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手抄报的资料急需
Posted 南诏
篇首语: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危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手抄报的资料急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手抄报的资料急需
吐蕃王朝的衰落
一、赤松德赞的业绩
755年(天宝十四载),赤德祖赞为臣下谋害,子赤松德赞(742—797,《新唐书》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继赞普位。
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因叛逆获罪的贵族末氏和朗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权力。
随即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展实力的战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
吐蕃奴隶制社会自公元8世纪中叶起,已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的职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置了九大尚论,即《新唐书》所记“尚论掣逋突瞿”。
告身制度此时更趋完备。
据《智者喜筵》记载,告身各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内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内副相和整事大相佩大金告身,内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银镀金告身,其下军政官员人等,分别佩大小银铜告身,最低一等的铁告身,赐给作战有功的勇士佩带。
在军事制度上,赤松德赞在原有四如的基础上,增置孙波如,五如下共设61东岱。
东岱,即千户所,由东本主其事。
此时,吐蕃的军政组织更加健全。
另外,通恰(藏语原意为观察使,汉文史籍作节度使)一职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是占领地区的高级官员。
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佛教自7世纪传入吐蕃后,虽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与传统的本教斗争激烈。
赤松德赞年幼即位,贵族那囊氏掌权,那囊氏与信奉本教的大臣极力反对佛教,王朝发布禁佛令: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后又转移到芒宇(今西藏吉隆县一带),还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毁。
赤松德赞成年后,力图发展佛教,在清除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后,废除了前此颁布的禁佛命令。
请天竺寂护,莲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
建寺年代诸说不一,大致应在8世纪后半期)。
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称“七试人”,都是贵族子弟,是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批佛教僧人。
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与本教经历了长期起伏多次的斗争。
佛教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植下日益得势。
为了抵制本教势力,佛教徒向赤松德赞提出与本教徒就教义优劣,进行公开辩论,以决胜负的建议。
赤松德赞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敦喀(今西藏穷结县境内,一说在墨竹苏丕蒋布才宫前)组织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赤松德赞宣布佛教获得胜利,本教则被判定为非法的宗教,凡不愿放弃信仰的本教信徒,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从而巩固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优势地位。
随后,佛教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斗争。
由于佛教主要自汉地和天竺传入吐蕃,二地僧人分别坚持自己的观点:汉僧持“顿悟”之见,天竺僧则主张“渐悟”,彼此互不相容,迫使赤松德赞决心以辩论解决佛教内部不同见地的斗争。
辩论约自792年至794年间在桑耶寺进行,由赤松德赞亲自监督。
最后以汉地佛教失败宣告辩论结束,天竺佛教遂在吐蕃取得独占的合法地位。
这一佛教内部的斗争,史称“顿渐之争”。
赤松德赞极力发展佛教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王室集中政治上的权力,削弱贵族和地方豪酋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吐蕃社会的封建因素迅速增长,导致吐蕃奴隶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剧,平民和奴隶的负担加重,贫富分化的趋势突出,被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迭有发生。
显然发展佛教,在缓和阶级矛盾,抑制世俗贵族的权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实证明;赤松德赞发展佛教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二、清水会盟
783年(唐建中四年),唐朝和吐蕃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北)会盟,重新划定双方边界。
唐德宗李适于779年承袭帝位,此时唐蕃双方都有息战求和的愿望。
这是清水会盟的历史背景。
吐蕃军自长安西退后不久,又联合回纥军攻唐。
唐将郭子仪在764—765年(唐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先后挫败吐蕃与回纥联军于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和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
767年(唐大历二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
先是765年三月,唐蕃于兴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联合回纥军攻唐泾阳。
767年四月和盟后,九月,吐蕃又背盟,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游骑至潘原、宜禄(均在今陕西省长武县境内),郭子仪率重兵在长安以西严备。
不久,唐军破吐蕃军于灵州,明年,吐蕃军又攻灵州,进逼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又被唐军击退。
779年(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孙异牟寻立。
冬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南、长江以北,治成都)。
此时南诏已成为吐蕃属国,南诏被迫出兵是为了替吐蕃取得蜀地作为“东府”,俘获的工伎都送往吐蕃的首府逻娑城(逻些异称,即拉萨市),而且还要向吐蕃纳岁赋一缣。
唐将李晟率兵破蕃诏联军于大渡河外,联军死八九万人。
异牟寻退守羊苴城(今云南省大理市)。
吐蕃为了安抚刚刚即位就在军事上遭到挫败的异牟寻,封他为“日东王”。
自吐蕃军攻陷成都到清水会盟之前,唐蕃之间处于较长时期的和战不定的形势。
唐朝在兵力上的弱点,以及诸藩镇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得以利用时机,以与唐和盟掩盖其占地掠民的目的。
779年八月,唐德宗即帝位三个月后,派太常少卿韦伦入吐蕃,送还战俘500余人。
韦伦抵吐蕃时,赤松德赞已获悉剑南蕃诏联军战败,遂热情地接待了韦伦,并说:“我乃有三恨:不知天子(代宗)丧,不及吊,一也;山陵不及赙,二也;不知舅(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今甘肃省文县),侵灌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三也。”赤松德赞复遣使随韦伦朝唐,德宗李适再一次派韦伦赴吐蕃送还在剑南战役中吐蕃被俘人员。
赤松德赞见到韦伦重来蕃地,并再次送还战俘,“欢甚,授馆,作声乐,九日留”,又派其相论钦明思等50余人随韦伦朝唐,献方物。
781年(唐建中二年),德宗派遣殿中少监崔汉衡、判官常鲁出使吐蕃。
赤松德赞提出以灵州迤西的贺兰山划界,双方派员在边境会盟,并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蕃讲经,德宗答允了吐蕃的会盟要求,并应吐蕃之请,派遣高僧良琇、文素去吐蕃,“一人行,二岁一更之”。
经唐蕃双方约定,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会盟。
清水会盟是唐蕃之间的一次重要会盟。
唐朝派陇右节度使张镒等7人为会盟使,吐蕃以大相尚结赞为会盟使。
清水会盟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双方边界:将黄河以北的贺兰山区划作“闲田”,驻守在闲田内的双方兵将,维持现状,不得相互进攻;双方均未驻防的闲田,也维持现状,“不得新置(兵将),并筑城耕种”;黄河以南自六盘山、陇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省西北部)划界,以东属唐,以西属吐蕃。
会盟后,唐蕃又分别在长安和逻些会盟,旨在确认清水会盟的合法性。
然而,清水会盟后不久,又发生了平凉劫盟的事件。
三、平凉劫盟
清水会盟确定了唐蕃边界后,吐蕃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明显地超过唐朝。
唐朝由于内乱频仍,对吐蕃一直处于守势。
清水会盟当年(783)的十月,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
吐蕃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
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同意吐蕃出兵,唐朝“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784年(唐兴元元年)四、五月间,唐蕃合兵击破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
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
唐军收复长安。
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
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应许厚给缯帛。
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
他认为“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
发生于787年(唐贞元三年)五月的平凉劫盟事件,就是尚结赞报复唐朝和企图除掉唐朝三将的具体行动。
吐蕃于786年(贞元二年)九月,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李晟击退进犯蕃军,十月,再挫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
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
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
十二月,罢李晟兵权。
翌年(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
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求和“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的要求。
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
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787年(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
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出会盟的诚意。
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
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地只身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
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尚结赞又乘胜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
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和盟的失误,为尚结赞求和说项的唐将马燧,也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
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终于得逞。
然而,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再度和盟。
四、吐蕃与南诏解盟
南诏王异牟寻自779年剑南战役受挫后,国势日衰。
他既担心唐朝的进一步攻击,又惧怕吐蕃的吞并。
由于吐蕃连年与唐作战,又想争夺对西域的霸权,而与回鹘、大食为敌,战线拉得过长,以致财源枯竭,兵力不足。
为此,吐蕃加紧了对本部和属部的剥削,南诏也深受吐蕃统治之苦,因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异牟寻之师汉人郑回,极力劝说异牟寻俟机归唐,异牟寻早已对吐蕃不满,经郑回的劝说,也有背蕃归唐的想法。
788年(贞元四年)四月,异牟寻委托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朝唐,转达了异牟寻背蕃归唐的意愿。
唐朝热情地接待了骠旁等人,并厚予封赏。
十月,吐蕃发兵10万,准备攻打西川,同时征调南诏兵协同作战。
异牟寻此时虽已有归唐之志,但还不敢公开背叛吐蕃,也出兵数万人屯于沪北(沪水之北)。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深知异牟寻心怀犹豫,致书异牟寻,鼓励他早下背蕃归唐的决心。
但此事被吐蕃察觉,于是吐蕃对南诏产生猜疑,加以韦皋派间谍离间蕃诏关系,吐蕃责令南诏送大臣之子以作人质,蕃诏关系遂公开恶化。
但吐蕃仍未放弃对南诏的控制,既有诱惑拉拢,也有武力胁迫,旨在断绝南诏与唐朝的联系。
789年(贞元五年)二月,韦皋致书异牟寻,劝他速作定夺。
此后韦皋又数次致书异牟寻,均未收到回音。
791年(贞元七年)六月,韦皋派遣原来阁罗凤使唐人员、当时做唐朝讨击副使的段忠义,携韦皋的招谕书信及唐德宗的敕书返回南诏。
吐蕃得知唐朝派使者到南诏的消息后,也派使者到南诏,责难异牟寻私结唐朝,破坏联盟关系。
异牟寻欺骗吐蕃使者:唐使原是南诏人,韦皋听其返回,并无他谋。
为了消除吐蕃的疑虑,异牟寻将段忠义执送吐蕃,请吐蕃讯问处置。
但是吐蕃仍不放心,继续向南诏索取大臣之子,送往吐蕃以作人质。
已经恶化了的蕃诏关系更趋紧张。
此时,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为了反对与唐朝交好,他隔断了南诏使臣朝唐的道路。
韦皋于792年(贞元八年)二月,派兵执杀苴梦冲,重新打开内地通往南诏的道路。
唐朝的兵力与南诏的接近,更引起吐蕃的猜忌,“每云南(南诏)兵至境上,吐蕃辄亦发兵,声言相应,实为之备”。
韦皋于792年十二月,再次致书异牟寻,表明了欲与南诏共同驱逐吐蕃,然后在边境上筑大城一座,彼此派兵相保,永同一家。
此时异牟寻背蕃归唐之意已决,793年(贞元九年)五月,异牟寻遣使分三路到成都去见韦皋,“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韦皋当即护送南诏使臣至长安,德宗赐异牟寻诏书,还命令韦皋派人到南诏对异牟寻进行抚慰。
794年(贞元十年)正月,唐使崔佐时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阳苴城附近的点苍山。
盟文表明南诏归顺唐朝,与唐共同讨伐吐蕃;南诏地方事务,唐朝军队不要干预;南诏归还原来唐朝管辖的地段,以铁桥为界,各守本土。
会盟毕,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废吐蕃所立的封号。
吐蕃与南诏的结盟关系至此结束。
五、牟尼赞普与赤德松赞的兴佛
南诏与吐蕃决裂后不久,赤松德赞于公元797年去世,其长子牟尼赞普(762—798,《新唐书》作足之煎)继赞普位。
牟尼赞普与其父同样实行扶植佛教的政策。
史载,他曾强迫所属臣民,向佛教寺院布施财物,前后发布过三次平均属民财富的命令,都未能解决社会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矛盾。
牟尼赞普强制推行的“三均财富”,直接触犯了贵族奴隶主的经济权益。
他在位不满二年,即被代表贵族利益的母后侧绷氏毒杀。
牟尼赞普的被害,表明了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斗争趋于激化的事实。
当时,吐蕃社会中的奴隶,被剥削、受奴役的程度更为深重。
平民也经不起两极分化的冲击,有很多人下降为奴隶。
到公元8世纪末叶时,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已明显日益加剧。
798年(贞元十四年),牟尼赞普的幼弟赤德松赞(764—815,藏文史籍又称赛那累),在其师僧娘·定埃增桑布的协助下,即赞普位。
赤德松赞时,佛教僧侣在王朝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政治上拥戴赞普登位,为赞普排解疑难,深受赞普的信赖。
娘·定埃增桑布由于拥戴赤德松赞有功,成为掌握吐蕃朝政的中心人物,唐人称之为“钵阐布”(一作钵掣逋)。
《新唐书》称“钵阐布者,虏浮屠豫国事者也”;《册府元龟》称之为“国政蕃僧”。
足见其政治地位之显赫。
赤德松赞为了表达他弘扬佛教的意愿,以及对娘·定埃增桑布的崇敬,曾先后两次授予娘·定埃增桑布盟书誓文。
赤德松赞还作出赞普从幼年到即位,要跟随高僧学习佛法,吐蕃全境臣民都必须信奉佛教,禁止以任何手段对佛教诽谤中伤,以及优礼僧人等多项规定。
在赤德松赞晚年(814),又下命令厘定翻译佛经的统一语词,为吐蕃文字的规范化和译经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吐蕃自与南诏决裂,其南线军势减弱。
799年(贞元十五年),吐蕃以5万之众击南诏及嶲州(今四川省西昌市),遭到异牟寻和韦皋的有力抵抗,兵败西退,吐蕃南线将帅、属部又接连降唐。
为了摆脱困境,吐蕃在北线攻唐灵、盐二州,攻入麟州(今陕西省麟游县)。
801年(贞元十七年),唐德宗令韦皋攻吐蕃南线所据维(今四川省理县东北)、雅二州,以牵制吐蕃,异牟寻也积极配合唐军出击。
吐蕃遣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领兵10万救维州,又大败,士卒死过半,论莽热被俘。
赤德松赞为了挽救败局,竭力发展佛教,以巩固王室集权,缓和阶级矛盾。
他重用钵阐布执掌朝政,钵阐布力主与唐言和。
804年(贞元二十年),吐蕃遣论乞冉及僧人南拨特计波等54人使唐。
可见此时僧人在吐蕃王朝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810年(唐元和五年),唐宪宗李纯敕书钵阐布·娘·定埃增桑布,对他“辅赞大蕃,叶和上国”,“思安边陲”,“令息兵甲”,备加称赞;对吐蕃提出归还唐朝安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秦(今甘肃省天水市)、原(今宁夏固原县)三州之议,深表赞许,并望早日交割。
到赤德松赞晚年,唐蕃关系由于钵阐布的掌政而有了很大的改进。
六、长庆会盟
815年(唐元和十年),赤德松赞去世,子赤祖德赞(藏文史籍又作热巴坚,《新唐书》作可黎可足)继赞普位,年号彝泰。
赤祖德赞以崇佛的登峰造极而著称于史。
他制定了一人出家为僧,由七户臣民负责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以恶指指僧者断指,以恶目视僧者剜目的严刑峻法。
他顶礼僧人,广建寺院,王朝政务由僧人钵阐布主管。
为了继续巩固王室集权,抑制贵族的势力,赤祖德赞多次遣使赴唐,请求和盟。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
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
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
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
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
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水为誓。
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823年(长庆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按,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
长安碑已不存)。
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
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
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
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
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相关参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
西游记手抄报图片大全西游记手抄报图: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到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
秦朝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秦始皇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赢政[1][2]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世界经度109.2733,纬度34.3853,中国陕西西安临潼以东30多千米。据 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
1.足球手抄报资料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足球运动逐步从欧美传入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更为盛行。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球场,投身到这一富有刺激性和畅快感的运动中去,以至于一度将足球运动开展得好坏
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手抄报的资料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了,衣、食、住、行,稍微一挖,就是大把大把与科技有关的。眼前随便走过一个人,身上总有手机、各类IC卡或者MP3随身听……哪怕是一颗最普通不
【作者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汉族,明代小说家。明代神话小《西游记》作者。少时“以文鸣于淮”,“淮自张文潜后一人而已”。然“屡
1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
西游记手抄报图片大全可以直接搜索西游记手抄报有更多关于西游记的手抄报资料【作者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汉族,明代小说家。明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