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
Posted 马克思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资本论的历史地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
《资本论》一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140年前,马克思出版了光辉的著作《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 《资本论》虽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客观的必然过程。
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构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为理论依据的。 《资本论》揭示了有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
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的首要性以及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关于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的理论,关于分工协作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等等,这些规律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 《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生作用。
商品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的性质,它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商品经济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我们的发展与改革,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分不开的。 《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可以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轨迹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助于我们健康有效地推进对外开放,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大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同时警惕和防范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再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中包含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的一些一般要求,如关于增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关于扩大再生产中内涵与外延型、集约与粗放型的界定和相互关系,关于利用和改进分工协作、利用科技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关于加快资本循环周转的方法等,这些原理和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关系,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作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变为现实。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中的创新。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体现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
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包括《资本论。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140年前,马克思出版了光辉的著作《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 《资本论》虽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客观的必然过程。
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构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为理论依据的。 《资本论》揭示了有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
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的首要性以及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关于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的理论,关于分工协作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等等,这些规律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 《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生作用。
商品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的性质,它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商品经济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我们的发展与改革,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分不开的。 《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可以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轨迹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助于我们健康有效地推进对外开放,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大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同时警惕和防范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再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中包含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的一些一般要求,如关于增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关于扩大再生产中内涵与外延型、集约与粗放型的界定和相互关系,关于利用和改进分工协作、利用科技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关于加快资本循环周转的方法等,这些原理和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关系,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作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变为现实。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中的创新。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体现了《资本论》的科学价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
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生平事迹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
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
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
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
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
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
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
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
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
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
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
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
资本论的影响和作用
德国方式,英国材料,欧洲历史,展看人类发展前景。
这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在中国,如何保卫马克思、保卫资本论?!
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为迎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高潮,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保卫资本论 》。其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工作理念。
该书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结合体式。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或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该著认为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以下为该书扉页上的题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人类不是在开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 ——马克思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列宁
凡一国之历史,其对于民族思想之指示,与民族力量之启发,恒于不知不觉之间,隐操大柄。 ——熊十力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关于三大系列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及其手稿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下面试列举10条: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2.生产总过程是直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
其中,直接生产是基础,它决定着其他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后三个环节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
3.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能变成巨大的直接的生产力。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耗费,较多地取决于所运用的科学知识的力量。要从一切方面去进行探索,以便不断发现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社会需求。
4.社会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扩大。
社会分工和协作能产生无形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分工制度的优点。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这种必要性决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
因此,每个部门生产的结构与规模必须符合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如果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等于废品,同时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有效实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比例有许多,马克思当时主要分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两大部类内部的比例,以及农业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等。
强调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5.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
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由简单再生产创造出来的,简单再生产的维持过程还包含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所以,一定要在维护好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又分为外延与内涵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就应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轨道。
6.节约劳动时间与提高经济效益。真正的经济就是节约,即劳动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把生产费用降到最低限度,这种节约等于发展生产力。
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并使商品尽可能便宜。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合理分配,是一切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首要经济规律。
7.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过程看成是人类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改造和战胜自然,忽视人与自然物种变换的良性循环。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其实,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对待自然界,而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的关系。
恩格斯希望并相信,未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在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8.全面发展人的素质。
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知识日益应用于生产,分工协作不断变换,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也为此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进一步从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视角,深刻地指出,要发现、创造和满足新的社会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使他具有尽可能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即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
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劳动体系,而且要发展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需要体系。 9.社会化生产必然走向世界化。
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推动流通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趋势必定要突破各国的国界,形成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社会生产的世界化与资本。
读《资本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被图书馆员称为最勤奋的读者。
马克思在阅览室里埋头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之后,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们传颂为“马克思的足迹”。
二、作品思想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的总和。《资本论》正是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关系,而且这种分析是辩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本质到现象。
《资本论》第一卷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一般本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作为生产和交换的统一的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
《资本论》第三卷分析了作为生产、流通、分配的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进一步重点揭示了接近社会表面的分配领域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至于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一、二、三卷都作了有关的分析。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正是由于《资本论》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所以《资本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资本论
名人对资本论的评价
许光伟:《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 《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 ——论中国经济学的思维和语言**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15YJA790073)。
作者简介:许光伟(1971-),男,安徽滁州人,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研究领域和专业方向:《资本论》、企业理论以及中国经济学研究。许光伟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从《道德经》到《资本论》是术语的传承和革命,是思想领域发生的一次次重大变革,延续了历史的生生不息。
可对接之点包括:(1)以《道德经》释解《资本论》架构之谜,显露发生学工作逻辑规定性;(2)在历史探究中衔接“农业史的经典”和“工业史的经典”(逻辑),找到《资本论》传承《道德经》的具体学科工作路径;(3)探索“中华定义”特殊方式,以中国经济学之“思维”和“语言”切入,锁定中国本质概念架构:道+德。可见从方法论看,《道德经》乃是中国经济学的思想源头。
启发我们:必须把《资本论》之学术保卫内涵确定为“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建立整全历史域的范畴的生产与批判,据之,可创造性提出学科方法论的思想。发生的,同时是批判的(规定),由此可确立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与工作方法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经;资本论;发生学;工作逻辑;中国经济学 许光伟. 《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论中国经济学的思维和语言》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第5-13页 一、楔子 本文是拙作《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1]的研究续篇,是拙著《保卫》(该著副标题在话语意义上即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大纲)[2]的一个特别意蕴的书评。该著创造性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其可以解作从历史和思想方面对经典文本进行贯通。
从这条路径出发,《道德经》对《资本论》的影响体现在实质层面,即工作逻辑之上,尔后扩展到学科方法。这是我们争取“跳出文本”进行历史理解的基本理由。
另外,罗义俊的《老子译注》[3]提出一个疑问:“此章纯说道体,何以置入《德经》?”①本文从解决此问题入手,提出《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做相应的引申,力求“本土化”的原创研究。显然,此“引申”是属于方法论工作范围的一个意义域。
道和德,二者的合成即本质;名者,本质的逻辑形式。这样一来,发生学工作逻辑(包括思维)与语言仍可实现对马克思进行“中华转译”。
马克思在叙述中为促成事的科学工作效果的产生,借用并改造了“黑格尔叙述”(如质-量-形式-规律的内容和形式的接续),所生成的“辩证讲述”和“中华本质”的规范内容是相通融合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把这看作是《资本论》保卫行动的内在学术价值!!它的根据所在就是:面向中国经济学,我们果真如此孤独吗?它向全体中国人提出了行动的议题。
二、总论:《资本论》架构——基于《道德经》的阐释 《道德经》强调:“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②无独有偶,在检阅《资本论》目录时我们发现:无论《资本的生产过程》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都有关于“资本的再生产”的阐述。
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会不会是一种重复呢?熟悉《资本论》的人知道,这不是重复,两者是工作递进和相互包涵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前者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体状况”的描述。
即动态描绘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实体关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实体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对而言,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运动条件进行汇总意义的阐述。
即进一步工作刻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运动条件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运动条件。前者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不限于“工厂制”,它的深一步的本质内容是“社会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后者则进一步要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本质是追逐“扩大再生产”,而绝不局限于再生产本身。
概言之,这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道”和“德”。扼要而言,“资产阶级社会有一部特殊历史:资本主义‘道’和‘德’的发展。
它扎根在生产史中,显露在流通史中,最后和生活史合而为一。”由此可见,“‘道’和‘德’的形成中已经包含了它的发展规定。”
[2](P429)《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内容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句看似无关,在工作逻辑上却有着内在的关联。
实例就是《资本论》。用《资本论》的体例看:劳动生价值,价值生价格,谓“有无学说”。
道的运动方式是“反”,类共同体的集体话语是“弱”,谓“体用之分”。而关于“反”,《道德经》作出的诠释就是: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是“养德”。且看《道德经》的系统说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③如此看来,上述的第一句是讲述“德”(《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内容和逻辑),第二句。
相关参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溶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了近代的民主革命发展,对反封建有重要作用,但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另一方面又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因此无法
一、怎样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前者找到了能够完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项伟大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体即工人阶级。这是由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
参考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转百度知道)。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做过的梦,但是毫无例外全都破灭了。历史雄辩地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
1.19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基本特征: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大家好,欢迎阅读今天的文章。我是每日一更的山海收藏说。今天要从玉雕形制上和大家分享的形制很简单,甚至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它依旧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虽然在功能性上已经和他最初的功能差距很大了,但是我们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纵观历史,君主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政治形态,曾经一度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最主要的国家体制。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很多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夺取
中国资本市场和西方资本市场有哪些区别中国资本市场和西方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一是发展历程的不同。中国的资本市场只有20多年的历史(尽管清朝末期、民国时期也有债券、股票交易,但未能延续下来,与当代中国的资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所以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中国,关闭已久的国门被它打开,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近代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所带来的政...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所以鸦片战争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中国,关闭已久的国门被它打开,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封建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近代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所带来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