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出自哪里

Posted 成语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士可杀不可辱出自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士可杀不可辱出自哪里

士可杀不可辱 成语发音: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成语释疑: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成语出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

可杀而不可辱也。”

成语示例: 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 。

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侮辱也。

其居处不淫②,共饮食不溽(3)。

其过关可微辨(4),而不可数也(5)。

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①水节选自《德行》。

②淫:奢侈放纵。

(3)溽(rù):味道浓厚。

(4)微辨;委婉地批批评。

(5)面数:当面指责。

【译文】

“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

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

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读解】

儒者的刚毅是吃软不吃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胡搅蛮缠、要挟威迫却行不通,宁可去死,也不愿受侮。

这种刚毅,很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燕赵之士,慷慨悲歌,豪气冲天,侠义行天下,可杀不可辱,使人为之击节高蹈,浩然长叹。

是的,人不仅要活个面子,也要活口气,活个气节。

然而。

大多数营营苟苟的众生不知气节为何物,只会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宁可象狗一样地活着,哪怕是只赖皮狗,也绝不会为了节义而付出,而献身。

儒者的刚毅是浸透在骨子里的,外表却很柔和,如棉里裹针这就更加让人敬畏三分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563246.?wtp=tt

相关参考

士可杀不可辱的名人例子

1、李广汉军出塞后,卫青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李广多次请求做前锋与单于决战,卫青不允,李广独自带兵,军队没有向导时而迷路,落在卫青之后,导致卫青单独对战单于未能俘获。后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

士可杀不可辱的例子

1,当年狄人进犯燕国一个城市,真好孔子在当城中百姓得知狄人攻城纷纷逃命只有孔子不走,这时狄人入城看见城中只有一个孔子,狄人的首领就很不解问孔子为何不跑,孔子说既然来攻跑又有何用,狄人听了纷纷要把孔子掉

远征日本只是为了一口气

所谓人活一口气,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古代,为了脸面,身为元朝皇帝的忽必烈可以和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选择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但忽必烈表示扶我起来试试,于是征日战争拉开序幕。当然,作为礼仪之邦,

曹操刘备孙权中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是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

为什么说曹操比刘备、孙权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然是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

巷伯”孟子“,才是历史上惨遭宫刑的第一位文人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