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给予李广很高的赞誉?
篇首语:记忆的坐标有多么清晰,前进的脚步就有多么坚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给予李广很高的赞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给予李广很高的赞誉?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叙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并对李广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段评价可以说是史学评论中的经典。
李广一生谦逊恭敬,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屡立奇功,但是最奇怪的是“李广难封”的时候,到死李广也没有一个爵位,而且李广的死也并非是自然而死,是因为受到了诬陷而受到处置被迫自杀的。司马迁对李广的遭遇非常的同情,也对李广的功绩也持非常高的肯定态度。于是在《史记》里,司马迁就单独为李广立传,来歌颂李广的功绩。
《李将军列传》也是《史记》中享有盛誉的一篇文章,全篇感情饱满,辞藻华丽,笔法千变万化,可以说是妙笔生花。司马迁用这样一篇文字,描绘了李广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一生,为人们刻画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形象。
司马迁除了在赞颂李广之外,还对汉朝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抨击,并且对李广整个家族的遭遇表达了自己惋惜和哀伤。全篇最精彩的也莫过于司马迁对李广短短八十余字的评价,前有名言做引开导,后有谚语与之呼应,写作手法也非常的巧妙灵活,称得上是雅俗共赏。而且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出自于此,司马迁用这八个字,安慰了李广的在天之灵。这篇文章不但能够说明司马迁是一个史学家,还能够说明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
赞颂司马迁的诗句都有哪些
赞颂司马迁的诗句不胜枚举,对于赞颂其恢弘巨着《史记》更是多的难以数计。后人对其行事风格,记录史料的严谨同样大家称颂。
其中鲁迅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不仅是赞颂史记的诗句,同样也是赞颂司马迁的诗句。除了司马迁,还有谁会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风餐露宿,最后只为那渺渺数笔的真实史料。后来的史学巨着有《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但鲁迅偏偏只评价《史记》为史家绝唱,并与文学的中诗歌最高成就的《离骚》划为等号。可见《史记》在后人心中的位置。
作为史学家记录历史方面,司马迁为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班固赞颂司马迁的诗句:不虚美,不隐恶,故为之实录。要知道司马迁的记载了很多古代君王,甚至包括再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的楚霸王项羽,同时还对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大加赞扬,这是作为帝王的武帝所不喜欢的。但司马迁以历史史实功绩为主要标准,并不惧怕武帝的喜好,做到了实录的客观性。
班彪同样赞颂司马迁:文质相称,良史之才。司马迁书写的《史记》不仅是史学名着,其文学造诣同样深厚,说那是文学巨着也不为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人们留下无数的名言警句,更为我们留下拼搏的动力。赞颂司马迁的诗句再多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他的光辉不需要任何诗句的赞美。
史学家司马迁是太监吗
太监是指那些被阉割生殖器之后失去性能力,在古代皇室专供役使的男性官员。太监的定义里面有几个重点,一个就是被阉割,另一个是供皇室使用的役使官员。
而司马迁呢,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是写史书的人,并不是专供皇室使用的用人,另外司马迁是被处以宫刑,而太监是被阉割的。虽然在实际操作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本质上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而且太监大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外生计都成问题,所以才选择自宫或者阉割进宫当差。而司马迁则是受到牵连而被迫接受宫刑,这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太监的被阉割之后是进宫当差,而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则是奋发图强,以先贤为自己的榜样,以完成着作《史记》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终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这部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承受奇耻大辱之后,司马迁和太监所做的事情有天差地别,因此这样伟大的司马迁怎么能被称为是太监呢?
但是如果有人说失去性能力被阉割的人都是太监的话,这样三观不正的言论和思想我们都应该摒弃。总之,司马迁不能算是太监,他只不过是一个因为他人诬陷而受到牵连而被处以宫刑的伟人。
历史人物 李广为何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和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但是在后世李广的评价远远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李广大加推崇的。后世有《出塞》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许多人认为他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运气没有两人好。李广是名将,拥有极高的军事才华,这点是有目共睹的,毕竟“飞将军”之名是匈奴传出的。但是只说因为运气好,所以没能像卫青和霍去病那般建功立业,这就错了。
为什么说李广运气不好,大多数都是因为元狩四年,跟随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时,卫青找到匈奴单于大帐,布置战术时,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李广因为迷路,未能与大军汇合,最后论功行赏,自然也没有他的份。
其实说实话,这件事儿真不是他运气不好的原因。汉军深入漠北,难道没有向导吗?怎么可能!分兵而行,并不止李广这一路,怎么其他人就没迷路,偏偏他迷路了。
史书有记:“军亡导”,也就是说向导可能死亡了。这又说明另一个问题,李广军中只有一个向导吗?难道就没有预备人员?这一点就要看,李广奉命从东路出发之前,与卫青之间的不和。
李广当初跟随卫青前去攻打匈奴,已经是老将了。汉武帝不放心他,于是专门吩咐卫青不要让李广和匈奴直接对上。而后来攻打匈奴,李广请命为先锋:“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卫青遵从汉武帝的嘱咐,没有理会李广的请求。李广因此十分生气,离开之时甚至没有和卫青告辞,回到营中与右将军汇合就带军出发了。可能正是因为情绪和不满,才使得他没有做出预备方案。
而卫青在李广大军没有汇合之后,所作出的应对,则表明了他军事能力的出色。漠北之战,匈奴单于陈兵以待,汉军这方李广延误导致错失战机。
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此战汉军大胜,卫青主将之功功不可没。
汉朝军功简单明了,就看你杀了敌方多少人,有多少人头,就能领多少功勋。李广错失战机,自然不能像其他将领那般立下大功,封侯拜爵。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天才型军事家,特别是霍去病少年成名,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霍去病半道帅星陨落,而李广用一生都未能赶上他半辈子建立的功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司马迁在给卫青、霍去病和李广作传时,对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多有抑制,而对李广却多有遗憾,评价不低。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这点历史上许多学者都指出过。
宋朝《史记评林》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许多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与汉武帝有亲戚关系,所以能受到更多的提拔和重用。不知霍去病最开始也是从底层做起,若是他没有才能,也不可能受到重用,成就威名。
个人认为,李广是当世名将,而卫青和霍去病之类可作千载名将看。观之后世但凡有名将出,比之卫青、霍去病之类,比李广多的多。
相关参考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
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终其一生难以封侯,而且还落得个自杀身亡的结局。对此,一众“羽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李广为什...
李广是汉代有名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终其一生难以封侯,而且还落得个自杀身亡的结局。对此,一众“羽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李广为什...
曹操头痛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等等,曹操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赞誉。在政治、军事上的才略,让后人纷纷感慨称奇,纵观曹操叱咤风云的一生,他足以担当起一代枭雄的称号。《赤壁》曹操头疼剧照曹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马超这位武将在蜀国的地位那可是非常之高的,虽然不能说是一人之下,起码也是在刘备势力中前几位的存在,毕竟在西凉的时候,马超也算是一个小诸侯,而且战功还不少,比起蜀国那些没有什么战绩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写秦朝蒙氏一族:蒙氏秦将,内史忠贤。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冗赘的词语,蒙氏一族对大秦王室就是这么忠心耿耿。从蒙毅的爷爷蒙骜来到秦国,为秦国开天辟地的时候起,蒙家就一直效忠于秦王
文武全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受评者要在文韬武略方面都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如若只是那种会耍几下,会写几首打油诗略知一二不甚专精者是不做数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宋朝两位这方面的集大成者,赶紧来看看吧。文呢
东晋武帝司马曜又被人称为“晋孝武帝”,他是东晋简文帝第三个儿子,原本简文帝并没有想过要将皇位传给仲子司马曜,但是因为情势危急,简文帝在驾崩前夕只能将国家的重担交付给司马曜。此时的司马曜只有十一岁,因而...
东晋武帝司马曜又被人称为“晋孝武帝”,他是东晋简文帝第三个儿子,原本简文帝并没有想过要将皇位传给仲子司马曜,但是因为情势危急,简文帝在驾崩前夕只能将国家的重担交付给司马曜。此时的司马曜只有十一岁,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