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

Posted 文化

篇首语: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余秋雨的散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秋雨的散文

试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现代语文》2008年11月作者:李小禅

【内容摘要】余秋雨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化散文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别具一格,历史与文化渗透,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今与中外汇聚,有情有理有哲,可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本文结合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角度,尝试性地赏析了余氏散文的特色。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特点

余秋雨先生是当代一位善于思考的学者,也是一位渊博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散文朴素中蕴含哲理,典雅中透着大气,给人以沧桑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感,使愚者添智,智者增慧。

有学者将朱自清、徐志摩之散文称为中国第一代散文的代表,余秋雨的作品则为第二代散文的精华之作。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余秋雨用他那独特的思维视角,将山水、人格、历史、文化、哲学、生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历史与秀丽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理性与内涵,从精彩的引经据典中彰显出文化散文的厚重与洒脱。

余氏散文立意重大,思想深刻,主要以文化、人格、历史、民族、文明等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

《道士塔》与《莫高窟》以古老的物象,描述了敦煌艺术的遗失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传达出历史的苍凉。

《白发苏州》与《江南小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柔媚的小桥流水,表现出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柳侯祠》与《洞庭一角》则借景写人,描述了柳宗元、范仲淹、滕子京等人身处逆境依然不甘寂寞忧国忧民的人格。

《风雨天一阁》与《青云谱随想》以古迹写人,描写了范钦和朱耷的文化人格,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三峡》则以魅力三峡串起了李白、屈原的荣辱,写出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境界。

《一个王朝的背影》用辨证的眼光描述了清朝的盛衰,揭示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真实。

余氏散文选材宽泛,秀丽的山山水水、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著名的文人与帝王、平凡的小人物等等,无不显示出他的弘大的视野。

《都江堰》以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为素材,展现了都江堰功在彼代,利在千秋的恩泽,它不仅灌溉了巴山蜀水的良田,也孕育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和“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正如余秋雨所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庐山》一文以庐山为载体,涉猎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素材,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两晋南北朝的佛学宗师慧远与道学宗师陆修静弘扬教义,从陶渊明归隐与谢灵运登庐到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登临,从佛教旅行家高鹤年19世纪上庐山到周敦颐和朱熹的哲学沉思,从苏东坡画的《三笑图赞》到清代舒白香的游庐日记,从唐代钱起的诗“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到徐志摩的《庐山石工歌》再到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景物描写,而文化的庐山似乎更夺人心魄。

由此可见其文化积淀之深。

《千年庭院》以厚重的笔触和回溯的手法描写了岳麓书院沧桑的历史与文化的风采,从那青砖石地、粉墙玄瓦的深深庭院中,我们看到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王夫之从中走来,也看到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等走来,他们是岳麓书院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以封建帝王为题材的佳作当属《一个王朝的背影》,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是写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尤其欣赏康熙皇帝对传承汉族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比如他命人编纂的《朱子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还写到了“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无能的道光和咸丰皇帝以及垂帘听政的慈禧,而作者在文末却写了著名的文化大师王国维先生为文化而殉生的感人事件,令人沉思。

《信客》则记述了浙江山区的普通的老信客和年轻信客的事迹,赞美了平凡的小人物高尚的职业道德。

余氏散文结构精巧,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的特点,从山水景观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视角切入,用相对集中的短章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全文气势贯通,水到渠成。

《莫高窟》一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用叙述的笔调写了莫高窟的来历,第二部分对莫高窟壁画的描写虽然侧重于色流的变化,可是依然是以历史为主线,突出了每个朝代的特色与文化,例如“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厚沉重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啸,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第三部分中则运用了段首排比的形式,整齐短小的段落,高度评价了莫高窟的价值。

例如“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江南小镇》一文也是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悠闲的笔调描写了江南小镇淡泊而安定的特色。

第二部分没有过多地描写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而是侧重写江南理财大师沈万山客死之事,使人反思中国的商业文明。

第三部分以愉快的笔调写了“三桥”,更多的笔墨则是写文化名人陈去病和柳亚子。

第四部分在对退思园淡雅清丽的描写中,突出了退思园主人任兰生的文化人格,使人反思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景点。

余氏散文语言典雅敦厚,旁征博引,叙述、议论、描写融会贯通,充溢着一种贵族气质。

例如:《阳关雪》中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土,又一阵烟土,都飘散远去。”整齐的句式,严谨的句子,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尤其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风范,沉思历史的沧桑。

在《三峡》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出了李白的诗情,也写出了李白的人格。

《苏东坡突围》一文的语言更是典雅绮丽,文中引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了东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独。

尤其是结尾对成熟的论述更高一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生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的语言真如刘勰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余光中先生说:“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散文,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性与情感,考察着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相关参考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是什么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

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

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

余秋雨的散文有哪些不足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历史史实的讹误(即文化硬伤),篇章结构的雷同,情感表达过于夸张等。再加上余秋雨本人经常参与大众传媒的活动,被喻为“文化明星”,文艺界对其及作品的批评、非议也与肯定、赞

今日人物8月23日,余秋雨、颜真卿,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生]73年前,1946年8月23日:data-filtered="filtered"散文家余秋雨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余秋雨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

余秋雨《废墟》赏析

最佳答案初读《废墟》,我便被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所打动。有人说余先生的文字很“性感”,已带有些贬义;但是,感受余秋雨的散文,确实仿佛有一种热的生命在跳动;落差之间造成的气势、豪情,十分契合我们浮躁的心镜—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

文|餘秋雨(本文來源於1997年餘秋雨在臺灣高雄中山大學的演講)各位朋友:中山大學我一定會來,原因之一是余光中先生在這裡。我在《山居筆記》後記中曾經寫到,自己的散文集在臺灣出版,生怕有幾個人看到,首當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

文|餘秋雨(本文來源於1997年餘秋雨在臺灣高雄中山大學的演講)各位朋友:中山大學我一定會來,原因之一是余光中先生在這裡。我在《山居筆記》後記中曾經寫到,自己的散文集在臺灣出版,生怕有幾個人看到,首當

开国中将余秋里是怎么失去左臂的

  1935年5月,在著名的忠堡战斗中,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在团长贺炳炎、政委余秋里的指挥下,奋勇杀敌,以少胜多,打败了国民党军张振汉的部队,受到了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的高度赞扬。1936年3月中旬,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

你所了解的大秦王朝,却不及真实历史的十分之一

#123狂欢节#来源|喜马拉雅余秋雨的精品课《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奠基时代所形成的智能大爆发,培植出了大批高等级的政治学者。有了那么多的政治学者,一个个大帝国也就水到渠成。这一来呢,人类文化也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