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Posted 客家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

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

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

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一、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现在还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的建筑吗?

1、广州近郊的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几乎看不到什么围龙屋了。

但白云区那应该还有一些,不过,都是夹杂在水泥房屋里了,也看不出什么围龙屋的味道了。

而有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区,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围龙屋。

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建筑的,增城市最为明显。

比如,邓村石屋村、岗埔村、旧刘村、新围村等村里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

邓村石屋村、新围村的客家围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楼;岗埔村、旧刘村的是围龙屋。

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龙屋。

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古村。

村里的村民多姓石,开村祖先在乾隆年间迁来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村前为半月形池塘、围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有高两层的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拢门。

四周建有如围墙般高的砖木结构的围屋,屋上都开有枪眼。

堂屋与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檐廊相连,下雨时可在围屋之间行走而不被雨淋。

村内还建有一座6层碉堡楼。

3、增城市中新镇坳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

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

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围垄四周外墙有椿墙。

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

祠堂外边,是20多间扇形环屋带。

围龙屋外平地前面是一个与围龙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

这是一个有点袖珍的小围龙屋经典建筑。

二、客家人广府人,同祖共村习俗相融

1、在增城这些围龙屋里,还有客家人在居住吗?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吗? 还有不少人居住在围龙屋与四角楼里,不过,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

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显不一样的特点。

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二是“杂处”在本地村;三是另辟村场,筑而居之。

据增城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当中,纯粤语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

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独特的客家人与广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独特现象。

2、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的旧刘村,是广州最大的围龙屋建筑,也是现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围龙屋,据说村子里还住着有几百人,村民大多姓刘。

这个村本是广府人石滩麻车刘姓于明万年历间迁来此地开居,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在咸丰二年(1852)发了一场洪水,村场全被洪水淹毁,于是,村民特请有兄弟关系而又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刘姓兄弟刘瑞堂来重建村场。

咸丰三年建成之后,分一半给本地人居住,并以抽签方式决定所占方向和位置。

结果本地刘抽到东厢,客家刘抽到西厢,本地刘客家刘还同在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祖宗牌位,双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刘与客家刘均按兄弟相称。

3、还有增城市中新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本地赵与客家赵。

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

客家“炳先赵宗祠”坐东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东;本地赵“登云赵宗祠”向北。

据当地老人回忆,两祠建筑时间相同,约有300年历史。

本地赵由中新荷佛岭迁来,客家赵由紫金迁来。

相传本地赵十一世祖赵登云到紫金请风水先生(一说到广州考试),认识了客家堪舆师赵炳先,按族谱追溯到赵匡胤时代本是兄弟,炳先属二房,登云属三房。

两人随即到高车建祠开居,本地赵客家赵数百年来也一直以兄弟相称。

三、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数百年来和睦相处,客家人的建筑有没受到广府人的影响?而客家人与广府人的风俗,也会互相渗透吗?

1、客家人的建筑当然有受广府人建筑影响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在客家围龙屋也能见到这样的锅耳封火山墙建筑。

比如说,旧刘村的瑞堂家塾的墙就用了锅耳封火山墙。

2、至于风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后,入乡随俗,不少习俗也跟随广府人,因此,信仰习俗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融之处。

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爷)、洪圣王(南海广利洪圣王)等。

岁时节日也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灯庆”(客家称“吊灯”)、烧炮头(也说抢炮头)、烧烟花等,客家人与广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尽相同,规模有大有小而已。

另外,客家村落还有一种打醮消灾的活动。

有的是客家人单独打醮,有的是客家人与广府村人联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

不过,现在这种打醮活动已经见不到了。

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客家人还有什么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至今依然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是一种节令性的喜庆活动,内容包括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贴春牛画等等,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意愿。

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

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

2、舞春牛在广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

3、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记载介绍:增城的舞春牛节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

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

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

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

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

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

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

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

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

比如,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洪桥街一带,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而且每月都组织斗山歌集会: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号,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最为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

客家山歌墟是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

据说,也有不少不会讲客家话的广州人或外省人,因为被动听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

我想,客家人与广府人,甚至与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这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迁的另一张面孔吧。

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纪40年代,越秀山脚洪桥街一带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

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

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焯对记者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

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

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

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

3、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

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

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

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

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

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很多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

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

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

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

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

六、客家山歌擂台赛

1、天河区的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

由于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都成为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方式。

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

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

歌墟日分别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举行。

8号是在银排岭举行,18号在柯木塱公园举行,28号在渔沙坦市场举行。

不单如此,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别在渔沙坦文化广场以及柯木塱火炉山公园北门放声高唱客家山歌。

后来,由于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经满足不了凤凰街坊对山歌的热情了,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凤凰街每年在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擂台赛吸引了来自花都、箩岗、越秀、甚至是梅县、五华等地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比赛年年都打造出了凤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相关参考

广州沦陷前为何工厂没能内迁

当年广东省建设厅关于要求日本赔偿战时损失案的签呈图/广东省档案局提供“自明清以后广东步入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行列,但这种地位因日本的侵略而结束。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直接破坏了广东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

望岗村历史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村西怀里南街西五巷7号的编号是多少510440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望岗村510440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望岗村塘田街510440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望岗村东胜街5104

惠来有哪些名人

林世铿-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第19名林若熹-1963年8月出生,广东省惠来县人,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在惠来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现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州燕塘乳业历史

求燕塘牛奶的资料1简介燕塘牛奶公司成立于1956年,是广东省农垦局下辖广东省燕塘企业总公司的下属公司,广州最早的乳品加工厂。近半个世纪的乳制品加工历史,为燕塘牛奶公司积累了丰富的乳制品加工经验。2企业

广东的特产是什么

1、广州特产—泮塘马蹄糕、鸡仔饼   马蹄糕是广东广州地区汉族糕类美食。泮塘马蹄糕将马蹄(荸荠)磨成浆或干马蹄粉兑水加糖蒸制而成。“泮塘马蹄糕”是采用当地的特产马蹄粉作原

广州历史简介

1.介绍广州历史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明朝洪武十三年(1

百年前的广东旧影,彼时的广府人家

【广州照相馆人像作品】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买下银版摄影法专利权,宣布摄影术诞生。相关资料记载,于勒·埃及尔以法国外交官身份,于1844年10月来到广州;拍摄了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的过程。1860

广东古代叫什么

广东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粤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

广州从化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冈、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7′-114°04′,北纬23°2

广东人和江西人哪个更厉害,唐末这一战,岭南大军全军覆没了

乾宁二年(895年),刘隐支持薛王李知柔,平定卢琚、谭玘之乱,入据广州。然而,刘隐在广州的地位并不稳固。岭南地区指的是南中国南岭以南广大地区,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自秦朝设岭南三郡以降,其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