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正派的

Posted 武昌

篇首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鄂州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正派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鄂州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正派的

王家璧(1814-1883),字孝风,号连城。

道光进士,授兵部主事。

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

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关中讲学。

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

著有《王氏家集》4册,《狄云行馆奏稿》8册,自编《武昌志》13册,留有手稿《编年稿》21册,书札11册,诗文14册,杂著13册,师友诗文抄24册。

还有一些解经、注经的著作。

上述书稿大部未刊,均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柯逢时

柯逢时(1845-1912),字懋修,号巽庵,鄂城人。

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

柯一生喜著书、刻书、藏书。

先后参与纂修《湖北通志》、《武昌县志》、《应山县志》。

晚年曾刻《常山贞石志》、《经史证类大观本》及《武昌医学馆丛书》。

家藏书数万卷。

黄大华

黄大华(1855-1910),亦名大受,字伯子,号鞠友,金牛西畈(原属鄂城)人。

早年丧父,赖母培育,成年后教私塾。

1888年中举,次年取进士,分发浙江,历充浙江4交次乡试同考官、1次武乡试受卷官。

后历署该省西安、德清、钱塘、鄞县、仁和、黄岩、诸暨等县知县。

期间,曾兼任杭、严二州漕运守备,因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保升知府,钦加盐运使衔 。

1909年任浙江省咨议局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从政之余,钻研经史,潜心著述,所编《东汉皇子王世系表》、《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东汉三公年表》、《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隋唐之际月表》、《金宰辅年表》、《元分藩诸王室表》、《元西域三藩年表》十余种史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

《汉志郡国沿革考》、《明宰辅考略》、《明七卿考略》、《山脉指掌续》、《四明酬唱集》、《甬上骊唱》、《历代纪元同异考略》、《梦红豆村诗集》、《梦红豆村文集》等书均已梓行,未刊行的尚有《历代帝王世表》、《唐藩镇年表》等20余种。

闵孝荃

闵孝荃(1868-1945),字子骧,鄂城城关人。

清末秀才,毕业于湖北警察学堂,曾随伊犁太守王槐僧参赞幕府,辛亥革命后任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校长,湖北警务处秘书主任。

闵擅长书画及金石篆刻。

其“八分书”融篆、隶、魏碑于一炉,浑然一体。

“铁线篆”力透纸背,铁骨铮铮,法度森严,突破樊篱,自成一家。

所画墨兰竹石清茂润秀,幽娴隽逸,深得劂板桥章法之妙。

晚年精研佛学,曾人行鄂城佛教会长。

著有《阅历笔谈》、《篆隶指南》、《汶上旧馆诗稿》、《汶上旧馆老人随笔》。

曹林懋

曹林懋(1873-1932),原名林,号保和,杨叶毛镰咀人,省立湖北师范学堂毕业,1903年中举。

1904年至1906年筹办湖北商业中学、商业小学、武汉民立中学、武昌五路高等小学、武昌支郡师范、荆门师范等10余所学校,期间,被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聘为全省预备中学堂会办,后迁任广西省视学,湖北、广西两省提学使,18省学务视察专员。

民国年间,历任中华大学教授,实修大学教务长,湖北文史地学社、科学观摩社社长,国学会副会长。

曹林懋一生著述颇丰,曾刊行《文学要略》、《经辨疑》、《四书集注补》、《考正哲学》、《榴园文初集》、《榴园文续集》、《杂组乐记》、《学记》、《集义家纪》、《自撰年谱》等10多种。

万廷献

万廷献(1873-1943),字仲篪,葛店人。

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

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

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

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

编有《炮兵操典》等书。

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

武昌起义后,万率陆军四中部分学生回鄂参加刘家庙战役,被黎元洪委任为顾问。

汉阳失守,总司令黄兴东下,黎以万“摄理其职,万以难孕人望”为由,旋去南京。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对万多方笼络,并饵以高位,万不为所动。

1912年,北京政府授万以陆军少将,191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43年病逝,经李济深呈请重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涂晓墅

涂晓墅(1874-1944),名家琛,复号小书,晚号樊湖老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家庭,世居城关十字西街。

涂晓墅自幼好学,品格端方,工诗文,精史学,熟悉掌故,兼擅各类联事。

1895年中秀才,曾出任江西都昌县知县,旋受朝议大夫(从四品虚街)。

因对功名淡漠,无意仕途,遂弃职归里,从事教育

宣统年间曾主讲寒溪学堂,民国2年(1913年)利用自家住宅创办“精益学校”,占地350平方米,教授生徒。

学校虽为私塾性质,但招收学生,不分年龄、男女、贫富,都可以入学就读。

涂晓墅虽属塾师,亦是新学的倡始者。

学校制有校旗西洋乐器(洋鼓、洋号),每参加集会游行,由校旗、乐队为前导,学生身着童子军服随行在后,队伍训练得步伐整齐,路人无不称赞。

还组织男女学生演“文明戏”,向社会宣传,唤起民众的民族精神。

“精益学校”的规模当时在全县首屈一指,抗日战争前和线年学生达百人以上。

校誉远播,全县驰名。

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陷鄂城,晓墅避难于松滋县。

在遍地烽烟危难之际,又在松滋县城办起学校,为培育人才而辛勤耕耘。

1940年,晓墅返回故里,拒绝为政府高薪聘请,仍操旧业。

晓墅的教学生涯历40年之久,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为鄂城培育了不少人才。

教授夏炎、书法家周华琴和老中医洪竹虚等,皆为涂门俊彦。

他的著作很多,除诗词文章外,仅讲义就不下百万言,可惜全部散失。

年至古衡后,他仍然治学不辍,因年老体弱,内外操劳,又忧国难,终致一病不起,于1944年与世长辞。

程清泉

程清泉(1876-1924),名玉堂,泽林镇大山村人。

自幼颖悟异常,遇事寻根究底。

读私塾后即钻研机械,曾在铁山矿局见习机器翻砂。

期间,大冶工业学堂及黄石机布厂欲聘其为技师,被婉言辞谢。

清光绪年间,日本创制“中桐牌”轧花机倾销我国。

愤于利权外溢,程清泉殚精竭虑,夙夜构思,终于研制出“赛中桐”轧花机,并投入批量生产。

昌商恨其奈销路,以有碍专利为由,胁迫政府阻止生产。

张之洞督鄂时,在湖北大办纺纱局、织布局等实业。

程清泉到汉考研纺织机械数月,于1907年在武昌武胜门外创办“华升昌”纺织机械厂,潜心从事纺织、印染机县的翻制。

鉴于汽力织车耗资巨大,遂发明人力织车。

该车在武汉工业机械促进会上参展,因其用力微,出品精,造价低,效率高,倍受用户青睐,被评为银质奖。

日商见之大比购进,稍加改造,又返销我国。

他屡次上诉,均无结果。

政府的无能使他愤怒不已,事业的成功激励他劳顿不息。

及至晚年,又逢战乱,遂避居于家,抑郁而逝。

刘艺舟

刘艺舟(1877-1937),亦名必成、木铎,沼山人。

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课余参加“春柳社”话剧团演出。

1907年归国,在东北各地及天津沿海主演《黑奴吁天录》、《爱之花》等新剧,宣传爱国思想。

辛亥武昌起义后,与山东同盟会员攻占登州、黄县等地,被推为“登黄都督”。

后离职去上海,与夏月珊、潘月樵等合作演剧。

孙中山曾赠以“光复登黄伟人”金丝绒戏幕,“都督演戏”遂传为美谈。

“二次革命”失败,刘亡命日本。

后回国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被捕。

袁获释,因编演《皇帝梦》一剧,又险遭缉捕。

1922年编演《哀江南》、《花子拾金》等剧,讽刺军阀混战、新贵争权夺利。

1927年任汉口市戏剧编审委员会委员,晚年教授戏剧理论。

刘艺舟一生编著剧本数十卷,多为针砭时弊之作。

吴兆麟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葛店岳陂人。

16岁入武昌工程营当兵,后入参谋学堂深造。

1905年参加“日知会”。

辛亥武昌起义之夜,吴正率部防守楚望台湾省军械库,因平时颇得军心,故被义军推为临时总指挥,率众进攻湖广督署。

武昌光复后,军政府成立,吴任参谋部部长,曾赴汉口督战。

后又任民军战时总司令。

民国成立,任都督府参谋总长,授陆军上将。

旋解甲回鄂,倡修武昌首义公署投资实业。

1922年月日督修樊口大堤、沿江大堤,开凿月河,兴建大闸,使农田保收,民受其利。

1938年武汉沦陷日人诱以高位,不为所动。

后病逝。

著有《太湖秋操纪实》、《战术实施》及日记多种。

张祝南

张祝南(1882-1966),字肖鹄,葛店墩子塘人。

1906年考入两湖师范,由同学牟鸿勋介绍,加入共进会。

武昌起义后任《中华民国公报》副主笔,作社论《论民国》、《说反清》和起草讨清檄文。

张振武在北京被害,他即在自己主编的《震旦报》上发文抨击,几遭捕杀。

1913年,张祝南与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校”,抚育辛亥革命军烈属后裔,张被推为校长。

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与蔡济民、熊晋槐等人组织讨袁。

后又创办《江汉日报》参加护法。

张勋复辟后,与牟鸿勋等任川鄂联军前敌指挥部秘书。

后历任安徽颍上县、湖北宜都县县长。

曾创办私立神山小学、神山中学。

1935年后,在家乡从事教育。

张工书法诗文,所著《峭谷诗稿》,载诗700余首,是一部史实丰富的诗体自传。

熊晋槐

熊晋槐(1883-1958),亦名继贞,葛店熊家湾人。

1901年入湖北工程营当兵,1904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任交通部长,对恢复交通与社会秩序出力甚多。

1916年被孙中山委为 军事特派员,在武汉组织力量反袁。

曾变卖家产充作革命经费,被举为武汉地区讨袁总司令。

袁死后,又参加反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斗争。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出任湖北航政局局长。

次年,曾掩护董必武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

抗战期间,与新四军五师密切联系,坚持敌后抗日活动,后因源屈任为职遭日军逮捕,遭受酷刑,终不屈。

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人表,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副省长,民革湖北省主委。

刘复

刘复(1885-1944),原名朝禄,号菊坡,金牛胜桥乡岩刘(原属鄂城)人。

少年就读于普通学堂,与宋教仁等参加反清组织“科学补习所”,后资助宋东渡日本。

入两湖师范后,曾赋诗言志:“徒劳口舌难为我,剩好头颅付与谁”。

慈禧太后祝六十寿,他公开丑诋。

武昌起义时,为《中华民国公报》编辑,还积极筹设警察局。

他入则挥毫为文,出则荷枪巡哨。

黄兴曾书赠一联云:“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左捭持螯,右手执酒杯”。

和议后,拒入段祺瑞政府供职。

1918年为《正义报》主编,因反对王占元而遭迫害,遂奔广州。

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曾撰写《告武汉民众书》。

后历任山东、安徽两省民政厅长、秘书长,湖北专员等职。

有诗文及书画作品传世。

朱峙三

朱峙三(1886-1967),原名鼎元,又名继昌,鄂城城关人。

1906年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与牟鸿勋等在校传播反清思想,兼任《中西报》主笔。

辛亥武昌起义后,入湖北军政府内务部任书记官,为《中华民国公报》撰文。

1928年任蒲圻县长,曾废止陈规陋习。

1933年任黄冈县长,因擅免农民钱粮,被省财政厅记“大过”三次,几次撤换。

后任教于寒溪、大冶中学、武汉晴川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湖北教育学院、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

朱峙三精通书画,对古琴造诣亦深。

平生所人和篆、隶、行、草的大小屏对、中堂、横披、立轴、琴条以及册页、便面数以万计。

其画深得“四五”妙笔,宋、元、明、清各家兼采,山水、人物画,皆雅淡而极其远致,独具特色,有不少流向海外。

峙三诗文及中学著作较多,先后编有《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革命诗词选》、《太平天国与湖北》、《太平天国与鄂城》、《晚清闻见录》、《覆瓿集》、《壮学集》、《金湖集》、《福州集》、《施州寄庐偶忆集》、《晚学集》、《峙山山馆文集》、《春柳斋笔记》、《师友感旧录》、《朱峙三六十年日记》等,达数百万字。

马荣

马荣(1888-1911),亦名融、世忠,字希松,鄂城人。

年方19投工程八营,1911年参加共进会。

辛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马即向天连发数枪,以示响应。

接着,手刃旗兵18人,迅速占领军械库。

是夜,率第二路军参与攻克总督衙署,并协同胡廷佐部夺下藩署。

次日,搜出黎元洪,并胁迫他与革命党人合作。

1911年10月29日,清军入侵汉口六渡桥一带,马荣率敢死队突入敌阵,与敌拼死肉搏,终因力竭被擒,惨遭杀害。

徐达明

徐达明(1888-1915),字介舟,段店孔关村人。

早年投入湖北新军,曾调陆军将弁学堂深造,后升任陆军第八镇步队第三十标排长。

曾先后参加过日知会、群治学社会社、振武学社,1911年转入文学社,不久又加入共进会。

武昌起义时,徐率队与熊秉坤部进攻清督署。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为谋略处成员。

曾清收清廷金库,为革命提供大量经费。

阳夏之战,驰临前线督战。

南北议和后,任毕血会会长。

民国成立,任湖北稽勋局调查长,后授陆军中将。

1945年,段店曾改称为“达明”乡。

刘叔模

刘叔模(1897-1975),名馨范,又名范祥,段店刘弄村人。

8岁入塾,14岁考入本县寒溪学堂。

不久,武昌起义,辍学赴武昌投湖北军政府当学生军。

国民政府成立后,被编入陆军小学。

1916-1917年,叔模先后在汉口博学书院、北平汇文中学、国立法政忖门学校就读。

1918年5月,北洋政府同日本答订“中日军事协定”,引起全国人民反对,叔模被推为学校代表,组织本校学生汇同北平各高等院校学生罢课游行,坚决要求废除“中日军事协定”。

1919年3月,叔模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麦南中学、蒙达尔儿中学,主攻法文,同年底到克来索的斯乃德工厂学电工。

1922年夏,叔模考入北大法文系作旁听生,和共产党人过从甚密,曾积极参加张国焘、范鸿等组织发动的“宪政运动”、挽蔡学潮和裁军请愿,多次向北洋政府发难。

1925年6月,叔模赴广州投国民革命军陈铭枢部任政治部秘书。

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湖南,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张难先来信,邀他出任澄迈县长,他应允前往。

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他即辞职回鄂。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流,汪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院长,委叔模为内政部部长。

南京政府迁洛阳后,又任他为行政院参事。

1933年11月,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叔模任该政府文化委员会秘书长。

1949年,叔模到北京,经陈铭枢、邵力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年底,出席该会中央会议,随后任该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第二年,经董必武介绍,回武汉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1954年春末夏初,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调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任参事,随后,又任武汉市政协常委。

1956年底当选为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委员。

1957年夏出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

旋因“乱发议论”被划为右派。

1973年因病郁辞世。

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万籁天

万籁天(1899-1977),亦名群,葛店人。

“五四”运动后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曾编导独幕话剧《东道主》,揭露日本霸占旅大罪行。

1924年起,先后在上海任明星影响公司编导,“南国社”导演。

1938年应田汉邀请,任国民革命军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戏剧科主任科员。

1944年9月后,任陪都剧社社长、中华剧专教授。

先后创作独幕剧《童养媳》、《摸索》、《期待》和三幕历史剧《唐宫秘史》等,编导电影和话剧《热血男儿》、《努力》、《峨眉山下》、《离离草》、《十字街头》等20多部。

与唐槐秋、洪深合演《名优之死》、《第五号病房》、《沙乐美》等话剧。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兵团文工团戏剧指导、东北风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部教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等职。

又先后导演过《吝啬鬼》、《李闯王》、《娜拉》、《日出》等10多部中外名著和现代话剧。

汪奠基

汪奠基(1900-1979),亦名三辅,号芟抚。

段店骆李人。

1920年留学法国,先后攻读过哲学、数理逻辑,获硕士学位。

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授。

1956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逻辑与数学逻辑》、《现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哲学概论》、《哲学与科学》、《科学方法》、《理则学》、《逻辑十略》、《老子朴素辨证的逻辑思想》

杨光第

杨光第(1902-1989),鄂州汀祖人。

1928年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医科,1929年任汉口特别市第二诊治所主任。

1931年赴德国考入佛莱堡大学病理学院继续深造。

1935年毕业。

并发表《关于恶性贫血及深血性黄疸病多种血清色素的探讨》,被授予医学博士。

1936-1937年,杨光第任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兼教务长。

抗战开始,随汉阳兵工厂迁至湘西沅陵修配厂任主任医师。

1941年辗转恩施,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并与朱襄壁等创办湖北省立医学院。

建国后,任武汉市二医院副院长、院长,农工民主党武汉市委委员及江岸区支部主任。

毕生从事医疗与教学,在研究血液病与老年病等领域尤有建树。

万灿

万灿(1902-1970),名灿之,葛店镇人。

早年随父万廷献在北京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清华园(清华大学前身)带领学生旅行示威被捕,出狱后被开除学籍。

1920年留学日本,因见日方保守,无所学,遂回上海,入沪江大学。

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又觉得法国过于繁华,非求学之所,遂转考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经济系。

学习期间,结识民主革命志士邓演达,因志趣相投,发起组织“第三党”(后改“中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现称“中国农工民主党”)。

毕业回国后任立法院编修。

1930年,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代法学院院长。

1933年,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即弃职投效,任政府秘书长,参与抗日反蒋运动。

失败后遭通缉,潜逃香港,组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从事倒蒋抗日活动。

1935年再度赴德国,任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教授,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驻欧支部,任特派员,兼“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常委、十人小组负责人,曾去苏联参观学习。

“芦沟桥事变”后,接周恩来电:“已取消通缉令,速回赴国难。”万灿回国后,任政治部设计委员,桂林李济深办公室顾问。

次年,应监察院长于佑任邀请,赴重庆任监察院委员,仍进行民主革命组织活动。

解放后,万灿历任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中央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授,厦门大学工会主席、公共外语考古室主任,第一届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团结部部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南方书记,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尽摧残迫害,1973年9月29日在南京含冤逝世。

闻汝贤

闻汝贤(1902-1986),又名闻一,左岭金王闻家湾(原属鄂城)人。

童年读私塾,1918年赴省城读初中,因其年龄大、国文成绩优,盈年后越级跳入高中。

18岁时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出走上海,先后就读于私立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上海国民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由妹夫资助留学日本,攻读明治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闻汝贤先后执教于汉口、宜昌等。

1930年担任武汉科学实验馆和不知所指导员、馆长,后供职《江汉日报》社。

1936年赴任新加坡商务参赞。

1939年到四川,任国民党抗战军官补训处书记,次年夏被选送国民党中央团校受训,结业后历任中美煤化公司襄理、中央粮食部专员、中央宣传部科长、宣传部编审室编审。

此间,他积极从事抗战工业,业余写下了不少诗赋文章,记述了他从事抗日的活动,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抗战胜利后,闻汝贤被派任国民党安徽省参议、省新闻处长,曾参与清查、整肃、处理汉奸的工作,时常为《皖报》撰写社论、评论等。

1947年调任南京《和平日报》总社主笔,不久又任南京《中国时报》社副社长、上海《真实晚报》社社长。

1950年秋出走香港,转赴台湾。

到台湾后,闻汝贤漠视仁途,矢志教育,历任台湾农学院、国民党陆军官校、东吴大学、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教授之余,潜心著述。

《中国粮食概论》、《读词偶得》、《词选》、《词牌汇释》、《潮生人语》、《新闻学概论》、《新闻资料管理》等已刊行。

晚年,闻汝贤只身独处,心地倍感凄凉,性情愈加孤僻,不愿与“势利之世人”来往,曾一度削发入庙,参禅悟道,返家后亦念佛打坐,最终在忧郁中辞世。

邓定远

邓定远(1907-1984),又名邓超平,太和镇谢培青峰山人,出身于贫寒家庭。

少时进入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武昌三一堂中学,后入武昌文华大学。

1926年2月考入中央军校,不久加入国民党。

北伐中曾参与攻打长沙、汀泗桥、武昌城。

1927年8月毕业,分配到国民党湖北省防军独立一团,两年后调任陆军第三师第八旅少校营长,曾积极从事全省的“剿匪清乡”活动。

1933年夏赴南京,供职军委会编练处,第三年转任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中校队长,未满一年,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调陕西刘安祺部任参谋处上校主任。

1940年晋任陕西长安陆军新三十七师少将参谋长,后调任陆军总司令何应饮随从少将参谋。

抗战胜利后,分赴各地检查日军投降情况。

武汉行辕成立,受任参谋处长。

1947年底改任湖北保安旅旅长,次年当选为国民大会鄂城县代表,后任第五编练(湘鄂边区)第一OO军副军长兼四十四师师长。

1949年,邓定远到台湾,先后结业于国民党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

初任保安干部总队长,1955年转任国防大学及军团政治部主任,三年后任金门防卫怀念部副司令官兼政治部主任、政务必委员会秘书长。

1959年升陆军中将,旋调陆军总司令部任政治部主任。

1962年,国民党政府图谋反攻大陆,成立“战地政务局”,邓定远任该局局长。

次年10月,国民党政府应南越之请,成立“援越军事顾问团”,邓定远被委为首任援越顾问团团长。

1966年,邓定远回台,出任“国防陪联合作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行官。

三年后退役,转任“国民党国民代表大会”党部书记长。

同年,台北成立世界邓姓宗亲总会,被推为该会理事长。

晚年被委为“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常务委员。

黎子玉

黎子玉(1910-1987),号紫曙,涂镇白云黎先木人。

童年读私塾,后进金牛虬川中学。

1926年3月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转读武汉中学。

1932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修业四年,毕业后即投身军界,历充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上尉科员、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特别训练班少校组员、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中校政治教官。

1938年7月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旋任中央团部宣传处指导组组员。

不久,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上校政治教官(兼主任教官)、编审组课长、特别党部训练委员暨《党军日报》总经理。

1941年8月,黎子玉奉调回鄂,参加湖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党政班学习,结业后任湖北省政府视察,多次 衔命驰赴鄂西北各区县考查。

1943年6月,三青团湖北支部设置监察会,他任该会书记,兼常务监察。

1947年11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任湖北省党部常务委员。

1949年冬黎子玉到台湾,转年被派任当局总统府秘书,处理机要,赞划政务。

1953年冬递补为湖北省鄂城县区域国民大会代表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

1954年3月,奉派在前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及现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工作,先后任过委员、组长及秘书等职,直到1965年9月因病辞职为止,蝉联十四年之久,对古代文物的研究、考证、保护、复制以及运美参展等,均竭尽智虑,谋划甚当,深得历任主管嘉许。

晚年,黎子玉受聘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与台湾省立法商学院教授,同时热衷于同乡会事业,担任过鄂城县旅台同乡会第二届理事长,将将清光绪十一年纂修的《武昌县志》更名为《鄂城县志》,予以缩印,分赠同乡。

后因痼疾复发,又染新病,于1987年辞世。

周华琴

周华琴(1919-1990),字竹庐,晚号竹翁,又号寒溪老人。

鄂城城关人。

少年时就读于寒溪,曾随邑名流石之衢、闵孝荃诸人学习书画,又师法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曹娥碑》,颜真卿《麻姑仙记》,以及褚遂良、黄山谷诸家行楷。

青年时所书“悠游泉石知何日,常伴梅花不计年”的楹联,被镶刻于西山寺彭玉麟梅花石刻两旁,风格隽逸,深得黄山谷神韵。

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武汉中学。

曾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记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

1986年,随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

后又游历泰山、黄山、华山等国内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留有墨迹。

其书法作品多流传海外,人称其书“雍容洒脱,有苍秀雅洁之致”。

著有《二寺(西山、寒溪)见闻》、《竹庐诗稿》。

楼主满意的话,记得采纳!!!!

相关参考

好色君主隋文帝杨广 杨广的宠妃有哪些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后宫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风流猎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

在中国姓氏的历史名人

中国20大姓氏各出了哪些历史名人一、韩姓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韩姓代表人物:韩红二、曹姓曹姓主源有四

淮阳一中出了那些历史名人

1、彭越:汉朝时昌邑人,初事项羽,后附刘邦,在收魏、定梁、灭楚的战斗中建奇功,被封为梁王。后被刘邦夺其兵权,夷其三族,并诛之。2、彭宣:淮阳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哀帝时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3、彭

历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哪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孔孟(孔子、孟子)、墨翟、老庄(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屈原、宋玉等人对楚辞贡献巨大.两汉时期:擅写赋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七子(曹操、曹植、曹丕、王粲、

青海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

青海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青海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583万。是一个地广人稀的省份。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你知道青海有哪些历史名人吗?下面为大家盘点了青海历史名人,一起了解下吧!宗喀巴

历史名人谁是gay,历史同性恋名人有哪些

历史同性恋名人有哪些《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汉哀帝刘欣与董贤断袖之癖的由来蔡康永,台湾著名主持人,2002年他公开同性恋身份,也揭开了

湖北有哪些历史名人

1.湖北历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一.“中华诗祖”尹吉甫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

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于氏属地]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于氏

谢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1.谢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谢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尧卿;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汉大臣。汉建初中期,左转下邳令。他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晋朝,由于以谢安与谢玄为首的陈郡谢氏士族位高权重,政治

姓章的历史名人姓章的名人有哪些

秦:章邯、章平陈:章要儿、章大宝、章华、章昭达唐:章成缅、章八元、章孝标、章碣、章叔胤宋:章楶、章惇、章衡、章得象、章鉴、章良能、章梦飞明:章溢、章潢清:章学诚近代:章乃器、章太炎、章士钊现代:章金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