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打破“C形包围圈” 汉武帝经营西域战略
篇首语:知识才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成功打破“C形包围圈” 汉武帝经营西域战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成功打破“C形包围圈” 汉武帝经营西域战略
仅用“丝路基金”开道是否就能摆平一切?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广义上的西域,还是狭义上的西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最初不过是贪汉财物。这在张骞出使乌孙时可见一斑,乌孙王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汉朝奢侈品时,竟然对张骞行了拜见单于一般的礼节。“因汉绝远”,所以西域各国怕匈奴多于怕汉朝,甚至抢掠、攻杀汉使。汉使的队伍,实际上是官方商团,除政府官员外,还有企业家、赐物、财货,掠杀汉使竟成了丝路小国发财致富的最佳途径。而匈奴在西域设有“僮仆都尉”,征收税负,征发兵源,小国稍有忤逆,随即大兵相向。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先行的路子走不通了,还要亮剑,彰显军事存在。还是刚才提到的大宛国,有宝马,就是汗血宝马。汉武帝很想要,一方面,满足下自己的奢侈品收藏欲;一方面,要通过这种马改善马种。汉马和秦马类似,都是河曲马。这是一种挽马,多做力用,说白了是力畜,适合干农活儿。汉跟匈奴作战,河曲马不如蒙古马,因此在漠北决战后,汉亦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追歼。传说中的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无疑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国防利器。
汉使带着商团去了。除了丝路基金一千金,还有国礼:一匹金马。请贵国与汉通商,很有诚意吧?结果大宛稀罕汉朝财物,其结果是,汉使被杀,财务被抢,汉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起者,权威收到了严重考验。
强汉出手。汉武帝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攻伐大宛。李广利遇到了一个问题:沿途各国坚壁清野,拒绝补给汉军。除非攻城,攻下才有粮秣。这样一路消耗,到郁成时只有几千人,被当地人杀败而还。汉朝第一次伐大宛,就这样失败了。
很多人认为因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无领兵才能。但笔者认为,这次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汉朝轻敌了。第一,有人告诉朝廷,西域兵弱,三千汉兵一路杀将过去,就能尽数降伏。第二,属国骑,大抵是羌胡降兵,作战意志不如汉朝正规军。第三,充军的郡国恶少年,或许武艺高强,性格强横,但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兵将之间也熟悉不够。第四,仓促出兵,没有预备队。
这场失败彻底激怒了汉朝。如果不给大宛一点颜色看看,之前的漠南、河西、漠北三次会战的战果也将覆水东流!所以第二次伐大宛,汉武帝使出了压箱底的资本:“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同时,在酒泉驻扎了18万预备队,大兵压境,西域震动!
这次兵带的多,沿途小国没有做出坚壁清野的姿态。到了大宛城下,攻城甚急,大宛人杀了他们的王,开城投降。汉朝得到了汗血宝马。
笔者一同学的家乡是武威,是东汉文物“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按畜牧专家的说法,这马就融合了大宛马、河曲马、蒙古马的优秀之处,遂有后来的“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看来马种改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汉朝伐大宛,是一次典型的“武力开埠+国际威慑”。在此之后,西域各国才真正认识到汉朝的强大,并从与汉朝的互使往来中,获得了大量经济红利。在汉与匈奴之间的选择中,大部分西域国家会选择汉。这是汉与匈奴争夺西域过程中,第一次重大胜利。
汉朝的“盟国”与高铁
第二次重大胜利,则源于汉朝“远交近攻”策略之奏效。乌孙国在葱岭北,大宛、康居东,与汉朝不接壤,不会产生大的纠葛,但也不算太远,汉的羽翼差不多能罩到。乌孙常受匈奴欺凌,兵将较多,有一定作战能力。
汉朝这次选择的方式,是和亲+战争红利。和亲的承载者,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尤其解忧,足以跻身中国历史最佳女外交官之列。解忧一直在影响乌孙政局,促使乌孙和汉共击匈奴。如昭帝时,汉将常惠发兵乌孙兵,乌孙王自率五万骑从西方进入匈奴领土,斩首4万级,马牛羊驴驼70余万头,乌孙可自行支配战利品。在汉朝的主导下,参与战争,从中分得红利,也成为西域各国的经济来源之一。再往后,不单对匈奴,对西域内反叛汉朝的国家,也采取了这种形式。如陈汤、甘延寿击北匈奴、班超伐龟兹,基本上都大量征发西域兵。
第三次重大胜利,源于汉之“西域都护”超越匈奴之“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前身是屯田官,这些屯田点,既是往来客商、使者的驿站,也是汉朝屯卒的军粮来源。一方面满足了丝绸之路往来的安全需求,一方面不至于劳顿西域各国,加重它们在粮秣供给方面的负担,类似美国西进运动时的“毛皮驿站”。
汉昭帝时,与匈奴争夺车师,胜利,丝路南道畅通。后来匈奴的日逐王降汉,北道也通。都护府成立,郑吉成为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这意味着天山南北,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领土。
汉朝在这里采取羁縻治理,经济上不敛赋税,不摊粮饷,而往来客商和使者,以及时不时发生的战争掠夺行为,使西域小国的利益评判,明显倒向了汉朝。政治上则为西域小国调节矛盾、保障安全。匈奴则不同,僮仆都尉,顾名思义,西域各国皆为匈奴仆役,只有掠夺,没有关爱;只有践踏,没有共存。
汉朝为西域小国提供了和平、安全、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匈奴的僮仆都尉“遂罢”。此外,对于葱岭外诸国,如康居、安息、条支等,汉朝始终坚持互利互惠原则,商贸优先。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皇帝安敦派使团来华,都是丝绸之路国际交往的佳话。汉在葱岭外,营造了一个“结盟组织”。
第四次重大胜利,源于汉朝在“高铁”方面的巨大投入。除西汉开通沙漠丝绸之路,从阳关、玉门关到车师,再到疏勒,遍布亭隘外,东汉初年还开通飞狐道,自代至平城,约三百余里;又开通峤道,自零陵、桂阳,通岭南,远达交趾、九真、日南等郡,长一千余里;自巴蜀向西南开通古道、永昌道,经缅甸,到达身毒,北上大夏,这就是西南丝绸之路。这些通道的沿途,有邮局,旅店,保障了来往商旅的安全,促进了投资和地方经济繁荣。
在这样的布局之下,匈奴彻底失去了西域。没有了天山南北草场和农田的滋养,没有了丝绸之路的商业收益,再加上汉朝和盟国的通力打击,以游牧为生的匈奴帝国,终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最终沦为边塞部落。汉朝对于丝绸之路的经营,延续二百多年,历时多代,其经略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人回味。
汉朝历史 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
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的军事用意,通西域的这些动机已成史家定论,但这并不排斥存在其他动机的可能性。因为人的行为动机本身就具有复杂性,有的明晰,有的潜隐。而帝王的动机由于随时可以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在经国方略上,私欲不得不被缘饰得冠冕堂皇而变得越发复杂,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推断出这类潜在动机。汉武帝通西域不但有政治、军事的考虑,也有其私欲——求仙的考虑。
首先,汉武帝出生在一个神仙信仰弥漫朝野的环境中,这是他一生热衷求仙的社会基础。神仙之说起于齐燕,“自(齐)威、(齐)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赢洲。”此后神仙之说在秦汉之际发生了些许变化,彼世的蹈虚色彩渐变为现世的长生期许。秦始皇称帝后,曾“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形成“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的热闹场面。经过齐威、齐宣、燕昭、秦始皇等君王的张扬和东方齐燕神仙家的鼓吹,神仙学说蔓延开来。“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神仙信仰的吸引力能让人“苦身劳形……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可见其对汉初社会的影响之大。汉初盛行的黄老思想也与神仙学说有着扯不清的关联,“黄老起于齐,神仙之说与黄老通”。汉景帝时期,黄老之学俨然成了皇家子弟的必修课,“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而此时的汉武帝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其次,汉武帝行事尚功利,思想近齐学。而齐学的根底为邹衍之学,“衍之学盖阴阳五行家言,齐之儒者多承其绪余。”汉武帝之世,表彰五经,外攘四夷,内改法度,集中展示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性格。基于这种性格汉武帝一直对祥瑞、符验、占卜、巫蛊很感兴趣,这在《孝武帝本纪》《封禅书》《龟策列传》中有大量记载。对待生死,汉武帝一直缺少达观的态度,渴望长生的动机伴其一生。为此汉武帝曾张扬祭祀,据《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祭祀的次数和规模远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代汉帝。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先后都曾用相似的手段得到汉武帝的恩宠。谷永在《谏成帝微行》中有这样的描述:“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人海求仙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嗔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数者以万数。”
汉武帝渴望长生,企慕仙人的动机甚至影响到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其一是封禅。钱穆先生认为:“武帝封禅最大动机,实由歆于方士神仙之说而起也。”其二是年号的设立。年号创始于“获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后来定这一年为“元狩”元年,由此倒推上去,把过去的18年划分为三等份,分别名曰“建元”、“元光”、“元朔”。“获麟”之后的第七个年头,在汾阴又掘得一个大鼎,遂改元为“元鼎”。获麟、得鼎,汉武帝都看作是神仙的惠顾,故有改元之举。其三是改正朔,易服色。汉初一直沿用秦之《颛项历》,元封七年(前104),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上书改正朔,汉武帝企慕“黄帝合而不死”的传闻,改元“太初”,以建寅月为岁首,服色黄,《太初历》由此产生。如吕思勉所言:“武帝之崇儒,在其即位之初,而封泰山乃在其后三十年,改正朔,易服色则又在其后,其非用儒家言可知。武帝盖全惑于方士之言,其封泰山,亦欲以求不死而已。终武帝世,方士之所费,盖十倍于秦始皇。”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汉武帝的求仙动机,沟通西域亦不排除有此种可能性。
在汉武帝以前,求仙的场所多发生在海上,目的是东海的仙山,齐君、燕主、秦王莫不如此。汉武帝又把求仙领域扩展到内陆的名山大川,祭祀足迹“遍于五岳、四渎矣。”然而“方士之候祠神人,人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跻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寻找新的求仙方式,拓展新的求仙领域变得越发紧迫,而有关昆仑山的信仰恰好可以提供新的尝试。昆仑山信仰在战国之际已经同东海仙山信仰交融在一起。据闻一多、顾颉刚两位先生的考证,昆仑神仙信仰甚至早于东海齐燕神仙信仰。昆仑山上的黄帝、西王母、禹、羿、帝江等神仙之所以能长生久视,“是由于食玉膏,饮沆瀣,漱正阳,含朝露”。但汉人对西方昆仑山的详细情况所知甚少。《庄子·天地篇》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的零星记载;贾谊在《新书,修政》中也曾提及尧帝身涉流沙,经昆仑山到葱岭以西会见西王母;《山海经》中的《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也有一些昆仑山的描述,但也仅仅止于此而已。张骞通西域为汉武帝带来了新的希望。
西域未通以前,汉人对其了解仅限于《山海经》《禹本纪》《易》等书上的零星记载。西域诸国在战略上对抗击匈奴意义重大,“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张骞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大月氏牵制匈奴,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除此以外,他是否还肩负着汉武帝别的想法?从时间上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此时汉与匈奴尚处于和亲时期,汉武帝也尚未亲政。元光二年(前132年)马邑之围后,和亲断绝,汉匈战争才开始。张骞第一次出使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但他的西行汇报倒是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张骞描述了亲历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以及间接了解的乌孙、奄蔡、安息、条枝、身毒等国的方位、大小、强弱、习俗等。值得注意的是张骞对殊方异物、海外奇谈的介绍:“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见。”其中“(于阗)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的描述与“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相吻合。这些内容与张骞出使的主要目的本没有什么关系,不知是汉武帝在临行前有所嘱托还是张骞曲意投其所好,张骞的汇报使“天子欣然”,并即刻命张骞从西南方向寻找通大夏的道路。而大夏并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况且西南夷在建元末年曾经营过一段,后来因为事难费巨而终止。“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 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此时在北方,汉与匈奴的战事正是最吃紧时,而西域诸国并没有联汉抗匈的意愿,由此可见大夏诸国对汉武帝的吸引应该另有原因。“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背后不排除有汉武帝求仙的欲望。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对匈奴最关键性的战役——元朔五年(前124年)击败右贤王、元狩二年(前121年)收复河西、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役已经结束,“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匈奴对汉的威胁已基本解除。此时汉武帝仍然念念不忘大夏,“数问骞大夏之属”陶并再次令张骞出使,显然有别的目的。“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寞,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日昆仑云。”而再次通使西域诸国的目的很可能就是去探寻通往昆仑山的途经。在汉人心中,昆仑山是与东海仙山并列的仙人渊薮。“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这虽是后汉人的记载,但前汉在观念上也同样坚信这一点,《淮南子》曾把昆仑山描述成宇宙的中心:“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汉武帝探访昆仑山的路径是为可能的求仙做准备。这恐怕才是汉武帝通西域的个人兴趣之所在。
鉴于黄帝有驭龙升天的先例,汉武帝对“天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武帝好仙,常庶几天马来,当乘之往发昆仑也。”张骞对大宛“天马”的介绍让汉武帝一直不能忘怀,“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为了得到“天马”,汉武帝“益发使抵安息、黎轩、条枝、身毒国。”“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当听说“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后,汉武帝“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遭到拒绝后,太初元年(前104年)“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这也是汉武帝发动的最遥远的一场战争,李广利初征失利正赶上赵破奴在浞野败于匈奴,大臣们建议罢击宛军,以专力攻胡。汉武帝以“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为外国笑”为由,准备继续增兵再次远征。这种借口显然是牵强的,难道汉武帝初年的和亲政策就不怕“为外国笑”吗?恐怕“宛善马绝不来”才是汉武帝真正介意的。经过元朔、元狩连年的汉匈之战,国库已告罄,此次汉武帝为了伐宛,更是连犯人都用上了。在这只由倾国之力组成的远征军中,有两个特殊的军官值得注意,“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能说汉武帝通西域没有求仙的考虑吗?当初,汉武帝得乌孙马好时,命名名曰“天马”。太初四年(前101)破宛得汗血马后,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并“作《西极天马之歌》”以示祥瑞,这一年汉武帝56岁。此后,汉武帝对仙人的兴趣并没有减弱,还三幸东海、三封泰山。
从通西域的理论依据上来看,汉武所本乃《山海经》《禹本纪》之类典籍。《大宛列传》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颇耐寻味:“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两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认为,张骞的出使证明了《山海经》《禹本纪》的诬妄,人们以此书来判断、揣度西域不见得可靠。但这恰恰从反面说明当时人对西域印象的来源依据正是此二书。还有一段材料也能反映汉人对西域了解的依据就是《山海经》。据《后汉书·西域列传》载:“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后汉时期尚且拿《山海经》参照西行的见闻,前汉西行就更没有其他的参照了。《山海经》本是一部巫书,汉武帝以此为据通西域,恐怕也是求仙动机使然。从后代流传的《汉武帝故事》等志怪故事来看。汉武帝与昆仑求仙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东部海上及内陆的求仙一直没有什么着落,所以汉武帝在张骞死后,仍然没有放松对西方的探索,为了保护西行的通道,汉朝在轮台、渠梨等处置兵屯田,以供应往来的使节。这为汉朝的财政增加了不少负担。且天汉二年(前99年)以来,北方与匈奴的战事连连失利。百姓负担极重,民变四起,这一切最终导致征和四年(前89年)的轮台罪己诏。西域为什么这么吸引汉武帝?使他在治国战略上轻重失序,从而导致晚年的悔过。
在“朕即国家”的专制形态下,帝王的私欲很容易影响到国家政治决策。升仙的企图伴随着汉武帝的一生,《武帝本纪》《封禅书》有大量如实的记载,以至在许多战略性的事件上,往往也会投下求仙的影子,开通西域亦是其中之一。汉武帝曾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联系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当北部战局接连失利后,汉武帝没有进行战略转移,仍以倾国之力继续西进。黄帝、西王母、昆仑山、天马等对汉武帝的吸引对开通西域策略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史家叙事虽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但为尊长者讳也是必不可少的,据说汉武帝当年对太史公为自己作的“本纪”很不满意,鉴于此,通西域与求仙的直接证据不见载于史书。
相关参考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说到汉唐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又叫盛唐是真的挺盛大的,话说这个时代一直是在经营西域,而到了了明代之后,明朝就一直在经营东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太子刘彻继承汉朝的大统,从而开启一个伟大的时代。击溃匈奴,雪几十载大汉耻辱,凿河西通西域开丝路,称霸东亚,后世人冠以「”雄才大略”来专指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在即位之初,并不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两征河西,彻底扫荡了盘踞于此的匈奴势力,控制了河西之地。但是,汉武帝以及大汉朝堂,对于河西之地的战略
无论对这些希腊文地名及汉文地名之间所作的鉴定的正确性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自从这条一端是罗马和帕提亚帝国,另一端是汉帝国的、横跨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起,沿塔里木南北两缘绿洲上排列的印欧诸小国就开始有了...
无论对这些希腊文地名及汉文地名之间所作的鉴定的正确性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自从这条一端是罗马和帕提亚帝国,另一端是汉帝国的、横跨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起,沿塔里木南北两缘绿洲上排列的印欧诸小国就开始有了...
凡客这个问题是好玩,现在大家都觉得他很成功,所以是不是你们商学院老师课堂的作业啊?观点不一样,我觉得超越了传统商业分析方法。1+2:何种战略?典型的虚拟经营,可以从Nike、美特斯邦威找到原型。nik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经营战略,求你们告诉我,投稿-哔哩哔哩弹幕视
求你们告诉我,投稿-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的网站在哪里?B站吗?://bilibili/望采纳_(:зゝ∠)_比心心我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答题把我的账号给转正升级为level1怎么样厉害吧我?你想别人怎
汉代六郡良家子,甘肃尚武之风的渊源李广,飞将军神箭退匈奴;赵充国,营平侯经营河湟留美名;甘延寿,西域都护万里建功;傅介子,脱手斩得楼兰王……这些名将,他们建功于疆场,扬名于万里,青史留名,后人仰慕。他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继位之后先后南平闽越,北伐匈奴,西部开拓经营西域,东部征伐朝鲜,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开疆拓土数千里。汉武帝一生志向远大,认为大汉王朝在自己的带领下已经超越古代任