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Posted 马克思主义

篇首语: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最早引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马克思主义之传入中国,却不是首先来自于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

这是因为十月革命以前,俄国专制落后,中国留俄学生为数不多。

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仇视苏维埃政权,视社会主义思想为“过激主义”,防范甚严,冒险前往苏俄者依然很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通过两条渠道:一由中国留日学生从日本间接传入;一由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从法国直接传入。

留日、留法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最先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带回了中国。

“社会主义”

一词

从日语中引进

十月革命以前,由于国内不具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粗浅,支离破碎,同时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马克思主义未能引起注意,对中国社会影响不大。

受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大批有志的爱国知识青年热情高涨,决心到国外去追求新思潮,寻找救国的出路。

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一跃而为强国,吸引中国许多青年到日本寻找救国的出路。

20世纪初,中国形成留学日本热潮,从1900年百人增加到1905年五六千人。

此时日本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社会主义者界利彦等创办《新社会》杂志,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社会主义先驱者幸德秋水写的《社会主义神髓》于1903年译成中文,成为第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首先由日本传到了中国,留日学生不断地把日文版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介绍到中国。

1919年1月,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创办《社会问题研究》,山川均创办理论刊物《社会主义研究》,陆续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译文,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

1920年,幸德秋水所著《广长舌》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译成中文出版,当时在中国颇为流行。

“社会主义”一词就是此时从日语中引进的。

李达回忆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得自日本的帮助很大,这是因为中国没人翻译,资产阶级学者根本不翻译,而我们的人又翻译不了。”

在中共早期成员中,留日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陈独秀去日本最早,从1901年至1915年,前后达5次之多。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董必武、周恩来、彭湃、施存统、周佛海等,先后赴日本留学。

在留日群体中,以李大钊、李汉俊、李达为优秀代表,“三李”的理论素养较高,社会影响最大。

李大钊:北大开课唯物史观、女权运动史

早稻田大学的反袁分子——

李大钊:北大开课唯物史观、女权运动史

李大钊1914年1月到日本留学,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5月回国,只两年多时间。

这期间,正是袁世凯大闹恢复帝制,他积极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秘密进行反袁活动。

李大钊受幸德秋水和河上肇的讲授和著作影响较大,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发表论文和演说,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说明他在留日期间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四运动后,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李大钊1919年8月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有力地批驳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实验主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帮助广大青年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界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辟了道路。

10月,李大钊发表了著名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指出“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人民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全新认识。

一些学者指出,李大钊的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河上肇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福田德三的《续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写成的。

他不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概要,同时阐明了自己带有批判观点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此外,李大钊于1920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学等5所高等学校开设《现代政治》、《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女权运动史》等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

补白

李大钊

第一学年

成绩为“丙”

1914年9月8日,早稻田大学新学年开学,来自中国的一位年轻人进入了政治经济科,学号第84。

学籍表上,这位学生的学籍表登记的出生年月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六月”。

不过他的出生年月应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二十九日”,他就是李大钊,不知何故,这位革命先驱初到日本时,将自己的年龄少写了两岁。

跟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李大钊的“大一生活”并不算轻松,据当年的《早稻田大学进级成绩表》记载,第一学年中,李大钊必修课达到11门,还包括哲学、明治史和第二外语等选修课。

与许多留日学生相同,李大钊到达日本后,便投入到各种政治活动中,反对“二十一条”斗争、担任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起草各种文告、编辑《国耻纪念录》等工作,让李大钊的学习成绩并非十分理想。

据《早稻田大学进级成绩表》记载,李大钊第一学年的成绩分别为:国家学原理77分、帝国宪法75分、经济学原理85分、经济学原理65分、近代政治史70分、民法要论60分、刑法要论55分、政治经济学原著研究40分、古典经济学原著研究87分、英文练习66分、论文56分。

总计766分,平均66.90分,名次第40,评定为丙。

第二学年(1915至1916年),李大钊再次选了16门必修课、6门选修课。

不过反袁斗争的风暴,让李大钊终止了自己的学业,在第二学年刚刚进行了4个月后,李大钊因“长期欠席”被校方除名。

本报记者 吴楠 J210

三李带回“马克思”

李汉俊:从最喜欢数学到研究马克思

14岁赴日修学14年——

李汉俊:从最喜欢数学到研究马克思

李汉俊14岁时就随其兄李书城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读完中学,1915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18年1月回国。

从中学到大学,李汉俊在日本读书长达14年。

大学期间,与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建立了师生之谊,受河上肇的影响,从最喜欢数学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

他通过阅读日文社会主义文献,掌握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从事大量的翻译工作。

回上海时,带回不少英、德、日文的马克思主义书刊,以旺盛的精力进行翻译和撰述。

他是《星期评论》社的思想领导中心,曾用多个笔名在《新青年》、《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译文,共90余篇。

李汉俊一面参与共产党组织的筹建活动,一面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鼓动工作。

1920年5月,李汉俊写的《强盗阶级底成立》,揭露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罪恶,号召人民觉醒起来,打倒强盗阶级。

还发表《浑朴的社会主义者底特别的劳动运动意见》长篇文章,深刻批评了张东荪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9月,李汉俊翻译出版了《马格斯资本论入门》,还协助李达翻译《唯物史观》。

这是我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部译著。

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4国语言,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被公认为党内出类拔萃的理论精英。

李汉俊在中共一大上是少数派,他的主张受到张国焘等人批评。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1923年6月25日致信李汉俊,信中检讨过去对李汉俊“不公正”:“在上海对你的态度是错误的,在那时候我已经表示了这种意见,并且自那时以后说过多次。

现在,我们的同志都同意这种意见。”信中希望李汉俊回到党内发挥重要作用,能以多种方式帮助党进行工作,如帮助陈独秀出版《前锋》月刊;帮助李大钊出版《政治周刊》。

马林在回国前,还希望能见到李汉俊。

其实,就在马林写这封信前不久,李已于1923年5月自动地脱离了共产党。

马林不无遗憾地说:李汉俊是中共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他的退党使“我们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理论干部”。

补白

留日生为何“弃武从文”

弃“数”从文的李汉俊,弃理从文的李达,再加上弃医从文的鲁迅,为何有如此多的先驱者,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留学目的而“弃武从文”?

20世纪初,留日潮刚刚兴起时,多数学生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患意识,虽然学习范围涉及日语、政治、军事、法律、医药、教育等各个领域,但面对民族危机,更多的学生还是选择了学习文科和军事知识。

留学生们渴望早日实现民族自强,再加上社会动荡下,能够承担长时间留学的学生不多,因此留日学生的一大特点便是学习速成科和普通科的人很多,而能够真正进入大学本科的人只占少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留日学生将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创办刊物成为留日学生中的一股风气,据专家考证,仅是留学生在日期间创办的各种刊物,便有七八十种,其中以政治性或综合性刊物为多,而讨论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刊物则很少。

也正是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担忧,激发了留日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留日学生表现出强烈的革命倾向,据考证,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的前三年,可考的379名成员中九成是留日学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李、鲁迅等人作出“弃武从文”的决定,也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本报记者 吴楠J210

李达:长篇文章论战梁启超张东荪

弃理从文专攻马克思主义——

李达:长篇文章论战梁启超张东荪

李达1913年留学日本,攻读理科,希望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

因用功过度,患上肺病,不得不于1914年辍学回国,休养近3年。

1918年重返日本后,毅然放弃了理科学习,专攻日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一年多时间里,学会了日语和法文、英文,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序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以及大量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日文报刊,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笃信者和宣传者。

“五四”时期,在日本为国内报刊撰写《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剥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留日期间,翻译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著作,1918年至1920年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3本书,寄回国内出版,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8月,李达回国后,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担任上海发起组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主编。

12月,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文章,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有力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谬论。

在反对梁启超、张东荪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争中,李达1921年5月撰写长篇论文《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指出:“在今日而言开发实业,最好莫如采用社会主义。”

补白

谁让中国人最早知道了马克思

在中文出版物中最早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是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该英文书由胡贻卜翻译,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这是我国出版的中文书籍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的名字。

1899年2月上海《万国公报》上刊登《大同学》一文,是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社会进化》一书前3章的节译。

文中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说“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这里是指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

不过,这些毕竟是翻译外国人的著作。

而国人最初译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朱执信、马君武等人著书立说,都曾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马恩的一些言论。

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赞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

马君武1903年在《译书汇编》上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说“马克思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文后附有马克思所著书“目录”。

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撰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等主要内容。

中国无政府主义鼻祖刘师培等在一些刊物上,也介绍过马恩及他们的学说。

然而,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一致,介绍也多是零星的、片断的,甚至带有不少错误和曲解。

他们的本意不一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不过,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自此以后,中国知道马克思的人毕竟越来越多了。

相关参考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指导意义是什么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1)邓小平理论是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啊

回答:askme先知10月21日21:20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晚清最不应该被忘记的科学巨星,把元素周期表引入中国,沿用至今

文|丁十二说起晚清,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闭关锁国、科技落后、苟延残喘、丧权辱国等一系列词。当然这确实也是晚清的现状。只是在这一片厚重的阴霾之下,清朝末年也有着一些闪光的人、值得肯定和铭记的事。耳

三个自信中道路、理论、制度分别指什么

一、三个自信中,道路、理论、制度指:1、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

中央集权制度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中央集权制度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谁建立的?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分别是以下:(1)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为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了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ppt

1.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重点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疆地方发展史及民族发展史,新疆多种宗教演变史;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的标志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的什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

试分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