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Posted 国君
篇首语: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楚国是怎么灭亡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这是我找到的答案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23:秦灭楚国
画外音:秦王嬴政在攻下韩、赵、魏,等中原国家之后,就把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楚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
秦王嬴政对于这个国家早已垂蜒三尺,可是楚国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百年前,楚国兵强马壮,横扫中原,已经露出了争雄之势。
到了秦王嬴政时期,楚国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视,尤其是楚国还有一个著名的将领,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在大将项燕的保护下,秦国也一时奈何不了楚国,可是当秦王嬴政派出了大将王翦进攻楚国之后,秦楚对峙的局势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三年时间,强大的楚国就被秦军攻陷,那么秦国最终是依靠怎样的谋略把楚国消灭的呢?楚国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楚国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相当大的国家,楚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就从现在河南的中部向南,都属于楚地,很大的一片地方,而且秦王嬴政手下曾经有一个大臣说过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连横成功了,那么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如果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是把秦楚并列的。
可见楚国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他是怎么灭楚的呢?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和蒙武带领秦国的六十万军队,去灭楚。
王翦是秦王嬴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
他与儿子王贲在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盖世奇功。
除韩国之外其余的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的。
结果王翦到了楚地以后,并没有对楚军发动进攻,而是把他的六十万军队待在兵营里面,天天好吃好喝,还有非常漂亮的淋浴设备,就是不打仗。
而这时候楚国知道秦军来灭楚的时候,楚国是动员了全国的军队,集中起来进攻,就是主动向王翦挑战。
王翦不打,这个局面就是秦军来了住下来就是休息,楚军是主动挑战,但秦军不应战,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就是灭楚之战是这样开始的。
其实王翦是要挫一挫楚军的锐气,所以他就不打,然后过了一年以后,王翦就问他手下人,士兵们现在整天干什么?他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咱们的士兵现在天天吃饱了、喝足了,就在那儿扔石块,看谁扔得又远又准,王翦听了很高兴,他觉得他那个士兵,可以说一年好吃好喝不打仗,这一年养精蓄锐,够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楚军因为挑战了一年,这个仗打不成,楚军开始调防,把部队向东移动。
王翦就趁楚军军队移动的时候,突然调集他的精兵追击,这一仗把楚军打败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入了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当时叫寿春,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寿县。
把最后一个楚王负刍给抓住了。
这样楚国基本上就灭了,但是还有一个人叫项燕,这个人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那个项羽的祖父,项燕。
在淮南又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昌文君,重新起兵反秦,然后王翦跟蒙武又带兵到淮南和项燕作战,结果昌文君被杀,项燕是兵败自杀,这可以说楚国的最后力量消耗殆尽。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王翦最后又降伏了越君,因为楚国的南部,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用了三年,公元前224年、223年、到公元前222年算是彻底平定了楚地。
在楚地设立了三个郡,楚国被彻底灭亡了。
画外音: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
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而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这场秦楚之间的战役,成为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然而熟悉楚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那么幅员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之内,就被秦王嬴政给消灭了呢?王立群将教授带领我们,从楚国兴衰的历史脉络中搜寻楚国灭亡的深层原因。
看一看楚国在历史上为秦王嬴政灭楚,究竟提供了怎样的可乘之机?
我觉得楚国的灭亡,具体来讲就是三点,第一,改革不利。
第二政治腐败。
第三,不明大势。
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楚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先说改革,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谁呢,是魏国。
因为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最早实行变法,他用李悝变法,魏国的变法最早。
而且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他的这种变法的力度和时间之长,是战国时期所少有的。
所以魏国首先强大起来,因为它是变法以后,它强大起来了,楚国的变法并不算晚。
楚国的变法是在楚悼王时期,这个时候魏国有一个名将到楚国来,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讲魏国灭亡的时候,提到的一个人物,这个人叫吴起。
吴起本来是魏国名将,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以后,吴起就来到楚国,到了楚国以后,他先做了一年边地郡的太守,一年以后楚悼王发现他非常有才,就提拔他做了楚国的令尹,令尹就是宰相了。
让他主持变法,吴起的变法,从时间上来说,比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还早二十年。
吴起的变法包括四项内容,第一,废除世卿世禄,这个世卿世禄是指,有一些贵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继承他的爵位,在经济上可以继承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
这种制度是西周时期,非常普遍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当代的那些杰出人才,由于他的祖先没有立功,他没有继承权,没有政治上的特权,经济上的特权继承不了。
这些人才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得不到应得的报偿,所以这些人才没有积极性。
吴起变法的做法,就是均爵平禄,均爵平禄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封君,就是封在一个地方,享受俸禄的这些贵族,他的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和俸禄收回来,这在当时就是很了不得了,那些封君是老干部啊,他们的子孙要享受他的先辈立功,那个爵位跟俸禄,但是到了第三代就要收,收回来给谁呢?给那些在当代立功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第二条叫整顿吏治。
楚国的吏治也就是官员制度,楚国的吏治有两大毛病,大臣太重,封君太重。
就是大臣跟封君太多,这些人享受了国家大量的俸禄,但是就不能为国立功,所以吴起改革,就是要废除他们这些人享有的特权。
要减少这些大臣和封君,这是第二点整顿吏治。
第三点,奖励耕战。
因为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农业,这就是耕。
第二,军事,这就是战。
吴起变法非常重视对耕和战的奖励,那就是调动农民和士兵,这两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国家有粮,战斗力增强,这是吴起变法的第三点。
第四点,广辟土地。
楚国是个大国,他不象三晋,韩、赵、魏三国,特别是像韩国、魏国处在中原,他那个土地非常狭窄。
楚国的土地本来就广阔,再加上楚国灭了一些国家以后,他土地更多,吴起就建议让一些贵族去开荒,这样一来楚国的土地扩大了,粮食的收成增加了,国家就富裕了,我们从上面这四个方面来看,吴起变法的广度、力度相当大,如果这个变法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楚国是可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有一个相国叫蔡泽,他在评价吴起变法的时候,说过两句话,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可见吴起变法,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最终吴起的变法失败了,这个失败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两条,一个,楚悼王去世。
再一个,反对派强大。
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大臣实行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也好,吴起变法也好,他最根本的是需要,得到国君的支持。
而商鞅得到的支持是相当大的,因为秦孝公是二十一岁继位,一继位就重用商鞅,所以年轻的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力度很大。
所以我们看当时那些改革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君王支持的力度,而君王支持的力度又取决于君王生命的长度,活得长,支持的时间就长,所以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给杀了。
吴起的运气,赶不上商鞅,吴起变法,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是楚悼王的晚年,晚年实行变法。
变法刚刚开始楚悼王死了。
他一死就在灵堂之上,因为吴起变法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主要是一些贵族、大臣的利益,在楚悼王的灵堂之上那些大臣、宗族们就拿着箭要射杀吴起,吴起没有办法就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把身子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乱箭把吴起射死了。
当然吴起很聪明,他最后趴在楚悼王的遗体上被射死的。
这些箭有些是有些是射中了吴起,有些是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遗体,所以等安葬仪式结束以后,在查处这个案件的时候,新继位的楚君就把射中楚悼王尸体的这些宗族,给灭族了。
这一次牵连的有多少人呢?有七十多家,你可见,那还有一些没有射中的呢,射到吴起身上没射到尸体上,光查尸体上射的箭,光灭族灭了七十多家,你想想射吴起的箭有多少。
这箭有多少你就可以知道,反对他的家有多少。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他呢,触犯了既得利益,你看吴起的这些做法,废除世卿世禄,这些贵族们,他们的后代特权没有了。
整顿吏治,要裁那些庸官,受到伤害的还是他们。
让贵族去开荒,那些贵族心里不愿意,还是怨恨吴起。
所以吴起最后是死于反对派之手,这样一来,改革就失败了。
这是楚国最后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画外音: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有好多原因,但是我们纵观历史,政治腐败可以说是很多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经很早就变法图强的楚国,也难于逃脱政治腐败这个顽疾的困扰,尤其是在楚国的末期,一位被冠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人,成为楚国腐败的焦点。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内政是怎样的腐败。
楚国的政治腐败,主要是表现在用人之上,楚国的用人,前期主要用的是公族,就是国君的这些亲族,中期它用的是屈、召、景三大姓,屈原就是属于屈姓,屈、召、景三大姓,晚期他重用了一个人,这个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就是春申君黄歇。
而黄歇是谁呢?黄歇是楚国顷襄王的弟弟,他也属于公族。
应当说,楚国在用人上,主要用的是公族和一些大姓人家。
这种制度有它的好处,就是他信得过,但也有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其他家庭出身的,那些杰出人才,没有个出头之日。
一般的平民,你没有出头之日,我们知道秦国强大用了很多六国之人,这些人,很多人出身并不是贵族,被秦国历代国君所用,你看我们讲过商鞅、讲过范雎,讲过很多六国的人到秦国都立了功,而楚国用的主要是公族和贵族。
我们说说这个春申君,春申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他和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我们先看看春申君的生活,他生活上十分奢侈,春申君开始在淮北被封了十二个县,叫封君。
有十二个县,后来他又提出,这十二个县离齐国太近了,又改封到江南,在原来吴国的都城,又建了自己的豪宅,这个春申君晚年的豪宅,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最后有一个太史公曰,那个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当然个别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写的,他曾经写了这么几句话,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什么意思呢,说我到楚国去,看到了春申君当年那个豪华的住宅,太漂亮了,春申君晚年修建的住宅,一直完好地保存到西汉中期,司马迁还看到了那个时候,已经过了那么多年,司马迁看到,还觉得那个宫殿盖得太奢侈了,可见他的生活腐化到什么程度。
我们再看看春申君政治上十分糊涂,当时楚国国君楚考烈王,考烈王执政能力很差,而且考烈王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没有生育能力,他后宫的嫔妃非常多,但是个个无子,就是没有生育能力。
所以春申君为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办法,《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一件事,这个事是说,当时楚国有一个人叫李园,李园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妹妹,他想把他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但是他又听说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他把他妹妹直接献上去以后啊,将来因为没有孩子会失宠,他走了这么一条路,他怎么办呢?他先投到春申君门下做了一个门客,然后他请假回去了,该返回的时候他有意拖延了几天,等误了期回来以后,他直接去找春申君解释,见面以后春申君就问他,你为什么误期了?他说我有一个妹妹非常漂亮,他说我回家的时候,刚好赶上齐王来我们家提亲,想娶我的妹妹,因为这个事儿,所以我耽误了,误期回来了。
他说了半拉子的话,春申君一听就比较感兴趣,就问啊,齐王娶你妹妹的事,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啊?他说这事儿我没答应,没让我妹妹出嫁。
春申君就问,你妹妹连齐王都想娶,那能不能叫我见一见啊?李园说可以啊,可以让你见一见。
然后李园就安排他妹妹入宫,跟春申君见了一面,这一见面,春申君就非常喜欢,笑纳了,笑纳以后不久,春申君有生育能力啊,所以李园的妹妹很快就怀孕了,怀孕以后深得春申君的宠爱。
这个时候,李园的妹妹和李园,他们兄妹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下,商量完了以后,李园的妹妹就跟春申君说了,她说楚考烈王很信任你,你在楚国做了二十多年的相国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超过对他兄弟的信任,现在国君无子,万一国君下世了,他没有孩子不能传位,只能传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继承王位以后,用他们信任的人,你这二十多年的相国可能就保不住了。
眼下有一个办法,她说第一,我怀了你的孩子。
第二,咱们两个结合时间很短,外人都不知道。
她说,你不如把我献给楚考烈王,考烈王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吗?我现在怀了你的孩子,你再把我献进宫,将来万一生了个儿子,肯定是太子,他将来一继位,你不就成了国君的父亲嘛,你何愁你的相位不保呢。
这个话说完以后,史书记载有这么一句话,春申君大然之,就是春申君认为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然后就赶快不敢让这个怀孕的爱妾住在宫里了,找了一个高级宾馆把李园的妹妹先安排在宾馆里面,让她单独住。
然后向楚考烈王推荐,楚考烈王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是还是很愿意见,见了以后也很喜欢。
这样就把怀孕的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
入宫以后,到了生孩子时期,生下来了一个孩子,是个儿子。
楚考烈王就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然后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皇后,这事儿都办齐了,然后李园也受到重用了。
因为李园的妹妹做了王后嘛,他就成了皇亲,作为国君的公族的亲戚了,所以他也受到重用了。
画外音:历史上的春申君,是贵族后裔,他为了自己进一步得宠,在李园和他妹妹的蛊惑之下,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这可以说是春申君一生之中最大的败笔。
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楚国政权的更迭,也为春申君一家带来了满门抄斩的厄运。
而这场改变楚国命运的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春申君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条不归路呢?春申君在这个事件的处理,显示出他怎样的弱点呢?
也就是在这个当口,楚考烈王病危,在楚考烈王病危的时候,有一个人去见春申君了,这个人见了春申君以后,一张口就说了三个问题,他说你有三个想不到。
第一,你有想不到的福。
第二,你有想不到的祸。
第三,你有想不到的人。
这三句话,把春申君说愣了,春申君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就问他,什么叫想不到的福呢?这个门客就对春申君说了,他说你想想,你所了二十五年楚国的相国,名义上相国,实际上你是楚王,你掌握了楚国的实权。
现在楚王如果病故以后,太子太小,继承王位以后,实际上是你在掌权。
你既可以辅佐这个幼子,你也可以把这个王位夺过来你自己当,这不是就是想不到的福吗。
春申君又问了第二个了,那什么叫想不到的祸呢?他说你想想这个继承王位的人,实际上是你的孩子,据我所知李园豢养了一批刺客就等着谋杀你呢。
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就会抢先入宫,等到你入宫的时候就会在宫里把你杀掉,这是你想不到的祸。
第三,春申君就问他,还有什么叫意想不到的人呢?他说意想不到的人,就是我。
我能给你解这个危难,怎么解呢?你把我送到王宫的卫队中间,去做个下层职务。
楚王一去世,李园就入宫,李园一入宫,我就把李园给杀了,我把李园杀了,你啥事儿都没有了,这就是你意想不到的人,三个意想不到。
春申君听完以后,大不以为然,他不相信。
他说有两点,第一,李园是个很软弱的人,他做不了这种事。
第二,我对李园很好,他不可能这么来杀我。
结果这个门客,一见春申君不听他的忠言相告,就知道春申君会被杀,自己在这儿待着,也会受连累,然后连夜他就逃了。
这个门客说完走了以后,只停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考烈王一死,李园就入宫了,把刺客准备好,然后春申君也入宫,春申君一入宫,李园就让刺客把春申君给刺杀了。
然后紧跟着,把春申君全家给满门抄斩,全杀了。
《史记春申君列传》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送入宫,这件事已经足以说明,楚国政治的腐败了。
我们讲楚国政治腐败了,春申君是楚国晚期最受重用的人,春申君被杀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九年,离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公元前230年,只剩下八年时间,就在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前八年,春申君被杀,你想想,春申君实际上是楚国最后一段时间,做了二十五年国相的一个人。
这么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不惜做出这样的事情。
应当说,这是楚国用人上非常失败的一点。
画外音: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在楚国末期大权独揽,生活奢靡,苟且偷安,无所作为,最后造成了楚国的政治腐败,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就沿着这样腐败的轨道,最终走向了灭亡。
而这种腐败的局面,是有历史渊源的,从楚国历史上看有很多人才,都得不到使用,比如说热情来投的异邦人吴起,掺遭杀害。
才华横溢,富有政治抱负的屈原,被贬抑。
楚人李斯反而去异国他乡,为秦国的统一出谋划策。
王立群教授认为,除了楚国的政治腐败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而这个原因,是当时六国所犯的一个通病,那么这个通病又是什么呢?
楚国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明大势。
所谓不明大势就是,不了解战国发展的大趋势,春秋时期的大趋势是争霸,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说。
战国时期的大趋势,就是统一。
如果明白战国时期的大趋势的话,要么让楚国强大起来,让自身足够强大起来,由楚国统一天下。
要么看清大势,把最强大的国家给抵制住。
结果楚国没有强大起来,当时最强大的是谁呢?是秦,对秦应当怎么办呢?应当遏制。
我们举两件事,可以看一看楚国的国君,是不是意识到这件事了。
第一件事,邯郸之战,我们讲赵国灭亡,专门讲过邯郸之战,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国的大军就围住了邯郸,想把赵国一举灭掉,结果呢?由于平原君搬来了救兵,一个是信陵君,从魏国窃符救赵,一个是春申君派军队去救赵。
结果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军把围攻邯郸的秦军打得大败而归。
这是战国晚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战役,这个战役说明合纵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而秦国战败以后,山东六国的国君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联手对付秦国,一步一步削弱秦国,阻挡秦国各个击破六国。
结果发生什么事情,燕国认为赵国的壮年人都死于长平,燕国去进攻赵国,赵国不修养生息,连续四年攻打燕国。
魏国呢,也跟着去打燕国。
楚国呢,楚国国君也不了解这个大势,楚国的国君趁机把鲁国给灭了。
只有这么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就是秦国一来,大家赶快联手,应付一下秦国。
秦国一退,然后这六国之间开始相互吞并,没有一国的国君是了解这个天下大势的。
足于说明楚国的国君糊涂啊,不了解大趋势。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还记载了一篇,非常长的上疏,这是一个楚国的使者给秦国,最后的那几位国君的某一位国君的一封上疏。
它代表了当时楚国的一种观点,这封上疏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伐楚不如善楚。
就是你讨伐楚国,不如跟楚国联合起来。
第二,灭楚不如灭韩、魏。
你去灭楚国,不如你去灭韩、魏。
这个上疏说穿了,最重要这么两点内容。
但是这两点内容,实际上我们从两点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一封上疏很明显是嫁祸于人,希望秦国把这个矛头指向它国,韩国、魏国,你别打我这个楚国。
这封上疏说明一点,没有战略眼光,只看到局部利益。
楚国可能暂时免除了被破灭,但从长远上看,这个上疏只能够让秦国的国君更清楚地懂得,远交近攻的政策,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举这两个例子,邯郸之战以后,楚国灭了鲁国。
我们又举了,所谓春申君的一封上疏,从这两点都可以看出来,楚国的国君不了解大势,只顾眼前利益。
所以最终楚国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灭亡了。
楚国的灭亡意味着,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相关参考
五代十国之楚国历史简介楚国怎么灭亡的? 马殷占据湖南,与邻国吴为世敌(杨行密杀孙儒,马殷是孙儒残部)。杨行密以尊王(唐朝)讨贼(梁)为号召,受吴威胁的小国,以奉事朝廷(北方小朝廷)相对抗。马殷任高郁
楚灵王芈姓熊氏就,名叫围,是是楚共王的次子。他杀了侄儿楚郏敖后自立为王,即位之后改名虔。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昏君,穷奢极欲无所不用其极,暴怒残忍。他也是楚国的亡国之君,楚国人民受不了他的暴虐推翻了他的政
写作孙子兵法的这位孙子,也就是打败楚国,占领郢都的孙武,被称为兵圣。而吴国攻灭楚国之战,吴国当时出动的军队也就3万左右,而主力就是孙武率领。而当时光迎战的楚国军队就有20多万,那么孙武是如何凭借3万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战国时期,楚国贤者楚南公的这句预言最终被验证了――陈胜、刘邦、项羽等楚国人起兵造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秦朝敏捷消亡。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度的农业生产力很强,军事力量
战国七雄灭亡的先后顺序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5年,楚国灭亡。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公元前2
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而战国七雄之间同样兼并战争频繁。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基本上各个国家的都城都被攻陷过。当然,在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前,国都被破不代表国家就灭亡了,比如魏国和齐国。不过,
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但是短短十六年后,秦朝就灭亡了。而且灭秦的三个重要人物,陈胜,项羽、刘邦本身原来都是楚国人,这一切似乎应验了当年的一个谚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那这是为何呢?首先解释一下「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的时候,中原大地上都会引发一场大混战,并且会死伤无数,但要说哪一段最为混乱,那么个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战国这段历史靠近春秋,故而人们可能会觉得,战国人肯定会讲周礼,有一些道德
秦灭楚之战,是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中关键的一战,楚国和其他五国的亡国之战一样迅速灭亡的亡了国,战争从公元前226年开始到公元前223年结束,仅仅持续了四年战争立国八百年之久的楚国就轰然倒塌。在《史记》中
公元前230年,嬴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之后,决定起兵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道路。经过九年的奋战,在公元前221年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