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历史性的大迁徙 普米族历史

Posted 普米族

篇首语: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米族历史性的大迁徙 普米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普米族历史性的大迁徙 普米族历史

2、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普米族历史性的大迁徙 普米族历史

据本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为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为寻找更适宜生活的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谷地,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的地方而居,曾在四川西大渡河两岸及雅砻江流域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白狼般木等氏族部落联盟。《三国志•张嶷传帅记载的汉时生活在“定笮县”(即今木里、盐源地区),与“摩沙夷”同烧“鸡尿盐”的“夷帅般木王”当是普米族的部落王。“般木——普米”亦属同音异写,其语音基本是对应的。汉代,白狼般木已分布到滇西北边境,唐蕃冲突时期,金沙江、雅砻江两江中游一带般木随吐蕃势力推进到滇西北金沙江两岸各县。

唐、宋时期,史籍有关“西番”(即普米)的记载就更加具体、明朗。《宋史》“贿人西番求良马以中市”、“旧番蛮中马”、“可备战阵”等多处记载,可见普米先民当时就擅长饲养良马了。对普米族的族源,元代周致中的《异域志》载:“不刺,系西番,出羊马,尚战斗,罕与中国通”。“不刺”即是“白狼”,属于同音异译。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蒗蕖州》记载:‘其有侨居于州之山谷日西番者,即所谓西戎也”所谓西戎是指“西羌”,古代羌、戎互称,或合称“羌戎”,说明明代人对普米族的族源已有正确认识。

约在公元7-9世纪时,因吐蕃王朝势力强盛,逐渐向外扩张,组织巴人(藏语称普米为“巴”,当时普米为吐蕃属民)占领两江(金沙江、雅砻江)之地,普米族居住地遂延伸到四川盐边,云南宁蒗、华坪、永胜等地,其政府设在盐源,普米语称“瓦巴”政权,宋时称“蕃城郡”元代封号称“巴尔瓦志”(蒙古语,意为红虎官)。从此,普米族便分布定居到滇西北宁蒗一带。

今永宁地区,自古为普米族和摩梭人杂居的区域。现今永宁一带有许多地名都与普米族有关。如永宁坝区有村名“巴株”(现称“八株”),意为“普米族集合之地”。

永宁皮匠街的历史名称是“巴搓古”,意为“普米族跳舞的地方”。托甸乡有“巴那瓦”地名,即是普米与摩梭人共居之意。永宁拖支拉丁古村亦名“西番坪”,跑马坪二村境内有河名“西番河”。新营盘境内有地名“巴东弯”,意为番人聚集的城堡等。

元代,是普米族人口迁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途经普米族居住地西昌。盐源、宁蒗等地,蕃城郡王和沿途居住的西番头人首先归顺,并率步骑兵充当前锋。

拥有良马,长于骑射的普米族人因作战英勇,深得忽必烈嘉奖,沿途攻取的关塞多由西番兵留守,因而,普米族居住地域又向金沙江西延伸到兰坪。维西、丽江等地。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载“巴直,又名西番,亦无姓氏。

元世祖取滇,渡自其宗,随从中流而亡至此者,不知其为蒙古何部落也”。这则史料所述,就是普米族随蒙古军南征大理之事。因普米族人是中途加人蒙古军队,便被误认为来自蒙古族的某一部落。

元、明以后,汉文史籍对普米族的分布情况已有确切记载。天启《滇志》卷三十载:“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永宁府说:“所辖四长官司多西番”。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窝牛”,藏族和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称普米人为“巴”,丽江纳西族称其为“博”,傈僳族称“流流帕”等等。汉文的史籍中没有普米这一族称,而是以“西番”和“巴苴”称呼普米族的先民。然而历史上的“西番”包括了几个族源相近、语言也相近的自称单位,普米仅是“西番”中人数较多的一支,而“西番”源于古代氐羌族群。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民族识别结果,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起源于大西北的羌人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一个民族。在甲骨文、金文有关羌的记载很多。《说文·羊部》释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人。”西戎指西羌,而古代戎羌互称,故西戎乃族称。

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为牧业”,或“射猎为事”,向西、南几个方向发展,分散于各地。进入中原的羌人弃牧为农,与其他民族融合后成为新的族体。

留居甘青高原的羌人在公元7世纪迫于秦国的征伐,也为了寻找更适宜生存的环境,大举向西南迁徙后分布于大渡河两岸及四川西北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白狼”羌是南迁众羌中的一支,“白狼”是自称,即“布郎”,汉文古籍中则称“笮”,宋明以后开始固定称西番。以白狼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正是普米族形成一个较稳定的族体的基础。

元代是普米族人口迁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云南普米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兵分两路南征大理,西番所居之地是必经之路。

拥有良马、善骑射的西番人,自然成为南征蒙古军的补充力量。元兵征调大批西番随军征战进入云南,《维西闻见录》说:“巴苴,又名西番,亦无姓氏。不知其为蒙古何部落也。”指的就是中途加入蒙古军队的西番人。

元灭之后,留居在滇西北地区的西番各部,就是今普米族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普米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有游牧和定居,以及半农半牧几种类型。

牧民仍保持“无室屋,夏则山巅,冬则平野以居,而畜多牛马,有草则往,无草则移,初无定室所”的游牧生活(《云南图经志书》卷四。)。定居后的普米族先民“住山腰,以板覆屋”(《滇志》卷三十),“刀耕火种,荞麦充食。

砍伐竹木编织篾箩营生”(《续修永北直隶厅志》卷七),或“种荞稗牧羊为主,织葛为衣”(《丽江府志》)。并定期向地主、官府纳粮,这种畜牧混合农业文化的经济文化类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相关参考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普米族历史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普米族历史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

普米族族称是怎么来的?又有何意义

普米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汉朝初年,普米族先民分布在牦牛王属地,被统称为“笮”、“牦牛夷”。晋代,普米族被称作“西番”。唐代,普米族地区属南诏势力范围,普米族先民又被南诏统治者统称为“东蛮”。随...

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

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

普米族实行怎样的家庭制度 普米族习俗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

普米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与巴纳日联盟

普米地区的土官设置始于元代,土司制度则完善于明代。明清两代,土司都是世袭的。明清两朝和国民党政府,虽然都曾经逐步在普米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永宁、蒗渠等地...

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

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订亲、算八字、过大礼、迎娶和坐家等过程,礼仪繁杂,时间冗长。先由男方家长托媒人携带酒肉和一颗猪心,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然后双方互赠红帖,并将猪心一割为...

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

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订亲、算八字、过大礼、迎娶和坐家等过程,礼仪繁杂,时间冗长。先由男方家长托媒人携带酒肉和一颗猪心,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然后双方互赠红帖,并将猪心一割为...

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

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订亲、算八字、过大礼、迎娶和坐家等过程,礼仪繁杂,时间冗长。先由男方家长托媒人携带酒肉和一颗猪心,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然后双方互赠红帖,并将猪心一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