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建造历史?

Posted 龙门石窟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龙门石窟的建造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门石窟的建造历史?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

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

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参考

多少美女都是描述 只有武则天靠这绝招永流传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样貌、长像,是历代历史人物、皇帝当中留下来最鲜明的一位。这么说好了,如果你想知道武则天长怎样,就到洛阳龙门石窟看看就晓得。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裡面,武则天曾下令建造高达六十六丈

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

龙门石窟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龙门石窟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另外两大石窟为

佛像历史

1.佛像的历史怎么样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我正在龙门石窟,一边感叹着好想随身带一个移动冰箱,一边奋力爬上台阶,站到卢舍那大佛的脚下。真的是要“奋力”方能到达,伊水之滨的龙门石窟没有树荫的遮凉,景区里所有的

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

龙门吊历史

起重机的历史谁有中国古代灌溉农田用的桔是臂架型起重机的雏形。14世纪,西欧出现了人力和畜力驱动的转动臂架型起重机。19世纪前期,出现了桥式起重机;起重机的重要磨损件如轴、齿轮和吊具等开始采用金属材料制

《龙门飞甲》中赵怀安的历史原型是谁

导读:在龙门飞甲中李连杰饰演的赵怀安,赵怀安在电影中虽是以武犯禁的武林好汉,但他的原型却是成化年间著名的大太监怀恩,历史上的怀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起中国古代的太监,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个逢迎拍

《龙门飞甲》中赵怀安的历史原型是谁

导读:在龙门飞甲中李连杰饰演的赵怀安,赵怀安在电影中虽是以武犯禁的武林好汉,但他的原型却是成化年间著名的大太监怀恩,历史上的怀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起中国古代的太监,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个逢迎拍

新龙门客栈最大的历史bug,也要怪雍正?

作者:营三千徐克执导的《新龙门客栈》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武侠片,张曼玉饰演的金镶玉和林青霞饰演的邱莫言,堪称红白玫瑰,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林青霞饰演的邱莫言不过,这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也有

《龙门飞甲》中西厂厂公雨化田的历史原型是谁

电影《龙门飞甲》中那位跋扈、阴险,且武功高强的太监雨化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中他在东厂耍威风的情景很惹眼。历史上,真实的明朝西厂厂公不叫雨化田,而是一个叫汪直的太监。汪直是广西大藤峡叛乱中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