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西藏读后感急急急
Posted 读后感
篇首语: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走过西藏读后感急急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走过西藏读后感急急急
书写西藏的艰难——漂泊者的孤独
深夜,阅读法国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他继续说道:“从此以后,可能把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沟通起来。
经由预想不到的方式,时间把生命与我自己之间的距离拉长:在我能够回顾省思我以前的经历之前,必须先经过二十年之久的遗忘期。
以前我曾在世界各地到处追寻那些经验,可是当时并不了解其意义,也不能欣赏其精华本质。”
如我现在写西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知道书写的艰难,因为我讨论的是西藏。
作为一个过客,西藏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实体,一个多维立体空间,有无数个通道,每个通道又包含着诸多的可能性。
生命的有限性,注定我只能进入其中一条通道,而不能将其展开为平面剖析。
西藏与我,存在着巨大的宗教文化,地域环境,经验意识的差异。
如同楚河汉界,相互对伺的两级。
“西藏超出我们的经验,成为梦想与遥望与寻觅之地,寻觅不是印证我们的“有”,而是为了印证我们的“无”。
在历史和时间之外,在难以逾越的高山中幸存的这片土地,成为我们精神的异域”(马原语)
市面上关于西藏的书,有这么两类。
一类是旅游攻略书。
千篇一律,翻来覆去的景点介绍,简单,实用,具有参考性。
但毫无新意,平白肤浅。
只适合游客,走马观花的行动指南。
第二类是,以文化为主,进一步阐述西藏地域文化,宗教。
在他们的笔下,西藏不再是单调的意象,他们构筑了不同的西藏,在客观的西藏下,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到一个栖息的臆想西藏。
西藏,被各种各样的叙述手段,置于大众浪潮的视线内,展示它丰富多彩,斑斓灿烂的内部结构。
天生的相对文化主义者,马丽华。
“用人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年时光,奔波在高天阔地的山野间,是漂泊地,亦是归宿地。”她笔下的西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对西藏的书写,从激情走向理性,从浪漫主义走到社会人类学。
“总是不相宜的看到美丽风景背后的东西,从而煞了风景”或许,美感的产生,需要站立在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
于是,当她逐渐深入西藏的内部,身在现场的发现所见之西藏,已非意识中的西藏。
文字里的激情澎湃,缓缓退潮,她开始吝啬赞美,而转向沉默。
这是一个关注灵魂书写的作家,在叙述西藏时,脑海里的多种文化价值观,相互抵触,冲击矛盾的过程。
阅读马丽华,从刚开始的激情书写,到后来极力表现出来的克制优雅。
她认识西藏的过程,亦是修正内心,认知自我的过程。
她开始犹豫,一方面她为藏民族身上,存在着唯物主义者无法理解的宗教信仰行为而感动。
一方面又为藏民族的“灵魂幻想”,将生命付诸于一场无法预知的来世,生命存在的虚无和徒劳,让她感到焦虑和沉痛。
著名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对此作出阐述。
“当人类只有一种文明作参照时,人类的灾难也就开始了。”桑杰端增在《藏文化与藏族人》一书中,对藏族人格与佛教皈依进行多元分析。
“佛教,在藏区成为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静止和无为,是其最高,最终,最完善的道德思想,也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价值目标取向,行为类型,以及理想信念,千年来直接引导和支配着民族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道德标准。
藏民族将生存理想,寄托于来世。
与世无争的观念,渗透人心。
久而久之,形成藏民的基本人格,重来世轻现实,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圣人而轻凡人,重忍让而轻抗争,听命意识强,而个人发展弱。
进而惰性思想使藏民族处于沉思默想而不善行动,减弱了藏民族原有的积极进取心,磨钝了人们奋发向上的锋芒,助长了民族的惰性心理。
于是,人们的生活被限定在最底层的物质需要,把自己限制在虚幻,麻木的心态中,过着无所事事的,怠慢的日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西藏社会发展的步伐。
马丽华的遗憾,在于认识列维•斯特劳斯太晚,他的一本《忧郁热带》让马丽华,从那个感性自我的泥淖中走向理性的社会人类学。
她开始用多元价值观分析西藏,用相对主义眼光将事物一分为二。
行走二十年,她用身体抵达神圣,用文字放声歌唱,用精神抵达神灵的指尖。
尽管她将西藏永久的封存在浩瀚的文字里,她的内心仍觉得失落。
“深夜拥被独坐。
海脑和心怀一派空虚。
忽然间,一个念头不期而至——你何时才能结束心灵的流浪?”“在心灵的这一特定空间,时间丧失意义,无论相隔多少年,它依然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咀嚼到被洗劫,被放逐,被遗弃的滋味。
心灵从未寻找到实在的归宿,它一直在浪迹天涯。”
远行者是孤独的,马丽华的内心亦是孤独的。
书写西藏的艰难,让每一个人在面对庞大的西藏,因自身渺小而甚感沮丧。
一个觉醒的灵魂,总是i以一种出走的决绝姿态,突破生命过程中不可能的阈限。
一个尼采,马斯洛的信奉者,崇尚人,信仰人本主义的局外人,在整个藏民族的一元价值体系中生存,并理解,给予慈悲。
注定了身份的孤独,灵魂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之中。
灵魂像风,飘无定处,无影无踪。
书写西藏的人,漂泊,是生存最本质的状态。
我想到列维•斯特劳斯,一生致力于人类研究。
他生活与工作的情境,使他不得不远离自己的社群一段又一段长久的时间;由于曾经经历过如此全面性、如此突然的环境改变,使他染上一种长久不愈的无根性;最后,他没有办法在任何地方觉得适得其所;置身家乡,他心理上已经成为残废。
《忧郁的热带》)
一个具有高度人文主义精神和以研究文类发展为使命的人,必然会对家的概念出现模糊。
天涯何处是吾家,生命于是漂泊在无垠的空间,流浪,漂泊是生存之本质状态。
我想到祝勇的一句话,我对家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空间物理,而是存在于我的脚里。
家的意义,对于一个发现者而言,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实体意向,而趋向于精神,那个看不见,没有绝对的归途的灵魂之家。
城市高楼大厦里安放的,是一个行尸走肉的可怜虫。
房子的存在,只是为了安放一具死亡的躯壳,完成吃喝拉撒等动物性形而下的生存内容。
而精神家园的存在,为了让孤独的灵魂,寻找到栖息之地,以便与神灵对话。
它注定无法通过肉眼视线,灵魂只能独行。
显然,这是形而上的,并与此分出灵魂质量的轻与重。
做个假设命题,一个有家之人和流离失所的流浪汉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一所房子。
那么,毫无疑问,我绝对是那个流离失所的流浪汉。
但区分一个人是否具备灵魂,在于是否重视精神价值的取向。
那么,尼采,特劳斯,他们虽没有现实意义上的家园,但他们的精神家园,已经遍布全球。
而且,成为我们极力仰望的天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马丽华之孤独,即使在西藏,亦无法安放动荡不安,颠簸流离的灵魂。
书写西藏之艰难,是一场自我精神意义上的朝圣。
以孤独为纸,历练而墨,手执流浪。
万里征程,三步一长头。
相关参考
转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曲折而漫长的转塘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一片汪洋;吴越水师,定山战场;山河变迁,沧海见陆梁。“路绕定山转,塘连花浦横”;唐诗流传,留名转塘。到了明清时分,转塘改属钱塘
●1421年2月2日,明朝正式迁都北京。1368年,明军进占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为了便于防守,又在北面城墙以南约2.5公里处另筑一道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与此同时,为了消灭元朝的“王气”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影之翼》。一翻开它,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下去;像一部穿梭时空的马车,带我去重温那段历史;更像一缕阳光,让我瞬间回到明朗的天空下。这本书讲述的是:小
民国(1912年到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是元朝,当时忽必烈定都北京,有四个属国,分别统治欧亚大陆.当时真可以说是四方来仪.汉人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那就是唐朝了.不过听说李渊有鲜卑血统,不知是真是假.就整体的国力而言唐朝唐
仰望星空,缅怀先烈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壑:文天祥宁死不降,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指挥舰艇与日军英勇作
就广告业务形式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国与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和市场大都有一个自然成熟发展的历程;而中国的市场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历过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过程,对于广告业
1.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
你可以坐523路公交车杭州523路常规线焦家村公交中心站5:15-18:30海宁盐仓开发区5:30-19:40普通车3元,空调车4元,可用IC卡:各类电子钱包,西泠卡三公司去程:焦家村公交中心站-公交
2008年5月12日,作为外文采编部宣传委员我参加了馆党委组织的参观《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活动,与我馆其他部门参加活动的同事一起接受了一次关于西藏历史、政治制度、今昔对比等方面的教育。此次《西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