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刘姓回族都有哪些起源

Posted 民族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沧州刘姓回族都有哪些起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沧州刘姓回族都有哪些起源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

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

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

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

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

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

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

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

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

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

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

其祖谱中载:“我太祖来自西陲,移镇东路,相传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隶,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破城,坑人(活埋,四万,百人幸难逃一,燕王即位,出旨迁民,“以实空地”。

据泊头、河间、董驿、孟_村、沧县、献县等县市若于回族家谱记载,其始祖大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晋、鲁、浙、沪、皖、鄂等地奉旨迁徙而来。

其中迁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港)者居多。

如牛进庄刘氏家谱载:“吾东始祖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永乐二年迁徒于此”。

孟村镇吴氏谱清道光九年载:“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联县,前明永乐年间周祖北迁”。

献县马氏家谱一载:“始祖马刚为回族将领,燕王扫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港随军到河间府,后长子马广庆到河间东南定居,立村为辛中营”(即今本斋村)。

除上述情况外,历代统治阶级、官僚恶势的民族压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户较多的沧州一带逃避,成为沧州回族的来源之一。

如,明朝末年,无定府(今山东惠民)李阁老依仗权势,对惠民、乐陵两地的回族人民进行了残暴的血洗,强令两地周围40里不许有回民居住,迫使许多回族人民从山东逃至沧州,现沧州铁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难,逃此落户的。

综上所述,沧州回族的迁入,大致可分为六种原因:1.战争。

即通过对外战争,使中、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京都诸路(含沧州);通过国内战争,使外地回族将士落足沧州。

2.经商。

沧州优越的经商条件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决定了沧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

S.官居。

即出任官职或随龙保驾携眷落户。

4.移民。

其中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奉旨迁来占产立庄I二是随迁仆从百姓;三是被发流罪。

5.逃生。

即逃荒、避难而来。

6.投一亲。

即因种种原因投亲靠友而来。

其族源,按照迁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陆路和东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个团结、仁爱且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

迁入沧州后,不同时间来自不同地点的各家各户相互攀连,彼此相纳,在血缘关系上结成“回回亲戚”,在风俗习惯、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回回一家”。

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断发展壮大。

(一)繁衍“分荣”。

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沧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各姓家族“抽。

核分亲”,原有村庄容量饱和,土地开发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庄另立,开辟新的栖身之地。

据对当地部分回族宗脉考查:刘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岗迁来后,先在孟村东北部建庄称牛进庄,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县的西赵河村和南皮县的黑龙村,此后层层“分蒸”,代代 “抽枝”,至今已发展到孟村的新县镇、大北赵河、小北赵河、辛庄子、大提东、小提东,沧县的小马庄,盐山的后刘庄,黄驿市的刘洪博村等10多个刘姓村。

吴氏始祖由安徽款县迁来后,本人后返原籍,由二子在今沧州市区和孟村镇占产落足,现黄驿市吴庄子,沧县博古屯,海兴县小路村,孟村何吕店等10多个吴姓村皆为沧、孟吴姓回族分枝。

任丘、河间哈姓,为河间果子洼哈姓回族分枝。

马姓回族多为青县马桥马氏祖分枝(现马桥已无回族,只有马氏_回族祖坟,故知者甚少,多误以本斋村为马姓始祖村)。

青县辛集及各地散居的回姓,多为沧县大格村回姓分枝。

盐山县小宝庄由沧县东宝庄宝氏所造。

盐山王古宅村由孟村县杨石桥村王姓所建。

孟村大文台李姓由沧县曹庄子迁来,后又分建了李龙潭村。

(二)民族交融。

沧州回族,由于与汉族长期居住在一起,生活接触,社会交往,贫困相济,患难相助,以及各种历史的机遇,使回汉两族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

其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1.回汉通婚。

此情过去多出于回汉两族的贫困之家。

旧时,回族为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只许男回女汉结合,不许女回男汉成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回汉通婚不再是生活所迫,回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现象越来越多,“男回女汉”的原则逐步打破。

2.互改民族成份。

其形式有三:*)汉族改回。

即汉族人因某种原因改变民族成份加入回族。

清末闻名天下的回族英雄大刀王五(真名王正谊)即生于沧州市王氏汉族家庭。

因自幼喜武,欲拜回族武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因李不收外族弟子,遂长跪于母前,得允离家改信伊斯兰教,从李学艺。

其后人皆为回族。

(2)回族改汉。

即回族人因某种原因改为汉族。

盐山县后刘庄刘姓汉族,即为孟村牛进庄回族刘姓分枝,因居官反教,改为汉族。

另有沧州市自姓、黄晔市张姓、吴姓等回族亦有因居官或生活所迫,风俗习惯蜕变,渐随汉族者。

(3)回族改汉又复改回。

黄驿市岭庄乡张金庄张姓,解放前因村小,请不起阿訇,又多与汉族通婚,后汉化。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成份和风俗习惯皆又恢复回族;黄驿东湾湾头村张姓原为段庄回族,因居官反教为汉,后又有部分复回。

(三)迁徙外延。

数百年来,由于战争、逃荒、谋生、经商、工作调动等原因,沧州回族迁徙外流,延至全国各省和本省各地。

据当地调查及河北省民族志(初稿)载:清雍正年间,河间府回族将领哈元生率兵镇压云南昭通、东川的彝民起义后,所领部分士兵便在昭通一带电四,后定居当地。

辽宁省营口市虎庄戴、马、张三姓回族是在清顺治年间移民时,由沧州迁去。

辽宁盖县熊岳镇回、张、李、刘、尹等姓回族是由青县楮村过去,宽甸哈姓、韩姓均系河间果子洼乡迁居落户,至今均已五至八代。

吉林早期回族,多为清乾隆五十丸年 (公元1794年)由盂村、沧县、河间、青县逃荒回族灾民。

吉林伊通县回族村了家屯最早为孟村丁庄子丁氏四兄弟辟地而居,并因此得名。

吉林辑安县有回、常、李、王、孔、张各性及龙井市杨、金等姓回民约于1928年前后由沧县、河间、肃宁、任丘迁去。

河北省张家口部分回族系沧州回族商贩,因贩卖牛羊逐渐定居。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杨姓回族元相系黄驿市羊二庄人,因贩运牲口于清光绪年间落后郭家屯(今隆化县)后迁到凤山镇开烧饼铸定居。

河北平泉、丰宁、滦平等县部分回族是从沧州逃荒而来,据平泉县回姓家族称:“老家在沧县大错村,大约乾隆年间过来平泉。”

除上述迁徙较早的情况外,沧州回族大量外流是在铁路交通趋于发达的解放前夕和初期。

其主要流向是西北、东北的矿区、林区。

今宁夏石嘴山、甘肃迭布,山西大同、阳泉。

辽宁抚顺、丹东、本溪,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林矿城市和北京、天津、上海及哈尔滨、佳木斯、银川、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石家庄等经济、交通发达城市的叵族,祖籍沧州、河间者具有相当数量。

尤其伊春市和鹤岗市南山区,素有新孟村之称。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初期,为加强全国少数民族工作,经中央决定,选派了以王廷芳、刘震环、刘树森为首的大批沧沧州籍回族领导干部携眷到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1956年春,全省23个市、县组织动员1542户,6834名回族群众迁往青海省厅和县从事农业生产,其中867户,3928人定居该地。

在这些支边回民中,沧州回民占有很大数量。

三、现 状 与 分 布

沧州的回族,历尽沧桑,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演化,现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民族。

据统计,全市回族共有丁、于、万、马、王等56姓。

170788人。

回族人口分别占全市总人口和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9%和91地 分布于17个市(县、区)、2个农场和214个乡(镇、办事处)、1468个村(街)。

全市建有盂村回族自治县和杜林、大话村、李天木、捷地、孝子墓、辛集、羊三木、羊二庄、新村、果子注、刘庄、本斋第12个回族乡。

在居住和人口分布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大分散小聚居。

从总体分布看,全市所有县、市、区、场和大多数乡镇、村街都有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有75个村为纯回族村或回族人口占90%以上的村。

(二)固寺而居。

出于回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的需要,沧州回族多以清真寺为核心,固寺而居。

现全市共有清真寺167座,其中沧州北大寺、泊头清真大寺及牛进庄、丁庄子、孟村镇、果子洼、淄川镇、新县镇、本斋村的清真寺历史较久,规模较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真寺的历史、规模就是当地回族居住状况的写照和标志。

(三)同姓聚居和分区划姓。

由于沧州回族多于明初“靖难”以后,为“以实空地”奉诏迁来占产立庄,故所建村庄多为单姓或以单姓为主,虽经历代变迁,这种聚居模式基本未变。

因族源多在南方,移民多沿运河北上,落足运河两岸。

多年来,虽各有迁徙变化,但不同区域的姓氏区别仍很明显。

除以运河为界划分的回族姓氏区域外,许多小区域、小范围也都有不同的姓氏特点。

河间的金、哈、白姓,沧县的回、买、吴姓,孟村的刘、吴、丁、韩姓,黄驿的张、王姓,泊头的石姓,青县的戴姓,献县的马姓,皆为当地回族的代表姓。

(四)商贸区内聚居。

由于回族善于经商,沧州回族多选择交通发达,商贸繁华,有利于经商的地方居住。

全市7个回族人口超万人的县、市(区)中,有6个为古驿站,5个傍运河。

就是在回族人口较少的县市中,回族人也多居城镇或商业繁荣的乡镇。

在城镇居住的回族人,又多择商贸繁华的街道、区域而居,以形成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

沧州南大街、泊头胜利街、河间城关、连镇大街、肃宁主街、苗街等县市商贸繁华部位皆为回族聚居区。

相关参考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

定兴刘姓历史

一、刘姓的历史刘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

晚清十大高手谁最厉害

  晚清十大高手,是指: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  大刀王五  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

晚清十大高手谁最厉害

晚清十大高手,是指: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大刀王五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

晚清十大高手谁最厉害

晚清十大高手,是指: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大刀王五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

晚清十大高手 人物生平 河北沧州燕子李三

人物介绍河北沧州燕子李三历史上真正的燕子李三是沧州人,系沧州献县城西临河乡东镇村人,其第五代李书振先生于2013年去世,其第六代李连洲、第七代孙、第八代孙都健在,李家可谓人丁兴旺,献县及周边所有老人都

历史上的刘姓状元都有谁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举人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者都要投状,称居首之人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历史上共有共有649个,隋朝7位,唐朝1

回族油香是啥?为什么回族人都特别偏爱油香

油香的分类与制作分布各地的回族在油香制作的原料上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口味上有如“西北回族中有发酵面咸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漩子等;泉州、扬州等地的南方回族有糯米油...

回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信仰的内容都有些什么

回族的信仰总起来讲有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五大信仰:一、信安拉(真主)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

回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哪些?其中又有何历史意义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