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
Posted 平阳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转)
一、汪氏姓氏的起源
汪氏祖上本姓姬,应是周文王的后裔。
汪鲁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妻姒氏夜梦白兔,虹复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曰“汪”,因该地当时属鲁国,取名汪鲁叫姬汪鲁。
汪鲁的出身地是现河南太康县西面,嵩山东面,颍水流域的一村落,晋时该地是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
汪鲁长大后有功于鲁,被封为上大夫,卒葬河南阳城山南的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共有十五祖合葬其中)。
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颍川候,并以他手上的汪字为姓,这样汪鲁就成为汪氏一世祖。
,汪氏望出应是颍川而不是百家姓中写的汪氏望出平阳(现山西临汾市)。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平阳辨、颍川辨、平阳后辨、汪茫辨”诸文中分析了这一谬误根由。
特别是宋代大家歙县人罗愿在“平阳后辨”中指出了产生这一谬误的原因。
他在文中指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界多变动,犬牙交错,相互伸入可达千余里。
考之古代有两平阳,望出平阳者有十五姓,为鲁平阳(在曲阜北面)者有三姓:衡、饶、汪;为晋平阳者有八姓,还有四姓不知何平阳。
后来晋平阳比鲁平阳出名,又加上从汪氏一世到宋代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就误把汪姓归为晋平阳了。
二、汪姓的发展概况
汪氏的发展大概有下面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人物介绍如下:
1、汪氏一世到三十世。
这一阶段主要在北方发展,这时人口增加不快,在“通宗世谱”中辑录的唐初汪华主修的谱中,当时,北地共有七支派三十九户,这大概与北方中原地区多战乱有关。
这一段的汪氏子孙绝大部分在政府中为官,小的也是个县令。
2、三十一世文和公感到北方多战乱,在平黄巾起义时打过江南,攻下会稽令后被孙策上表汉献帝册封为淮安候,任会稽令。
攻下歙、黟后(当时歙、黟属会稽邑)成立新郡叫新都,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就家于始新,其次子超公仍住会稽。
文和公卒葬邵石山(今淳安小金山)并建有墓祠。
之后几世任职地和住所多有变动。
3、三十六世道献公任歙县令(又一说任黟县令)就家于歙,卒葬歙东七里吴清山(现吴三铺吴山)建有墓祠,合葬的还有三十三世澈公夫妇等五人。
墓祠已遭破坏,现改建为吴山铺小学。
墓前练江(上游为绩溪扬之水)从北向南偏西流过。
从三十六世以后汪氏基本以歙州基地发展,所以道献公被称为新安始祖。
举公字鹏远,宋孝武大明间为军司马,又一说南齐明帝为军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或大将军手下主管军政要务的军官),人称司马公,也有人称司马齐人的,一场大病后勇退不仕,于乡间乐善好施,后举家迁绩溪登源洞汪村,九十八岁卒。
司马公墓有两处,一处在登源洞汪村,汪华的“忠烈庙”后,墓前有“司马公祠”,“司马公祠”目前尚在。
另一处在登源岭前白杨坑,土名叫高车村、石榴村附近,墓道两边有石人石马,现已无存。
叔举公之后汪氏在登源洞有较快增长,四十四世及其子女都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
汪华之后汪氏人口急速增长,成为汪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唐初由于汪氏政治上的地位加上人口急速地增加,唐开元五年丁已族望敕中汪氏被封为十大柱姓之一(同时还封了十六大木梁姓)。
三、汪华其人其墓
汪华原名汪世华,因避题李世明的世字改名为汪华。
其祖父勋明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任两朝,陈元帝时因功被封戴国公。
父僧莹于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阳令。
汪华出生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公元586年)。
汪华青少年时代就好习武,以勇侠著,其叔父常教以兵法。
故汪华成年后具有统帅兵马作战能力。
隋末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汪华顺应民意揭竿而起,很快聚集十多万众,并占领歙、杭、宣、睦、婺、饶六州,自称吴王,从此六州人民免受了很多战乱之苦。
唐王逐渐统一中原后,汪华于唐武德四年九月归顺唐王。
因保卫六州有功,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封汪华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后在长安任典宿卫二十余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伐辽时被诏为九宫留守(房玄龄为正)。
三年三月(公元649年)卒于长安。
死后灵柩于永徽三年(652年)由家人运回徽州葬于城北七里云岚山下,墓前建有墓祠,并在歙城乌聊山建忠烈庙,庙中供有高祖授越国公圭;皇朝榜文一;铜印之一;玉束带二等庙之镇宝。
现庙已经没有踪影,庙中之许多珍贵文物也不知流向何方。
除此之外在汪华出生地登源洞建有规模宏大的“忠烈庙”,徽州地区各县都建有“忠烈庙”。
凡有汪氏后裔的村落都建有宗祠与宗庙,宗庙供着汪华及其子的塑像,每年定期(一般春节期间)迎接到宗祠进行祭祀活动(宗祠中还供着族人按辈分摆放的灵位牌,对族人的最大处罚是不准其灵位牌存放在宗祠中,族人也把这看作很神圣的事,这也成了约束族人不敢做坏事的紧箍圈,这是徽州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不少非汪姓的村落也建有供着汪华及其儿子的塑像,并每年进行祭祀活动。
宋朝皇帝宋徽宗、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宋恭宗不断下昭追封汪华为各种名目的王,九个儿子也不断被追封为候、公,德祜元年四月元顺帝也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到了明朝汪华又被追封为越国汪公之神,后人称汪华为汪公大帝。
皇帝老儿们一个个地封他为王,即反映了汪华在民众中的影响之大,也折射出封建统治者都希望子民们一个个的都像汪华那样效忠于他。
2004年夏末在老乡的带引下我去寻访了云岚山汪王墓。
墓全部被毁,1970—1971年间,盗墓者从一非常难以打开的石棺中抽出一未腐烂的,身穿兰色绣花丝绸衣服的女尸,该女尸头戴凤冠,左手握金,右手握银,是一年青少妇。
该女尸应是汪华的四夫人继钱氏。
据说该女尸皮肤还呈白色,有弹性。
很快变成紫铜色并腐烂。
这一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的唐古墓,连一张影像资料都未留下。
现还有两个老年男子各盖了一间小平房住在墓区。
墓区又见到了三个新坟包,是开发东山营工业园区移进去的。
墓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富山从墓祠西南角环绕墓区一直沿伸到墓区南口东面,西面一不知名小山又从墓祠西南角向南沿伸到墓区南口西面,两山高二十多米,富山背靠云岗山,整个墓区如同一个葫芦形,两山如同左青龙右白虎守护着汪王墓大门。
墓前右面是大厅,据老乡介绍厅内富丽堂皇,两根大柱上盘着两条雕塑得十分精美的大龙;墓前左面是一个可容纳二百多人同时吃饭的餐厅;大厅往南到墓区口还有两口水塘。
据老乡介绍这两口水塘是供二条龙洗澡用的。
墓道两旁有石人石马。
汪王墓的东北面约三里处是许国墓,也有石人石马;墓的东面约六里处是三十六世道献公的墓。
站在墓区南口的塘埂上望去四面环山,中间是从歙县城到岩寺的盆地;左面是练江自北向南偏西流过;右面是富资水,与练江在县城附近会合。
古时两水中帆船点点,汪王墓真是一块仙境般优美的风水宝地。
在云岚山合葬的还有汪华祖父勋明和许氏;汪华父僧莹和郑氏;汪华夫人钱氏、继钱氏、次稽氏、张氏、庞氏共10人。
四、天下汪氏出徽州
从歙县西溪支派族裔孙汪懋炎那儿看到一份收集了七十多种族谱的资料,资料的名称是“天下汪氏出徽州”。
七十多种族谱只是诸多族谱中很少的一小部份。
比如被称为歙县支派的慈川支派,是汪华七子的后裔,慈川在汪华墓北约三里路,成为世守祭祀汪华墓的支派,该支派从五十九世永固公之后到八十六世就向全国各地迁出十四支。
其中六十一世焱公迁到歙南琴川后又分迁出十一支,有八支是迁出徽州的;七十一世宗荣公迁歙县南乡遐阜川(现叫显村)后又分迁出六支,有四支是迁浙江富阳、常山邑岩口、汾水邑等地,这些在七十多种族谱中都没有反映。
去年夏天曾接一友人电话,问我有一台湾汪氏族谱是否愿看,因时间太紧未看着。
这反映了汪氏人口的增多,有限的土地无法维持生计,只有外迁,且越到后来迁得越远。
三十一世文和公之前北方总共只有三十九户,文和公到江南后只有在会稽与睦州(淳安一片)有少量汪氏后裔。
这些早期的汪氏后裔淹没在大量从徽州迁往各地的汪氏后裔人员之中,所以“天下汪氏出徽州”也就成为自然现象了。
在诸多族谱中最主要的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间,徽州汪同文主修的“汪氏统宗世谱”共172卷。
谱中内容前后呼应。
在当时交通与通讯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分类可真是一个浩大工程。
谱中子上部(即第一册)记录了大量史料。
有历史上二十多位关键人物的画像;有汪氏一世、三十一世、四十四世的墓葬图;有汪氏发源地的木本水源图;有汪华的保卫六州的六州地图;有一世到四十四世人物情况介绍;墓碑记;有汪华归顺唐高祖归顺书,各皇帝的各种昭书等,可以说是徽州族文化的珍宝。
我见到的是“汪氏通宗世谱”,“统”、“通”的区别大概是:“统”是明万历本,“通”是乾隆间重印本。
乾隆间重印本中其子上部(即第一册)与明万历间印本完全一样,全册共二百八十面只有少数几页人物表中有变动。
在我见到的卯上部“通”本中,在每页中缝中部有“××部××卷××”的编号,中缝下部有“原续××部××卷之××”。
从这些页数编号中看出,“通”本只是从明万历到乾隆间汪氏人口后代的补充,整个框架没有变。
可惜显村汪氏德茂堂保留的这套宗谱文化大革命时被付之一炬,当时村中一个有识之士偷着将“子上部”和“卯上部”交与一个年青的生产队长保管,这二本现在才得以重见天日。
五、寄后语
云岚山下汪王墓及周围的优美环境以及沉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确实给歙县古名城增添不少色彩。
开发这一族旅游资源不仅仅是一个汪王墓的问题,乌聊山忠烈庙、登源洞忠烈庙等都是汪氏后人关注的地点。
目前对我们徽州人特别是汪氏的后裔们的当务之急是把我们祖先的历史搞清,把散落民间的珍贵文化收集起来,当然这也不是靠1—2个散兵游勇所能完成的。
如果外地的汪氏后裔们拿着他们研究成果,拿着他们收集整理的资料来徽州寻根问祖,而我们却一无所知,那我们真是愧对我们的祖先。
相关参考
一、徽州目前存在三种含义.第一是指的是1987年建立地级黄山市以后划歙县地新成立的县级市辖区徽州区,但此名称仅仅停留在行政层面,在民间多以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称之(即使在徽州区当地居民心中和口中亦是如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土地和庄園”之稱。這是一個地處黃山與天目山之間,境內群峰參天,山丘屏列,嶺谷交錯,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環,到處清榮峻茂,水秀山靈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土地和庄園”之稱。這是一個地處黃山與天目山之間,境內群峰參天,山丘屏列,嶺谷交錯,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環,到處清榮峻茂,水秀山靈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与对策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员会程小江2008年,农工党黄山市委利用近4个月的时间,在市和区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市境内古民居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怎样进一步做好徽州古民居保护工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胡适口述自传—我是安徽徽州人作者:胡适来源:网络点击:101让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做个综合的叙述: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
此前,海淀實驗中學初一年級的師生們曾到徽州開展研學。徽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典範。此次研學中同學們實地考察了:徽商文化、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徽州戲曲、徽派篆刻、徽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
说到鲍姓,很多人会想到安徽黄山市歙县的棠樾牌坊群,这是全国都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这里除了牌坊,还有很多祠堂,除了男祠,还有女祠。不过你不知道,在歙县的鲍姓里面竟然有一支是三点鲍,这是他们祖上就写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