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Posted 诗歌
篇首语:面对艰难困苦,懦弱者被磨去棱角;勇敢者将意志品质磨砺得更为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有。
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
2009年湛江日报报一则报道《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引发我们深思。
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危机了吗?本文选取几首小学语文教材内爱国诗歌为例,探讨诗歌教育中如何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在《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报道:“让人们担忧的是,在这次的爱国主义浪潮中,不少90后、00后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国庆阅兵和举国欢庆的气氛似乎并没有给这些张扬、自信的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洗礼……” 面对上面的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不该反思吗?
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爱国主义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爱国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
从诗歌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
本文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赏析对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感受其中的诗文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他们的心情。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很好的教育,比起平时说教好有效果。
为了便于赏析这些诗歌,笔者分为两大类:一为太平盛世时期的诗歌,二为国难当头时期的诗歌。
具体如下:
(一)太平盛世时期的爱国诗歌
古代中国太平盛世的时期较少。
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没有放下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
此类诗歌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二是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1、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首推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二)。
该诗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请看诗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江西省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七言绝句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本诗融情于景,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
首句形象贴切比喻庐山的形状及其烟雾情景。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学生对老师讲解后了解到庐山的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前去实地旅游考察,自然而然喜欢祖国山水。
这就是语言修辞魅力所在。
次句“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
“挂前川”把瀑布比喻成像一条巨大的白练。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最后两句句则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本诗夸张、比喻、想象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吸引,自然了解到李白的“诗仙”的语言能力,学生对李白描写的庐山美景所吸引,深深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得到应有的教育。
2、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诗句。
古代的边塞之作,往往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们的幽怨和士兵们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选自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本诗表现了诗人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通过诗意文化领悟到祖国文化,学生由衷的学习祖国语言,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通过诗文把原本西北塞外戈壁荒漠的情景在作者笔下描绘的边塞美景,打消了学生心目中塞外无风光的心理,学生自然喜欢这首诗歌。
“秦”、“汉”两字暗示边塞战事自秦汉以来连年战争,表达时间之久。
用两个字把战事连年概括的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第二句中的“万里”也表达出征战之苦,“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读到这里,学生对作者的抒发的感情已经接受并影响。
最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也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
学生读此诗句除了领略到祖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简凝练概括性强特点,自然激发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歌
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或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
生活在各个朝代的这样的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元以后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
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具有代表意义。
先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资料,在老师的讲解下,不难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只有理解了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才能很好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目的,赏析诗文的语言文化内涵,难道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担忧吗?
首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事件,学生肯定能理解这两句诗句意思,典型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促使学生学好祖国历史、祖国文化的兴趣。
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本联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这种场景能不感染吗?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最后两联语言得到升华,学生想象这几个画面,很快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
三、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选取的爱国诗歌就是很好的教育启迪作用,以陶冶诗文语言的魅力、诗意文化角度出发,让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参考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004-11
1.首先要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热爱国旗、国徽、国歌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平时参加每周升旗礼时要严肃、认真,面向国旗肃立敬礼。在外国人面前更应
1.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是什么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
现代书法若何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时代对现代书家的要求与挑战。“文字当随时代”,不盲从跟风方为书学者正道。汲古开新求变的意识是书法经典再造的前提与或者,该当成为每一个有理想的现代书家的艺术自发与幻想情怀。
现代书法若何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时代对现代书家的要求与挑战。“文字当随时代”,不盲从跟风方为书学者正道。汲古开新求变的意识是书法经典再造的前提与或者,该当成为每一个有理想的现代书家的艺术自发与幻想情怀。
当今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可以概述为以下3个方面: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
北伐军烈士纪念碑1928年8月爱国将军冯玉祥为纪念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阵亡将士在郑修建碧沙岗北伐烈陵园,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冯玉祥亲笔题名「”碧沙岗”,并
1.大学生你对历史有什么看法天的大学生,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很值得我们反思!!我在大学里工作和生活了这么许多年,积聚的许多情结都与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和状况有关,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大学生实在很让人失望,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担当,去完成.只有当我们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时,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就像我们学生的责任主要是抓好学习,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警
你找的挺对,但我觉得有些空洞。我觉得大学生是要扮演社会知识分子的角色,关于这里的知识分子,你可以通过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来理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年轻人,是国家最新生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