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Posted 目的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教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教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作铺垫。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回答后导入新课。
或者回忆上节课内容,直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导入新课。
第一目“起用王安石”
本目共有三层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难点,搞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
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教学建议:
1)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宋神宗、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作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业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
2)讲清变法的开始。
指出: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依然严重。
虽然“新政”的改革措施被废止,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王安石简介,回答问题。
第二目“富国之法”
本目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讲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
包含三个层面:采取此法的目的、主要措施、作用。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
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
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
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
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
“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
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
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
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
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
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
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教学建议:
1)这些措施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
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2)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认真观察东京的繁荣,加深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第三目“强兵之法”
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保甲法。
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
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
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
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保马法。
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教学建议:
1)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进一步理解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的成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分析史料说明问题。
3)保马法、军器监都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讲解。
第四目“取士之法”。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
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
教学建议:
1)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加以分析理解,并思考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生的变化。
也可以对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掌握所学知识。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这一点极富有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阐发议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进而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总结回答后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知识包括的四大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
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最后小结,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也可以以题总结: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各有何直接作用?从而宏观总结巩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时,用幻灯、实物投影历史照片和王安石的简介。
充分利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为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从各个角度总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尤其他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案例二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导入: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
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
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
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
这样一来,他也就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那么,王安石变法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你能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出来并准确地表述出来吗?导入后分组总结。
案例三 引导学生对古代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作深刻的比较。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
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
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解题关键:宋朝中期的“积弱”的局面。
思路引领:根据两则材料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将帅和士兵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诸方面。
思路引领: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巩固封建统治。
思路引领: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措施的诸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参考资料:人教网
相关参考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
一、如何上好高二历史选修课教过世界近现代史的老师都知道,这段历史头绪繁多,内容庞杂,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大多数没有认真学习世界历史,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在选修课上仍然按照课文编排
一、如何上好高二历史选修课教过世界近现代史的老师都知道,这段历史头绪繁多,内容庞杂,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大多数没有认真学习世界历史,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在选修课上仍然按照课文编排
1.高中历史人教版有几本选修都是什么高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别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五: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抬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1、夏商政抬制度的内容:中央:〇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〇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人教版历史选修1教材全部内容首席执政官梭伦执政萨拉米斯岛的丧失——“讽诗人事件”——收复萨拉米斯岛——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开始公元前594年,梭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社会阶层派别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属于晚期猿人阶段)距今时间: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制造工具会使用火北京人地点:在北京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和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2.鸦片危害:1.白银大量
九年级历史[顶]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2008-11-04(137)[顶]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008-11-04(53)[顶]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08-1
2006年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二化学金属期末复习提纲及试题新课标......(一)知识点归纳1.金属的通性,化学性质(失电子,还原性)2.铁,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铁的与氧气,硫,氯气,盐酸,硫酸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