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的人物简介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况钟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况钟的人物简介
况钟(1383--1443),生于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
他一生大部分为黄姓,到41岁时才恢复祖姓况。
要清楚这其中的原由,还要追溯到况钟的祖父况渊。
况渊生活在元朝末年。
当时恰逢元军和农民起义军在靖安县附近展开激战,况渊一家在战乱中惨遭杀害。
在后来况钟所写的《示诸子诗》中他曾含蓄地表明祖父况渊一家似乎是死在农民起义军之手。
但是,太祖朱元璋就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分子,明代政权也是建立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因此况钟对这次家门不幸说得比较隐晦,而且也很少提及。
这一年,况钟的父亲况仲谦刚刚六岁,侥幸死里逃生,但却不幸成了孤儿。
况家的邻居黄胜祖没有儿子,就将况仲谦收为养子。
况仲谦从此改随黄姓,名黄仲谦。
黄家家境富裕,黄仲谦倒也没受什么委屈。
后来他育有两子,长子黄钟,即后来的况钟,次子黄镛。
事实上,黄仲谦既是况家的惟一后代,也是黄家惟一继承香火的人。
对于归宗的问题上,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曾经想恢复原姓,但又难报黄家的养育之恩,两难境地让他无法选择。
既然自己难以两全其美,那么他只能在两个儿子身上想办法了。
因此,他在临终时留下遗嘱,要长子黄钟恢复原姓,而次子黄镛继续作为黄家的后代,延续黄家香火。
黄钟将父亲的遗嘱记在心上,但却并未立即改姓。
直到多年后,黄钟已经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才向宣宗朱瞻基上了《请复姓奏》,要求恢复况姓。
朱瞻基不仅准许了他的请求,还颁发了《赐复姓制词》,称赞了黄钟的做法。
与此同时,还颁发了《追赠父复姓制》,将黄钟的父亲黄仲谦也恢复原姓为况仲谦。
黄钟恢复旧姓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一生已过大半。
黄钟终于认祖归宗,从此称况钟。
况钟小时候家庭贫困,但父母非常善良勤劳。
传说有一道士极饿时向他家讨口饭吃,此时他家已无米可炊,况父于是杀掉仅有的一只母鸡给道士果腹。
道士为感谢况家的的救助之恩,于是手指崖口处说:你在那个地方建个房子,即使搭个茅棚也是可以,你家就会兴旺起来。
况家信以为真,于是移居崖口,果真第二年况母就怀上了况钟。
况钟7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
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况钟对书法很感兴趣,曾经刻苦练习,无论是正楷、隶书、行书,他都写得很好。
况钟原本会按照父母的愿望刻苦读书,获取功名。
但在永乐四年(1406),县令俞益却改变了况钟的人生道路。
俞益需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千挑万选,选中了况钟。
况钟的父母心里是不愿意的,但俞益对他们说:“自古以来,从书吏起家而成为高官的人很多,且不说汉代的萧何、曹参,位至相国,唐代就有孙伏伽和张元素,前者成为谏议大夫,后者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做书吏有什么不好呢?”况钟从此放下功名,跟随俞益作为礼曹吏员。
九年任满后,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介绍况钟,经永乐帝面测抉用为礼部六品主事(正六品)。
成祖朱棣虽然广揽人才,但是他对书吏却抱有很大的偏见。
他曾说:“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况钟书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官员,可见况钟很得成祖的赏识。
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升为仪制司制司郎中(正四品)。
宣德五年(1430年),受当时吏部尚书蹇义的推荐,特选他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全国最富庶的的苏州知府之职。
苏州府的人口和税粮超过当时的全国任何一个府,苏州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苏州府税粮的征收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早在宣德三年(1428),宣宗就曾就苏州府知府的人选关照吏部:“苏州府是大郡,公务繁剧,赶紧物色廉洁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贪污暴虐、残害百姓的人不能任用。”可见苏州府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宣宗选况钟任苏州府知府,说明况钟的能力和才干都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况钟为官的操守也让皇帝放心。
在况钟等九人赴任前,皇帝亲自设宴为他们送行,并为他们颁发了敕书。
在敕书中,皇帝对他们到任后的政务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奏章可直达御前,也就是说可以越级直接与皇帝联系,表明了皇帝对他们施政的支持。
况钟在内的九个知府奉敕书赴任,相当于钦差知府,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
事实证明,宣宗这次直接选拔官吏非常成功。
后来这九位知府大多很有政绩,况钟更是声名显赫。
况钟于宣德五年七月到任。
况钟本人就是吏员出身,深知吏治积弊。
因此,他决定先从整顿吏治入手。
苏州府赋役繁重,胥吏多是奸猾之徒,最为难治。
况钟到任之初,不动声色,暗中对属吏进行考察。
况钟处理政务的时候,这些吏员环立在他周围请判牒。
况钟假装对政务不懂,询问左右,大都按照这些属吏的意思进行办理。
这些属吏非常高兴,认为新来的知府愚庸无能,糊涂可欺。
三天后,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先前有事应该做,你们不让我做;有的事不该做,你们强迫我做。
你们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罪当死。”同时,他还把皇帝所赐的敕书当众宣读,其中有“属下官员有作恶害民的,你可以逮起来送到京城”的话。
这些属吏听了,大惊失色。
况钟一一宣布他们贪赃枉法的罪行,并将情节特别严重的几个人立刻处死。
这些属吏看见况钟做事坚决果断,而且很有智谋,没有人再敢冒犯他。
随后,况钟又裁撤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属官,还惩治了一批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当况钟把贪污犯和赃款押解进京时,宣宗很重视,他对众臣说:“知府是一郡的表率,身体力行必定从廉洁奉公开始。
况钟肯定是廉洁的人,廉洁之后才能去贪。
知府能去贪,则贪官一定会有所收敛!”果然,通过况钟的整治,苏州府的坏风气得以扭转,吏治逐渐清明,百姓也大多遵纪守法了。
况钟上任后发现,苏州府税粮过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苏州府的税赋繁重是有历史原因的。
元末,苏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
在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张士诚以苏州府为根据地,曾与朱元璋展开过激战。
所以,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迁怒于苏州府的百姓,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田赋。
当时户部有些官员也认为苏州府的土地较其他地区肥沃,所以也有意让苏州府承担更多的国家财政支出。
比如,当时苏州府负担的夏税秋粮有二百八十一万石,而全国的夏税秋粮总数才为三千石左右,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一的苏州府,却要承担全国税赋的百分之九点四。
百姓经济负担过于沉重,便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逃亡和土地抛荒等现象。
虽然朝廷也曾下宽恤诏,减免租税,但苏州府的税粮征收已经困难重重。
至况钟到任,苏州府拖欠赋税已有四年。
在工部左侍郎衔巡抚江南诸府、进士出身、同乡周忱的支持下,况钟多次上奏疏请求核减苏州府重赋。
一开始,周忱与况钟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和核算,提出核减官田税粮共计七十二万多石的方案。
可是户部认为核减数额过大,会对朝廷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没有批准。
之后,况钟针对昆山县大面积无人耕种而抛荒的田地请求豁免秋粮;该县沿河滨海的田地已经被水淹灌、无法种植的这部分,况钟也请求豁免,两项合计近十五万石,户部仍是批驳不准。
为核减本地的税粮,况钟进行了艰巨的努力。
直至宣德七年(1432),宣宗亲自过问核减官田税粮的事,况钟的请求才在户部获得通过。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况钟还为杜绝税粮交纳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他制定了严格而统一的制度,从严管理作为税粮收据的凭证,各仓库用的簿子要编号,还要填明发给的日期,不许涂改,一式三份,便于查核,明确责任。
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使税粮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侵吞税粮的现象大为减少。
苏州府是个富庶的地方,但苏州府的百姓也因此比别处的百姓承担了更多的苛捐杂税。
其中尤以“备倭船只”、“粮运船只”和“借马”三项贻害最大。
苏州府距海岸不远,易受倭寇骚扰,附近的卫所就准备了四十多只的备倭船只来防倭。
实际上,这些船只已经多年不用了。
可是,官军们却以此为由,以修造费用为名,对当地百姓故意刁难,多方勒索。
况钟在详细研究之后,上疏朝廷,揭发了官兵的敲诈勒索行为,并请求朝廷停止这种科派。
朝廷准许了况钟的请求,苏州府的百姓又得以减去一项沉重的负担。
“粮运船只”就是由苏州府七县每年抽调一批船只以供粮运,原本只是个临时性的措施,后来却一直沿袭下来。
抽调的船只数目大概是每年五百多艘,实际上抽调不出这么多,于是折成造船费用缴纳,需要粮食十五万余石。
况钟上疏指出,原本“不为常例”的事情是不应该每年都有的,应该停止,朝廷批准了。
至于“借马”,更是多年前的老问题。
洪武、永乐年间,江北诸驿马匹短缺,朝廷下令苏州府暂借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有四百多匹,说好三年为期归还,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马匹如有死亡的,原出借者还要再购买补齐。
况钟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驿站归还苏州府的马匹。
直到两年后的宣德七年,这段拖了三十年的差事才算完结。
苏州府不仅收回了借出的马匹,也使苏州府的百姓减去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此外,工部曾经征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标准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苏州一府却要负担七百匹。
况钟对于这些不公平的摊派,都上疏据理力争,为苏州府的百姓讨还公道。
明代在军事要塞上都设有卫所,在苏州府范围内就有多个,每个卫所辖士兵数千人。
按照规定,这些士兵都是世籍,子孙相袭。
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士兵陆续逃亡的现象,军籍非常混乱。
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等四府来清理军籍。
李立为向朝廷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甚至闹出了人命。
苏州府同知张徽迎合李立,助纣为虐。
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很大的民怨。
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断军籍而请求况钟伸冤。
况钟仔细核查,认真清理,随后将李立、张徽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
宣宗很震动,特命人复查,免除了苏州府内一百六十多人的军籍,并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复归民籍。
况钟也采取措施,杜绝清理军籍过程中存在的欺瞒现象,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
况钟任苏州知府尚未满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很得民心。
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
面对很多历史难题,况钟没有回避,选择了直接面对和解决。
况钟为民请愿的奏疏大多得到了皇帝的准许。
这一方面表明了况钟杰出的政治才干和爱护百姓的作为,另一方面,宣宗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况钟施政给予了支持,也间接地体现了宣宗还算得上是个有道明君。
就在况钟将纷繁复杂的府务刚刚理出头绪,正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
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回原籍守制。
况钟走后,苏州的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
愿复来,养童叟。
况钟离开后,苏州府百姓都舍不得他。
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
宣宗朱瞻基应百姓的请求,决定对况钟夺情(指官员服丧未满而被朝廷强命任职),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
他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请求,就满足了他们吧。
让况钟再任苏州府知府,直接赴任就行了,不必来京谢恩。”这是况钟二任苏州府知府。
况钟奉旨再任,很感谢皇帝的特殊恩宠,更加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做个好知府。
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的房屋、堤岸倒塌。
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也要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
朝廷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
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自到工地察看。
他通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办法。
苏州府区域内,河港湖泊密布,滨河滨湖的圩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车水灌田十分困难。
况钟就命人将圩田都改小到五百亩左右,圩旁开一道水渠,和河道相通,这样在圩田里抗旱排涝就都容易多了。
从此,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虽然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比较大的水灾,但是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却取得很好的收成。
恰逢朝廷有旨,令各地储粮以备饥荒时赈灾用,况钟就在周忱的支持下,建立了济农仓。
济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
宣德八年(1433),苏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一百三十多万人受灾,济农仓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宣德九年(1434),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
济农仓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况钟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
况钟对仓粮支拨的标准、借贷的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苏州府所属各县也都建立了县级的济农仓。
况钟在苏州府知府的任上长达十三年,虽然期间苏州地区发生了各种灾情,但是灾民没有饿死的,苏州地区也一直比较安定,这与他建立济农仓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的习惯,百姓无论事大事小,动辄赴京告状,还经常一件案子牵连数件,株连几十人上百人。
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耽误了农事。
况钟上疏奏请百姓告状之事都由巡抚审理判处。
于是,苏州府赴京告状的老百姓少多了,有了诉讼一般也就由况钟审理。
此外,况钟对到府的御史巡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进行了整治。
此后,到苏州府的御史巡按,行为都有所收敛。
况钟虽然是书吏出身,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他却很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
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
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
新建后的儒学规模要比原来大得多,共有房间二百三十多间。
朝廷重臣杨荣亲自作《吴县儒学重建记》,以示纪念。
从正统初年起,况钟又开始大规模地扩建苏州府的儒学,历时三年,建成后的苏州府学很是宏伟壮观,房间数百间。
这些学校为府、县的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况钟对本府儒学的教材也亲自过问。
后来很有影响的明代宣德苏州府儒学刻本《四书详说》,就是况钟命人刻的。
况钟对读书人也多礼让,从不以高官自居。
他对那些家境贫困的书生慷慨资助;对那些才学优长、行为端方的青年儒生,他大力向朝廷推荐。
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儒生,很有才学,向况钟表达了希望能被其提拔和推荐的意愿。
这时,况钟收到了诋毁邹亮的匿名信。
况钟认为写匿名信的人是没有真实证据的,否则他完全可以当面对质,因而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刻写了奏章,向朝廷推荐邹亮。
邹亮果然是个人才,以里巷布衣从九品的吏部司务做起,后来累官至监察御史。
况钟慧眼识人,功不可没。
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
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
早归来,在明年。”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
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
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
正统七年(1443)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
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
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
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
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2014年7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篇历史小说《清官况钟》,全方位刻画了一个刚正不阿、智勇双全、情义兼具、受民爱戴的清官形象,激励国家公职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操守。
相关参考
没有查到“匡钟”的资料,应该是“况钟”。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宣德五年(1429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
况钟(1383~1442),中国明代大臣。字伯律,号龙冈,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为苏州知府,帝亲赐敕书,许以便宜行事。时苏州府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
况钟(1383―1442)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乐时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重赋。创“刚运簿”设置“济农仓”。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卒
长篇历史小说--况钟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6节收拾停当已近丑初,况钟才进卧室。卧室外面是府衙后花园,窗外一排芭蕉树。月光射进来,把肥大的芭蕉叶投影在蚊帐上。夜风
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他在任期间,先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
红楼梦秦钟的字为何叫做“鲸卿”?曹雪芹这样取名有何用意红楼梦秦钟的字为什么是“鲸卿”稍微了解红学的人都知道,在红楼梦中秦钟的字是“鲸卿”。对神话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会感叹:红楼梦里秦钟的字“鲸卿”实在
一、是谁推荐管钟当宰相什么意思先纠正一下,您说的应该是管仲,而管仲能当宰相是鲍叔牙推荐的。公元前770~476年叫做春秋,公元前475~256年为战国,合起来统称为东周。从东周开始,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
贾宝玉秦钟《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的第一位同性伴侣是秦钟,这点读者应该不会有疑议。贾宝玉秦钟剧照贾宝玉秦钟可谓“一见钟情”,早在宁国府初见之时,两个同样“如花似玉”的少年便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下便拉手
在人们对一战或二战中大放光彩的钢铁巨兽,战列舰浑身上下琢磨分析武备装甲时;或者一些模型爱好者在做历史考证的同时,往往会在一些角落里发现一种东西——闪烁着金色金属光泽的小钟。这东西是干嘛的?叫醒船员的大
柞钟为西周晚期的文物,柞钟是一套八件编钟,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递减。前四件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分铸一篇铭文。钟的名称有协钟及大林钟。古代祭祀不仅使用礼器,也使用乐器。后世儒家所言修礼乐可兴邦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