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Posted 人文

篇首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大学,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四书》的《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条,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亲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

国外有英格尔斯曾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感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

这十二条中,关于专门技术生产过程的内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谈综合素质的。

在当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官僚。

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

我们要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

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人的素质教育是多元的问题。

现在大学遇到的问题:第一,专业教育的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等等客观因素,学校管理者与教育模式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专业教育问题。

第二,把人文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

现在很多的人文课程都意识形态化,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虑各个专业把自己的优势拿出来,举办全校性的讲座。

第二,人文教育的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本身就要加强研究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人文教育。

因此,学校要创造研究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颜泽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与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类为此经历了三次学术之战,这三次学术之战围绕科学与人文来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导致了人类知识的增加。

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中国的科玄论战;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发生在英国的斯诺命题──斯诺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填补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论战,科学主义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不屑一顾。

从三次学术之战来看,科学与人文之战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第二,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通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人文的美好联姻,例如达·芬奇既是著名画家,也是科学发明家、建筑师;只是到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才发生了分离,而现在,科学主义占了上风。

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静待人文主义在历史浪潮中复归,而是主动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大学的目标、理念是很清楚的。

五四运动以后,就提倡科学救国;然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开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

现代教育的工具性气息更浓重,孩子被送到学校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基础教育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已经开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学除了求真,还要求善。

科学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人文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人文与科学不能偏废,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不能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了脊梁骨。

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头路。

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

我们说要搞好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搞上去,而且现在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作为校长,我们要:第一,想清楚大学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将其逐步推行、实施。

要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 易江(南华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的强势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视的原因之一。

强势文化即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中国两个世纪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下,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救国、科学报国。

大学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强势文化的延伸,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为每位家长所接受,成了主流价值观。

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人文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偏颇,忽视了人文活动的目的。

人文活动的目的有一个小循环,一个大循环。

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追求利润,追求现实价值,追求财富,所以我们提出要让人富起来,走向了小循环。

于是就导致人为工具,人为目的,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

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是短浅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陕北一个放羊娃被问在干什么:“我在放羊。”“放羊干什么。”“羊养大了去卖钱。”“要钱干什么?”“起房子。”“起房子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个娃。”“生个娃干什么?”“放羊啊!”今天讨论的就是人能否从自己作为自己的掘墓人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

我们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

丰田以前的标语是“通过产业报效祖国”,现在是“通过汽车造福社会”,这个改变越过“人为工具”,跳到“人为目的”,已经在企业文化上走向了大循环。

大学实际上也要培养出会追求幸福的大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综合。

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有意义的理念,小学作文常常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少是《记一件有意思的事》,而“有意义的事”导致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化。

我们过去常常把幸福观建立在意义之上,而不是意思之上。

我觉得“求真务实,勤恳好学”,就是有意义的;而“儒雅自尊,健康和谐”就是有意思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大学的幸福观。

为此,大学要进行倒推式的课程设计。

首先要确定大学的目的,比如幸福;同时也要务实,要照顾到就业率。

在搞大学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课程设定和成效检查。

检查有两个方面:第一,理性真理体系的检查;第二,自由价值体系的检查。

如果这个检查做不好,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文建设,都只能是要求,而不能成为现实。

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和传承责任 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现代教育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成体系,没有认真地加以思考。

在我们的大学,原来提倡的是文化素质教育。

最早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是华东科技大学的校长杨教授,在华东科学大学开始实施。

开始的理念是缺什么补什么。

这么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说成为体系。

现在“两课”教学里面,往往不够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讲的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没有考虑到把人文精神拉进“两课”教学里面。

现在,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并使他们有文化自觉的过程。

也就是说,使他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有文化选择能力,有文化承担精神,有文化传承、创造的责任。

否则,学生就有可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现在的很多学生读书就为了找工作,考公务员,甚至入党都是为找工作,功利、实用主义十足。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需要新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种新的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公平、公正、正义等等,探究这些理念在交易中、竞争中如何实践。

现在学生中间的妒忌心等等就是缺乏新人文精神的表现。

我们学校在学生宿舍里面建立了一个学生违纪委员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里面有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学生违纪以后,委员会就针对事件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很有意思──香港学生坚持一丝不苟按规办事,但内地学生就讲人情味。

作出处理以后把处理结果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半个月内提出上诉,请专家复议。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觉、自尊、公平、公正、遵守法律这样一些意识,尽管是形式,但这些形式也很重要。

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的博爱精神的培养问题,我们往往通过自愿者的组织来培养。

掌握人文知识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梁世平(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但在高等教育中应侧重科学精神培育还是人文精神培养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争论。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财富,两者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

现代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实践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取。

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不能简单地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得,而必须由实践中的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人的意识和行为。

只有掌握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客观观察、独立思辨和明智判识形成具有内在价值和社会普遍正义的人文精神。

现代本科教育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和更新。

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除需要系统地进行人文知识的课堂教育,更需要的是,学校要形成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教育者富有人文精神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之间人文精神的相互影响,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

科学精神重于人文精神? 吴家清(广东商学院院长):现代大学的精神本身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人文精神,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统一。

人文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第二是人道,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

第三是人权,即权利公平。

人本、人道、人权三位一体相结合,才构造出完整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大学里面孰轻孰重?我个人认为,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要在肯定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这一前提下,去谈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元还是多元?我们知道,科学精神是一元的。

然而人文精神跟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方面,那我们的人文精神就成了为政治主宰的人文精神。

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应该对大学人文精神的表述方式,一般或特殊,做一个考虑,对不同大学的办学理念、思想、特色等等也做一个考虑。

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但是学校只占一部分,家庭、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情商范畴的,比方说思想道德、伦理情操等等;另一个是质的方面的要求,比方说人文素质。

大学主要是从质的方面对人文精神进行培养,而人文精神“非质”的方面,就需要大学、社会、家庭共同培养。

把人文精神落实到教育上 张铁明(广东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无法重整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在大学阶段,要直面几个矛盾,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文精神:如大学生教育投资收益的逐渐走低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信仰的缺失和我们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的零碎之间的矛盾;青春期躁动长时间的压抑和大学里面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那种宽松之间的矛盾;良好的传统道德丧失和大学人本服务精神缺乏、学术浮躁之间的矛盾。

等等。

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是没有制度的,而是形式化、工具性、随心所欲、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比方说参观一个图片展,就算是一项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根本没有作用。

假如大学里面并非每个老师都可做人文精神导师的话,这个大学的人文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进入大学是一个人格重构的过程,大学应该起到一种引导人格重构的作用。

以符号为核心的教育之必然结果,正是教育不再以人为本,不再考虑到人的精神需要。

这个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的教育要真正把人文精神落实到教育上,如果不直面这几个矛盾的话,是没有可能做得好的。

大学生要克服狭隘和片面 何大进(广州大学副校长):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传授知识;二、技能训练;三、人格培养。

前两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后者应该是核心。

大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在于它是对人格的培养,否则大学就与一般的培训机构无异。

人文素质问题也包括三个方面:素质、技能和精神。

精神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素质教育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但是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都没有很大的改进。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教育只是一个方面。

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对于人文精神的构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特别要强调两点:第一,应该在大学里面倡导一种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

从管理体制上讲,应该逐渐从行政管理过渡到学术管理。

第二,应该注意学生一种健康、全面的思维模式。

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狭隘,或者说不具备独立性,缺乏批判性。

要克服思维上的片面性,才有利于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人文精神培养需设标准 王培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人文精神培育难以突破的瓶颈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领导的问题,包括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领导。

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校长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教师的问题。

很多教人文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

我们的大多数老师,为了职称和报酬,把精力集中在发表论文上,很多人甚至不择手段地发论文。

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保证他们能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因此,在大学里面,如何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机制和制度。

一切的改变如果没有制度和机制的改变,那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比方说高考制度、评职称的考核制度等等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目前还找不到比它们更好的制度。

因此,我们对此要有更清醒的认识。

我们现在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创新比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要先于技术的创新。

我们应该设立一个标准,让老师们知道培养人文精神要做些什么。

如果按照现代文化四个层面的理论,理念是最深层的,然后到制度。

相关参考

历史教学怎样培养科学精神

查阅古汉语字典,“历”的繁体写法是“历”,基本含义是在丛林里“经过”,而“史”的基本所指是专管记录的官员。二者联系起来使用最早的书籍是梁朝萧子显(487—537)所撰的《南齐书列传第二十一鱼复侯子响传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罗杰斯人文三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1987)。他所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的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004-11

对城乡历史保护的建议

一、如何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城市肯定也没有自己的灵魂。走向现代大都市,城市需要繁荣的工商业,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尊重传统,并耐心解读那些承载着传统与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及建

历史题上帝精神存在

一、您认为上帝存在吗上帝的存在和科学没有任何的冲突,只是科学只能发现上帝与他创造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解释不出“为什么”氧和氢结合为水等一些最基础科学的问题。科学在上帝的面前,只能一点点的证明上帝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源于生活重视基础培养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教材特色课程教材研究所富兵《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如何在课程实施中体现《纲要》基本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会科

急求强调精神和技能的重要性的格言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卢梭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德)赫尔巴特《教育学

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1、起源时期: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筋。2、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通过文艺作品来宣扬反

历史校本研修

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

既彰显人文精神,又凸现帝王制衡之道,浅谈宋朝的鞫谳分司制度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蓬勃发展,宋代的司法制度在此背景下有很大的创新和进步,鞫谳(jūyàn)分司制度就是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制度。任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