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谈袁崇焕
Posted 努尔哈赤
篇首语:你要学会努力奔跑,别被世俗跌得一塌糊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学家谈袁崇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学家谈袁崇焕
谁能谈谈袁崇焕的功过是非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转贴)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
袁崇焕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 如,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 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他于天启二年 出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 震惊。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4年多的时间里,清 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10万明军, 无一败仗。 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 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袁崇焕就是在这种 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位后,立刻加固 城墙,整饬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 以宁远守兵约1万,大败清兵13万,打破了清 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袁崇焕在 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 金军南下。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 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 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 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 极设下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 (163俾),袁崇焕被处死,其尸身被百姬舱。 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 军”,他的死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剧。
袁崇焕明史中汉奸,还是清史中的英雄
抛开明、清两朝对袁崇焕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定论不谈,我们可以来看看袁的同僚对他的评价。明末著名历史学家、誓死不愿降清的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 东林党文官夏允彝在《幸存录》中则说:“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或问之,则曰:士子宜中者,自有命在,随意抽取可也。斯岂执事必敬者乎?宁远一捷,实为有功,遂自矜为东夷已破胆,必肯献地讲和。召对,自言五岁灭东夷,了无成算。给谏许誉卿面叩之,崇焕自言聊慰上望云尔。给谏亟言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崇焕亦自觉失言,遂以用人措饷等事再请於上。倘有不相应,即可借为卸担地,不意上之咸从所请也。赴援都城,召见,即请统兵入城休息。上不可,以三十骑入城请;上曰:三十亦不可。上之所以疑之者至矣,而崇焕绝不悟也。” 从这两位僚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袁崇焕的人缘似乎很差,喜欢大言不惭,而且对皇帝也不怎么恭敬,在这一点上他比岳飞可就差的远了。且不说他是否通敌,单是矫诏杀害和他同一级别、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一事,就足以杀之而不冤。毛文龙多年在辽东与后金周旋,大打游击战,弄得后金努尔哈赤寝食不安,可谓是明朝的大功臣,战功赫赫。在离京赴辽之前,袁崇焕就早有杀毛文龙之心,这一点《幸存录》也有记载:“阁臣钱龙锡尝问以辽事,答以璫从东江做起。钱谓舍实地而问海道,何也?且毛帅未必可得力。崇焕云: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此吾所优为。钱固庸人也,不以其言为意。及斩文龙,疏中即入钱语。及虏阑入,朝论遂以杀文龙为崇焕罪而并及龙锡,以崇焕为逆督,而以龙锡为通逆;一凌迟,一拟辟。” 袁崇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自负,目中无人。他考中进士后,两三年内就从文职改为军职,他自己也“以边才自许”,甚至向皇帝吹嘘自己能“五年平辽”。崇祯皇帝对他非常信任,把他派到山海关总督蓟辽边事,赐给他尚方宝剑,同时把辽东满桂、王之臣的两把尚方宝剑给没收了。当时是崇祯元年,其权势地位达到巅峰,但第二年年底就被皇帝解除了兵权,下狱。崇祯三年,崇祯就把他杀了。 满清灭亡后近百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袁崇焕都是忠。满清不但未吹捧袁崇焕,反而有所贬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在明人和朝鲜人的书里都有详细记载为大捷,但在满清所修明史里却一笔带过。“明人憎恨”主要集中在袁的所谓通敌议和上,但这很明显是由于满清当时散布的流言而误会了袁崇焕。既不是卖国贼也不是中流砥柱! 仅是一善用火炮守城的勇敢将官。 1、杀毛文龙是最大的战略失策!即使毛要投降这种情况下都应极力拉拢,何况毛还有极强的牵制作用,毛一死,皇太极很快入关就是明证。毛、蒋都非常善于这种手段。 2、袁杀毛也不具有合法性,说明袁的专横跋扈。 3、袁在锦州筑城是极其愚蠢的战略,锦州、宁远之间数条河流阻隔,根本无法增援,300多年后,蒋介石同样吃亏在锦州上。而且,锦州筑城防守消耗了大量明朝的国力。 4、乾隆给袁平反级编造反间计的目的是为了贬低崇祯,打击反清复明,原因是清是打着帮助明朝戡乱的旗号入关的,还以兄弟之礼祭奠崇祯,不便于直接攻击崇祯。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原因之一:报恩。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族人被屠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
袁崇焕身上存在的争议和瑕疵,实在太大了。个人认为,无论他做的事情引起了多么众说纷纭的后果,他始终都不是一个汉奸。他不像洪承畴,袁崇焕可是始终没有投敌。他要是想当汉奸,无论是孤卧宁远的时候,还是督师蓟辽的时候,都没有人挡得住他。但是他也称不上一个民族英雄。 ——而且民族英雄的定义也不明确。他战略眼光不足,和对手周旋落于下风,守城实属上乘;却又胆大妄为,擅杀岛帅,信口开河五年平辽,但又有议和谋款之举,以致于被朝廷认定欺君纵敌。===========脱水版============宁远之战:首挫凶锋,功不可没。 宁锦之战:战术上的胜利,不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五年平辽:给自己挖坑。擅杀岛帅:胆大妄为,涉嫌自毁长城。己巳之变:涉嫌纵敌入京畿,政治生命结束。==========一堆引文的正文=========驳“袁崇焕看出山海关外建新城计划的漏洞”关于这场新城的辩论,被篡改了的明史是这么记载的:抵关,诘在晋曰:“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在晋曰:“否,当更设兵。 ”曰:“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池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曰:“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在晋无以难。而辑录奏章疏旨,成书于崇祯年间的《三朝辽事实录》里,孙承宗自己的奏章对这件事情是这么写的:“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 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 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一比对就会发现,明史只摘录了两人争论的前半部分,把王在晋的反击去掉了,于是辩论的结果就被完全逆转,从孙承宗“无以应”变成“在晋无以难”。连孙承宗都无以应了,袁崇焕“看出漏洞”的说法还是算了吧。 宁远之战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宁远之战。尽管有人认为,后金之所以不打了退兵是由于城墙挖不塌,或者已经在觉华岛上抢到了粮食;但无论如何,他确是辽事以来第一个守城不陷的将领。想象六万大军中的孤城宁远,袁崇焕是在这种情况下誓死守城,而且还守下来了。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而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宗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同时宁远大战之所以成为大捷,如此宣传有另外的原因:“尚书王永光议奏,恢边胜筭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文武将吏从此立为脚,富贵功名从此发轫。皇上深嘉清野坚壁之伟伐酬报于前,而姑免失粮弃岛之深求策励于后。 ”(《明熹宗实录》卷七十)“虽未尽歼逆奴然已首挫凶锋,似此忠劳朕心嘉悦。”至于袁崇焕有没有失粮弃岛,这个可以讨论讨论。首先,宁远大战之前,高第其实不像清修明史所说,要尽撤关外,委弃粮粟;而只是要求袁崇焕把宁远周围那些不能守的地方坚壁清野,守宁远是既定的策略。 经略高第奏:“……由此以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以时势论,守四面之城易,守数十里之长城难。 臣非敢急关门而缓宁远,以宁远之守着预定而不忙,关城之守着新议而未定也。”宁前兵备袁崇焕揭:“据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呈照,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呈详到道,据此为照。 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动摇,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阁部言之又让,至于无可让而止。 今只择能守之人左辅守大凌河,樊应龙等守右屯,更令一将守锦州,此城大于右屯,然稍后缓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复必可。若听逃将懦将之做法。
明朝的袁崇焕是一个怎样的人?谢谢
袁崇焕(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 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 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 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的事。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非常显著。 二、加强防卫,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主张,决定驻守宁远,命令满桂和袁崇焕前往修筑宁远城。 第二年工程完竣,宁远便成了关外的重镇。满桂是优秀的将领,而袁崇焕勤于职守、发誓与城共存亡,又关心部下,将官士卒都乐于为他尽力。1625年夏,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右屯、小凌河,从此宁远又变成了内地,收复了200里疆土。十月,孙承宗被罢了官,高第接任,主张撤除守边部队,而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当死守这里,我一定不撤走。 ”高第没办法,责难他,于是撤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迁入关内,丢弃了米、粟十多万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声震动了旷野,民众怨恨而士气更加不振。袁崇焕便请求回家守制,不准。十二月,他被晋升为按察使,照旧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尔哈赤知道锦州一带防守撤除,便调整部署,组织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对宁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炮手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 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袁军出城杀出三十余里,歼敌军一万余人。 三、奸佞当道,屡受排挤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之后,也渐渐骄傲起来,和满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召满桂回去。又派王之臣专守关内,关外交给袁崇焕,后来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回沈阳后,伤、病并发而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借机观察对方的情况,以利再战。朝廷内部魏忠贤指使他的党羽抨击袁崇焕,无耐,袁崇焕请求辞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师,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驾崩。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伏法。廷臣争相请求召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师,他计划五年之内,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听了这话,崇祯帝对袁崇焕说道:“等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的赏赐。”言罢,皇帝下去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收复辽地?”袁崇焕随口说道:“皇上焦急劳累,姑且用这话安慰他罢了。 ”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意应付?他日按期责问成效,怎么办?”袁崇焕自觉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数十万分道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军出战清军,双方互有杀伤。清军杀入遵化、三屯营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大清兵越过蓟州向西进发。 此时,朝廷内部谣言四起,魏忠贤旧部及与袁有旧仇的人说是袁崇焕与敌方内外勾结,崇祯帝信以为真,中了大清设下的离间计,便把袁崇焕下了诏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 天下的人都觉得他冤枉。 袁崇焕刚死,祖大寿兵败,武经略满桂战死。自袁崇焕死后,边关的事更加没有人管理,明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
我是研究明清史的学者.袁崇焕,明末的忠臣,一代良将,却含冤被杀
其实袁崇焕的死是迟早的事,先从当时来讲,他是明帝国的最后一道长城,他能够守卫边疆击败清朝开基人努尔哈赤是因为有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因为百姓都把他当成了救世主一样,而崇祯呢又是个 及其自负,猜疑心很重的人,再加上当时的局势不容乐观,崇祯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面对如此的时局,对他造成这样复杂不利的心理,最后皇太极的反间计起了导火线的作用,所以崇焕的死在当时是必死无疑。
但是奇怪的事,为什么当时老百姓也认为袁崇焕出卖国家而要争相啖其肉呢?这是因为三个原因:
首先八股科举的错误道德思想观,老是用传统又不科学的道德去看待某个人的功过,皇太机骗明皇帝说他出卖明朝,皇帝一信,老百姓认为哎呀皇帝金玉良言,说话一定可以相信,君无戏言嘛,结果呢自毁长城!
其次历史我们汉族曾经遭受多次外来的民族的侵扰打击,最严重的是元朝的统治,但先说明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以元朝灭南宋,压迫汉人虽然新竹难书,但彼此是民族与民族的战争,不是国和国的战争,政权也不是国家的全部代表词;因为在元朝汉人遭到很大的迫害,所以对少数民族特别北方的就十分的敏感,对当时的边将也是敏感,神经紧张。
最后是最重要,就是愚民政策的危害,这个就不多说了,正因为有了长期以来这样的帝王治国之策术,所以袁的死是早注定的了!
历史上对袁崇焕是怎么评价的
历史评价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感谢您对本团队的支持 我比较倾向于明朝那些事儿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在一些关键性事件上采取的行动。 对于袁崇焕,第一是,努尔哈赤是死在他手上的。这点几乎被大家所公认。 都是经过一些佐证来旁敲侧击,没有直接性的证明。 第二是,皇太极打到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是千里迢迢赶回北京城来保卫京师的。 即使是在被崇祯关到牢里,关宁铁骑的祖大寿(或是另一将领)逃跑的时候, 袁崇焕从牢里出来,劝说他返回保卫北京城。 不过我们也不妨讨论下,权当茶后闲话 第一是,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 毛文龙当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地盘应该相当于敌后根据地的样子。 毛死后,清军南下再无后顾之忧。 对于这点,按照当时观点看,毛的确有要杀头地理由。明朝时候是由文官来节制武馆的。 但杀掉后弊大于利。有这点看,袁崇焕至少不算是一个名将。 第二是,明朝的时候袁崇焕被凌迟,但是为他平反的却是清朝的乾隆年前。 乾隆也许是想推出这个人,说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证明清朝得天下的正统性。 但是我想,袁崇焕的实际作用应该是没有这么大的。 个人认为,袁崇焕运气有(打死努尔哈赤),忠君报国有, 不过,明朝时候的以文制武的政策,以及其后期糜烂的财政状况+天灾人祸, 决定了明末期是不会出现精兵名将的。 袁崇焕不是一个能决定明朝气运的人。 个人推荐看一下 明朝的那些事,里面对袁崇焕的看法比较客观。
相关参考
在袁崇焕死后一百多年,乾隆皇帝在看历史书时发现,原来袁崇焕是死于反间计,于是人们以后在说到袁崇焕的死因时,自然只能是因为反间计了。在乾隆皇帝发现这个千古冤案前;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之死竟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之过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
清乾隆年间绘袁崇焕像,此图为虚构描绘,与历史上「”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相差甚远袁崇焕处死当晚,一佘姓义士冒死将朝廷打算「”传视九边”的袁首级偷葬于家中,被称为「”冒死葬忠魂”,临终前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袁崇焕...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袁崇焕...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
明末著名抗清(后金)将领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凌迟处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
明末著名抗清(后金)将领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凌迟处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
原标题:被凌迟了3543刀,袁崇焕千古第一冤臣历史上,名将被「诬以谋反」的例子很多。岳飞身受「莫须有」的奇冤,之后的宋孝宗为岳飞洗刷冤屈,总算是沉冤得雪。更为不幸的是明朝镇守东北的名将袁崇焕。他被「诬
袁崇焕作为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深受人们的敬仰。但是,在袁崇焕的政治生涯后期,却做出了很多的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杀害毛文龙。毛文龙是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大将,不论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还是在幕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