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

Posted

篇首语:学问是心灵的慧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的意思是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

这句话出自陈寿的《蜀书》中的《诸葛亮传》,原文如下: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译文: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

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

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相关参考

诸葛亮玩“三顾”给他带来哪些利益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读书人多以清商自诩,其实,他们身在山林,心在朝阙,待机而出,作帝王师。就说那个诸葛亮吧,他生于东汉末年,本是个躬耕南阳的平民百姓,可他那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葛亮墓历经1700年 除了刘伯温外为何无人敢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

花中第一雅,小隐隐于野,大隐于市

书房在古代又叫书斋,是专门用作阅读、写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文人眼中,书房既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逃避黑暗政治与社会争斗,寻找自我的终点。红袖添香焙名茶,雪夜闭门读禁书,

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哪?

由于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其隐居躬耕之地陆续建立起两个,一个是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近的隆中,一个是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卧龙岗。两地文物都有依据,襄阳隆中有《隆中对》作证,既称《隆中对》,当然是在隆中躬

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上千年 明朝时官司惊动皇帝

 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上千年明朝时官司惊动皇帝  新《三国》让亮躬耕“襄阳”南阳网友不干了  这事儿争了上千年,曾惊动过嘉靖皇帝,至今也没定论  资深三国专家沈伯俊说:躬

不求官只求赐福种琅嬛4字

清末慈禧太后,长达数十年牢牢掌握权力,却因鼓吹「爱国反洋」,让国家发展停滞不前,最后面对西方列强侵扰,毫无还手之力。由于北京城在八国联军时期被侵占,慈禧只好打着「西狩」的旗号逃出,每天只能要求地方豪强

俗語“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有何道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幾千年的歷史。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有許多東西難以完好的保存下來。然而,口頭禪卻有着極強的生命力。它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傳,經過歷史長河沖刷,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語言淬鍊,變成蘊含人生

老祖宗名言“人穷不交三友,落难不求三人”,背后道出无尽心酸

人并不是生而平等的,也没有所谓的上帝会来帮助谁度过苦难。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平凡是不错,可是有些人一辈子平顺,而有些人却从出生开始就一路坎坷。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很多命途多舛的人都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赢得

不求生存,只求速死,有一种犹太人的死亡,叫失去希望

自古有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中时,你连选择生或死的权利都没有。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就是这样一种人。希特勒打心底憎恶犹太人,他致力于打造「”屠犹计划”,寄希望把犹太裔彻底铲除。正是

荆州豪族大姓从此“强强联合”

诸葛亮剧照(资料图)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关于这句“躬耕于南阳”,曾引发了一场一两千年的争论。关于诸葛亮在出山前的躬耕之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的问题,争到现在也还没个定论。当时诸葛亮隐居在离襄阳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