小小修有八道坝。河水没被截断的时候,宽处十几米,窄的地方一蹦就能跳过去。河里石头多,螃蟹多,虾也多。山水下来得猛,河滚来滚去,冲出很多潭涡。马庄这一段,就有好几个:泉眼坑、拐胳膊坑、德娃坑……每个坑都有传说。最上头有个五龙潭,光光的石板露出五个水窟窿,口小肚子大,菜坛子一样打摸不到底儿。 五龙潭不在马庄,在祁家村,已被乱石堵塞,只剩下浅浅的几个水坑了。 离五龙潭不远,运粮河的另一源头龙溪,自姚湾村岔向西南,通往龙山最深的那道沟。陡崖裂谷,茂林推涌,素有“龙山水帘洞,花果水泉沟”之称。山上山下,建有始祖庙、龙山庙、龙隐宫。 与龙溪隔道岭,东面就是隶属宝丰县的西外口水库,1966年竣工,集水6.8平方公里,库容3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0亩,最大放水量每秒6立方米。 可惜水库尚在,水渠多已毁坏,就连大坝下的祁家村,也无水可浇了。 运粮河的本源没入群山环抱的西外口水库之中,非大雨看不到山水动流。

古代有什么姓崔的历史人物吗

崔浩(381—450.7.5),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

在乐亭崔、刘、张、史四大家族中,崔家曾以官势居于榜首,世称“京东第一皇庄”。其家族在朝并无名宦显要和什么出名的大人物。但一提起崔八厮,却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崔八厮的真名叫崔佑文(1850——1902),字宣侯,此人还捐有一个选同知(亦称州同,即协助州官办事的官吏)的官位。因他在崔家同辈弟兄中排行第八,又因其人性情怪异,故人们很少叫他的名号或呼他一个“爷”字,却都用“崔八厮”这一浑号呼之。

崔八厮系满军汉白旗人,祖居吉林省长白山麓崔家沟。始祖崔景禄官居军中都尉之职(史料中尚记有祖辈崔景祰为汉白旗指挥),清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顺治皇帝下诏以田代俸,奖励有功朝臣,崔家被分封永平府治内的稻地、榛子镇、迁安以及乐亭城南郎君庙(俗称庙上)一带圈地占田。其收入除很少一部分作为皇粮,供俸恭亲王府外,其余大部统归崔家享用。

崔家的旗地,全部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每年皇粮租金潮水般涌入崔家,其收入“超万户侯”。为此,崔家很快成为富甲京东的大家族。

======

崔骃 东汉文学家,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他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他弃而不任,返归家园。著有《达旨》等书。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

崔玄亮,因避讳唐玄宗,也作崔元亮,字晦叔,唐磁州昭义县人。贞元初中进士。先后曾任代理藩镇幕府,监察御史,驾部员外郎,太常少卿,谏议大夫,散骑常侍,官至礼部尚书。إ

宰相宋申锡因受郑德陷害,被免职下狱,震惊朝廷内外。崔玄亮毅然率领众谏官上朝,为其辩护申冤。虽经反复申辩,苦苦劝谏,文宗始终未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玄亮把笏板放到台阶上,向皇上陈述道:“孟轲曰:‘众人皆曰杀之,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杀之,未可也;天下皆曰杀之,然后察之,乃实于法。’杀一平民百姓尚须依据法典行事,何况要诛杀当朝宰相。臣是为陛下维护国法尊严,并非在为申锡个人说情。”言毕痛哭失声,涕泪皆下,皇上遂感悟。因此,玄亮更加名重朝廷。إ

=======

崔致远,韩国新罗时代的文学泰斗。

崔致远(857~?)

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字孤云或海云。王京(今庆州)沙梁部人。869年来中国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877年任宣州溧水县尉。881年任淮南节度使的从事。后唐僖宗授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职。884年以唐使身分归国,被新罗国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894年向真圣王献时务策10余条,官至阿餐。后屡遭诬陷,外放为大山、富城郡守。因对现实不满,隐居伽倻山,不知所终。他在中国10余年写有大量诗文,多数失传。只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20卷)收在《四库全书》中。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归国后写有反映乱世黑暗、社会恶浊的诗《寓兴》、《古意》、《蜀葵花》等。他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等均收有其作品。

=========

崔峒(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博陵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元年前后在世。初辟潞府功曹,后历左拾遗,终右补阙。工诗,词彩炳然,意思方雅。时人称其句为:“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峒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夏津历史简要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面积871.9平方公里。人口48.9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夏津镇,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为德州市辖县。

夏津之名历史悠久,夏津县始置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此为“夏津”之词的始现。此前,夏津之地明属“鄃县”,鄃县始置于西汉初年属巨鹿县。“鄃”之由来无考,据此字的结构看应属城邑的专用字。后又置信乡侯国,与鄃同属冀州清河郡。汉之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4年)立县为侯国。王莽改觎为善陆(公元9年)。东汉光武帝诛王莽设置侯国,封马武为鄃侯,三国时期属魏清河国甘陵郡。西晋时属清河国。十六国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属北魏济州平原郡。东魏时属清河郡。北齐时属冀洲清河郡,后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古鄃城西南建县,县治在今县城,属清河郡。又另置夏津县,县治在孙生镇(今县城北15公里处新盛店村)属贝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夏津县并入鄃县属清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鄃为夏津县。宋代属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属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临清直隶州。民国时期曾先后属山东东临道第四行政督察区。1945年9月4日夏津县解放后,先后属冀南二专署,衡水专署。1952年10月,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6年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归德州专区,1995年德州撤地设市,夏津县仍属德州至今。

相关参考

唐朝诗人崔颢简介 崔颢的代表作《黄鹤楼》

  崔颢  崔颢的诗作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黄鹤楼》,唐朝历史上对崔颢的评价并不高,但并不影响崔颢的才华,崔颢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崔颢是哪个朝代的人  崔颢,是唐代的诗人。曾中进士,在唐开元年间曾任太仆

血色麦穗

  1  枪炮声在刘高庄五里外的马大沟方向密密匝匝地响了三四天了,震天呛地。庄里的房屋像打摆子的病人一摇一晃的,屋脊上的小灰瓦相互磕碰出哒哒的响声。火光和浓烟一直在天空冲上冲下,一团一团的化不开去。烧

命运多舛的崔莺莺与朱丽叶之间结局的比较

崔莺莺是唐末之后常出现在人们口中的名字,关于崔莺莺结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出自元稹的《莺莺传》,元稹笔下的崔莺莺最终因为张生的抛弃而不得已下嫁他人,等到张生再来相见的时候,只能告之不复当年

唐朝宰相崔圆 崔圆如何辅助唐玄宗

  崔圆  崔圆是唐朝玄宗年间的宰相,关于崔圆的简介《史记》与《资治通鉴》等书籍中都有提及。通过了解崔圆的简介得知,崔圆生于公元705年,卒于公元768年,享年63岁。以今天的地名来说,崔圆是山东武城

唐朝姓崔的宰相,历史上崔氏宰相都有谁

历史上崔氏宰相都有谁?唐代宰相名单,崔家37位!太宗:崔仁师。高宗:崔敦礼、崔知温。武周:崔?、崔神基、崔元综、崔元暐。中宗:崔元暐、崔湜。睿宗:崔日用。玄宗:崔湜、崔圆、崔涣。肃宗:崔圆、崔涣。德宗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侍女其实是被迫牵线的

《西厢记》小说中的女主角是崔莺莺,而其也是著名大诗人元稹现实爱人的化身。《西厢记》崔莺莺是相国大人的女儿,可以说她生于一个官宦家中,因而也受到了非常严苛的教育,她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外出,所以也很少见过

张生崔莺莺的爱情为什么那么容易开花结果

小说《西厢记》中描述了一段张生与崔莺莺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很多人不懂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其实,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

张生崔莺莺的爱情为什么那么容易开花结果

小说《西厢记》中描述了一段张生与崔莺莺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很多人不懂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其实,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

不懂人情世故而被排挤的唐朝宰相崔玄暐

崔玄暐简介上提到崔玄暐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博陵安平人,原名叫毕。崔玄暐是博陵家族的一元,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天官侍郎等等很多的官职,之后由于自己功绩显赫,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鹦鹉洲》连用3鹦鹉 《黄鹤楼》连用3黄鹤 李白崔颢为何不避

媒介崔颢《黄鹤楼》这首半古半律的七律模拟了初唐沈缙冢是以连用”黄鹤“,至于为什么不避讳,需要从沈缙谀潜哒以因,与崔颢无关。李白的《鹦鹉洲》是同样的写法,至于是模拟的谁就欠好说了。若是问有没有更好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