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历史

Posted 针灸学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针灸学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灸学历史

针灸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针灸推拿起源于我国大约 从4万年前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远古时 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 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 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 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 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 :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 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 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 石。

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 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 前身。

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 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 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 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 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 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 工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褽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 疗法的前身。

中国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的历史久远。

据考证,它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真正诞生时间应是新石器时代,《内经 素问》载有砭石治病,这最初是用于刺破脓疡,刺络泻血之用——这就是针灸的起源

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内经》成熟为标志,形成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被称作《针经》。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要——

魏晋隋唐时期,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又一次总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针灸铜人

明清时期,杨继洲完成《针灸大成》,在腧穴里列出来“奇穴”这个类别

近代,鸦片战争之后,针灸学术受到严重挫折。

-----------------------------------------------------------------

希望能帮到你哦亲~

针灸学发展史上有哪三次大的总结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在这个时期,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黄帝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已佚的《明堂孔穴治要》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

《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随着针灸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临床医家和针灸专著。如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收载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大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隋唐时代,针灸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设"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隋至唐初的甄权、孙思邈,都是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医学家,在针灸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均佚)。唐政府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组织甄权等人对明堂图经进行了校订,足见当时对针灸学的重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的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另外,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可以看出两晋和唐朝时代,灸法的应用较为盛行。唐代是国家针灸教育体系成立的开端,唐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内设针灸专业,有"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规范教育奠定了基础。

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

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

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

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

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

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

中国的针灸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中医针灸的发展史是什么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针灸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确,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可知针的前身是砭石。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针具也得到不断的改进,至《内经》著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成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代改进为不锈钢针。

灸法的产生是火的发现和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艾条施灸,形成了灸法。随着后世医学的进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灸法。

由于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用症禁忌症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有系统,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晋代皇浦谧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此后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了积极作用。后世著名的有:北宋的王惟一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京城供人们学习。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医宗真鉴》、针灸集成》等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这些书中最有影响的数杨继洲著《针灸大全》。其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著作。

针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隋唐设“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门专业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从事教育工作,足见当时对针灸的重视。宋元时期针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代进入针灸学发展的昌盛时期。至清代末叶,清朝统治阶级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针灸开始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击中医药学,使中医学事业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尽管国民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中医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学者普遍重视对中国针灸治病原理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最后证明针灸对肌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

几千年来,针灸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医学传人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公元17世纪末叶,针灸传到了欧洲。有些国家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针灸会议。我国一些省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并将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针灸科发展有哪些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

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

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

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1] 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 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针灸学虽源于中国,但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

为了加速针灸医学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设立了三大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以培养世界各地的针灸人才。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推动了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

砭石与针灸 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 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对此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 痈疡,其治宜砭石”。

《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具体说明了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

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

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

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镥石。这已经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如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

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 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

人们在烤火中祛散。

针灸起源于我国哪个时期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

《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 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

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相关参考

《针灸大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医书典籍,它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李蕾。>《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一部记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的重要医学著作,它记述了历代名家的针灸医案,是学习和研究针灸的重

针灸学发展史上有哪三次大的总结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

扁鹊的针灸术出神入化,被后人称之为扁鹊神针

扁鹊针灸扁鹊被后世誉为中医学的开山鼻祖,那自然是有其独到的后人无法企及的贡献之处。扁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开创了中医学上极其重要的望闻问切四大法,为中医全面诊断病情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扁鹊另一个伟大的创

从精密仪器到高层建筑,从铜人针灸到几何方程

水运仪象台是古代社会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这是一台利用水流为驱动力,并且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天文仪器,他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而苏颂也是宋朝哲宗时期的宰相,属于妥妥

张海迪事迹简介

1970年,张海迪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张海迪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张海迪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

大长今历史上真有起人吗

有一本名为《李朝鲜国医官散札记》的书,对长今的描写较详尽,用了约250字提及她在针灸和食疗方面的研究。医女长今,其姓亡佚,今时人不可查,十一代中宗王十八年奉运承旨受封钧号大长今……在其,龙体尚无医女受

曹操杀华佗背后暗藏的故事

历史上的华佗,是一代名医。他出生在沛县国,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毫县,是东汉末期医学家。华佗一生行医各地,精通内科、外科、儿科、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很有声誉。特别是他发明的"麻沸散",在

激光的作用

激光打标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模具焊接机、激光雕刻机、激光针灸、激光裁剪、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淬火、激光唱片、激光测距仪、激光陀螺仪、激光铅直仪、激光手术刀、激光炸弹、激光雷达、激光枪、

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

针灸之祖———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脉学倡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

华佗简介_揭开曹操杀华佗的真正原因

华佗简介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